APP下载

天地有正气,人间有至文
——记著名作家毛锜

2019-05-30边江

西部大开发 2019年5期
关键词:杂文散文创作

文 / 边江

2019年2月15日下午,余前往西安市北二环旁的一个小区民居四楼,拜访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毛锜先生。

余首次与毛锜先生相识,是在1985年8月的北戴河杂文研讨会上。当时毛锜先生曾给余在笔记本上题字“天地有正气,人间有至文”。

如今毛锜先生已87岁高龄。先生思维和谈吐都很清晰,唯有听力不大好。为方便交流,余与先生在访谈中,一边说着,一边用签字笔在本子上问答交流,其乐融融,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

终生热爱和从事文学创作事业

毛锜1932年10月出生于陕西咸阳五陵塬上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48年他在西安的省一中上学时,和一些同学组织了学鲁迅小组,他被推举为组长。他写了一篇描写家境贫困的穷学生背面搭灶、濒临辍学边缘窘况的散文《取面记》,投寄给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少年》杂志,不久便被刊登出来。毛锜先生说:“这是我文学发蒙的处女作。”那时他年方16岁。

图为毛锜先生80岁寿诞时与夫人郭吟合影留念

新中国成立后,毛锜成为西北团校第一批学员。学习期间,他满怀激情创作的诗歌《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红旗的鼓舞》,先后发表在《群众日报》上。团校毕业后,他进入《新青年报》工作,不久调入《群众日报》社(1954年改名为《陕西日报》)任编辑、记者。1964年,他因在新闻工作方面成绩突出,作为当时新闻界唯一的特邀委员,出席了陕西省青联代表大会。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毛锜一直勤奋地坚持进行着文学创作。

1977年,毛锜调入陕西省作家协会,成为一名专业作家。1982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89年被评为国家一级作家。2011年,毛锜获得中国作协颁发的从事文学创作六十周年荣誉证书。

在文学创作多个领域有所建树

毛锜先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涉猎广泛,取得了令人赞叹的业绩。

毛锜最早出名,是在诗歌创作方面。他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歌作品。1954年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在陕西延安召开,毛锜创作了《造林英雄之歌》作为给大会的献礼,1956年这首诗被收入《诗选》一书。1956年,西安地区举行首届青年业余文学创作评奖,毛锜的《造林英雄之歌》和《致北京》两首诗获奖。他创作的《诗人的笔 战士的枪》《忠诚的马》等诗篇,见诸报端后都引起广泛关注。在1977—1980年度全国首届中青年诗人诗歌评奖中,毛锜的抒情诗《司马祠漫想》获奖。他出版了诗集《云帆集》《春华初集》(合著)等。近几年,毛锜又将兴趣转移到旧体诗方面,尤喜古风闲咏,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陕西诗词》《榆林诗刊》《诗国》等报刊。

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陕西书画联展参展证书

毛锜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散文随笔写作。1958年7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毛锜写的随笔《两本“红旗”》。60年代初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报刊,陆续刊登过毛锜所写的散文随笔文章。1962年9月1日《光明日报》刊发了毛锜写的《一首笑话诗的来历》,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陈登原看后致信毛锜,赞曰“后生可畏”。毛锜笑着说:“当时我看了这信都有点惭愧。”毛锜创作的散文《听雪记》获《芒种》杂志年度散文奖,后被选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散文选》(1980—1984)一书。1985年他在《人民文学》发表的散文《街头雪花纷纷飞》,被收入人民文学40年散文选粹《感情世界》一书。1988年毛锜写的《成陵归来漫思录》,被收入《中国随笔小品鉴赏辞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有评论家点评:“其笔墨之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出神入化”。2006年,毛锜先生接到有关版权部门的一份通知,称他在10多年前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散文《故乡的黄土窑》,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小学语文教材《走进书里去》(语文同步阅读),以多民族语言出版发行。他先后出版了诗文集《听雪记》《黄河揽胜》《毛锜散文选》等。

毛锜先生的诗作与书法

毛锜先生在报告文学创作方面也屡有斩获。1973年,毛锜在户县采访,写出了报告文学《农民女画家》,刊登在《人民日报》上。此后不久,毛锜被借调到人民日报美术组,与沈鹏等人合写了美术方面的作品。秦始皇兵马俑初发现时,毛锜就前去采访,写出报告文学《世界第八奇迹发现记》,发表于《绿原》杂志,接着先后被上海文艺出版社主编的书籍《大西北的开拓者》和《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百家·地球家园》收录。他发表于《读者》杂志的《发现“地下王国”》,被三联书店选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60个瞬间》一书。陕西省外办一位负责同志说:“毛锜先生是对宣传陕西文化有贡献的作家。”毛锜创作的报告文学《昆虫学家传奇》,1990年由天则出版社出版,产生了很大影响。

毛锜先生创作的小说《孩子啊,孩子》等发表后,得到评论称赞。他还先后从事过大型秦腔剧《防洪曲》、歌舞剧《大战溱水河》、电视专题片《南泥湾》等的创作。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编辑出版《中国至理名言》(中英文对照本)时,毛锜创作的5条内容全部入选,并被印制到新年挂历上。

在杂文创作和研究上成就卓著

毛锜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杂文创作。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杂文创作与研究实践,使他成为全国著名的杂文大家之一。

毛锜发表于1983年4月12日《人民日报》上的杂文《嫉妒谈片》,被选入《全国教育院校写作丛书》(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84年,毛锜就中国女排比赛中一胜一败,写了杂文《英雄失路寻常事》,在国内报纸发表后,被美国旧金山《时代报》转载。1992年河南教育出版社选编的《中学生杂文读本》,选收了毛锜的杂文《不使人间造孽钱》。他于2001年12月20日发表的杂文《指窖止贪》,获人民日报“金台奖”。2003年他发表的杂文《陋习的警钟》,在人民日报“抗击非典英雄之歌”征文中获奖。

毛锜先生1987年10月12日发表于《陕西日报》的杂文《松柏与藤萝》,先后被选入《中国杂文鉴赏辞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中国杂文大观》(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1977—2000杂文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等多种辞书当中。

毛锜先生在杂文理论研究上造诣颇深。1985年8月下旬,他出席了北戴河杂文研讨会(此次研讨会被列为全国首届杂文联谊研讨会),作了《从散文的母体中吸取营养——对提高当前杂文的一点看法》的大会重点发言,在会上引起热议。1985年12月4日,毛锜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不求人夸颜色好》一文,谈了他对杂文写作的一些看法,在全国杂文界产生了很大影响。1991年10月,毛锜在为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秦风》(陕西省杂文学会会员作品选)一书所写的序言中,集中阐述了他对杂文创作的研究成果。毛锜先生认为,杂文是散文的一个支脉,也可以说是由散文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文体。但现在看来,它已慢慢“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门户。散文原来包含了抒情、记事和议论三方面的内容,而杂文的发展逐渐偏重于议论,这样久而久之,就脱离了以抒情、记事为主的散文范畴,而步入了论述文的行列。当然,因为它多是用文艺笔调写的,又不同于一般正儿八经的论说文,似乎用桐城派“义理、考据和辞章”尺子量,也不尽合适,因为它还有情、有趣。瞿秋白同志称鲁迅的杂文为“文艺性的论文”,也算是对杂文的一种概括。杂文发展到今天,成绩斐然,数量可观,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希望杂文进一步充实和提高,也是一种随处可以听到的普遍呼声。毛锜先生说,杂文在进行新的自身探索的同时,还得继续从它的母体(散文)中吸取营养,其中主要包括,吸取“五四”以来散文中的文学营养,吸取“五四”以来散文中博识的营养,吸取“五四”以来散文中幽默和风趣的营养。当然,杂文最主要的还是思想和见地。

中国写作学会杂文专业委员会给毛锜先生颁发的荣誉证书

毛锜先生先后出版了杂文随笔集《北窗散笔》《种金坪闲话》《草野琐言》等,获得多方好评,《文艺报》《杂文月刊》等先后发表了评论文章,郑欣淼、阎纲等一些文化名人和文艺评论家都对毛锜的杂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求是》杂志副总编刘润为此专门致信毛锜说:“你是文艺界的良心,盼多写。”

毛锜先生在杂文创作上的成就,得到学界和社会广泛认可。2013年5月3日《人民日报》副刊《文论天地》专栏载文称“毛锜的文史杂谈,博雅持正”。《中国杂文鉴赏辞典》评介毛锜的杂文特色突出,“大中取小,以小见大”、具有“鲜明的时新性”,“有感而发,议论风生,放得开,收得拢,文理相济,情彩并茂”,“深刻而隽永”。

2018年11月15日,中国写作学会杂文专业委员会给毛锜先生颁发证书,表彰先生长期钟情杂文创作和杂文研究,并热忱参加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谊活动,为杂文事业作出很大贡献。

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永不停步

毛锜先生以其创作多体裁、多形式而广受关注。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杜鹏程(1921年—1991年)曾表扬毛锜“能操持多种笔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新文艺大系》系列丛书,诗歌卷、散文卷、报告文学卷、杂文卷中分别选收了毛锜先生的优秀作品。毛锜先后出任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顾问、陕西省杂文学会会长、陕西省文史馆馆员等,《中国文学大词典》《世界华人文化名人传略》等多种辞书,都收录有介绍毛锜生平与创作成就的词条。1993年,毛锜先生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毛锜先生2019年2月15日在家中与本文作者合影

毛锜先生性格开朗,为人谦和,幽默风趣。记得1985年8月北戴河杂文研讨会时,陕西由来自省作协的毛锜先生带队,共有4人参加(其中有来自商洛的张中山、延安的韩光旭、宝鸡的边江),其中毛锜先生最为年长。先生与大家一见如故,谈笑风生。说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内向,一回家就一门心思钻研学习,“赶不出去”;一个外向,成天在外面疯跑贪玩,“叫不回来”。他就让爱文的主攻学习,爱武的送去当兵,“各取所长”,各得其所。果然如同先生所设计的那样,大儿子毛彬出国留学读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后来成为一家企业的技术总管。小儿子毛军入伍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复员后先到企业工作,后来自己创业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毛锜先生如今年事已高,但他老当益壮,笔耕不辍。赋诗写字,乐在其中,时有获奖。

访谈结束时,毛锜先生高兴地与笔者合影留念,并在笔记本上题字:“如果空气受污染,不利于人们的身心,那么杂文就是最珍贵的氧。”充分表达了先生对杂文事业的钟情和热爱。

猜你喜欢

杂文散文创作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Jazz
画与理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一墙之隔》创作谈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