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手编辑如何策划自己的第一本书?

2019-05-29亢姿爽

出版人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新手选题策划

亢姿爽

对于新手编辑而言,策划自己的第一本书,很多时候像是攀岩。常常从选题开始,编辑就要对重心、脚法、节奏、线路规划心中有数。

万事开头难。

对于新手编辑而言,策划自己的第一本书,很多时候像是攀岩。常常从选题开始,编辑就要对重心、脚法、节奏、线路规划心中有数。一个可操作的选题是重心的确立,明确重心的位置,灵活控制重心的移动是策划后续展开的基础。掌握与作者、出版單位、审校、设计等各方的协调能力无异于攀岩的脚法,能落在实处,才能保证发力的稳固。从寻找选题到上市的时间把握恰如攀岩的节奏,动作的快慢衔接,适当的停顿调整对编辑和图书的成长必不可少。而当下,策划编辑的全流程参与更需要有线路规划的意识,才能保障融汇数人精血的成果成功上市。

那么,新手编辑如何策划自己的第一本书呢?《出版人》杂志特约了五位策划编辑,谈了谈他们独立策划的第一本书,通过这五位编辑,或许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专业和兴趣出发,寻找选题

对于新手编辑来说,找选题是要勇敢跨出的第一步。

2018年5月,陈思淇进入电子工业出版社实习,那时起便开始独立策划选题,对新人而言,找选题需要一个过程。“首先需了解自己的选题领域和方向(适合部门但未必适合自己,如果发现问题,需要及时止损),再通过不同的渠道找内容,作者和文化公司都可以积极地沟通交流,有意向的选题要拿到社里经过选题论证,即使最后申报成功,也还要在出版的各个环节不断优化选题。”

对做经管类图书的陈思淇而言,物流管理本科及出版硕士的专业背景对她寻找选题起了很大帮助。陈思淇策划的第一本书是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书,专业的积累使她对内容的把握精准,对市场需求也有清晰的认知,上市之后便重印。

可是“专业”真的能帮我们做好所有的事吗?中信出版社的刘晴并不这样认为。新闻专业出身的她认为“新闻无学”,出版也一样,“出版是门技术,通过这门技术传播的内容包罗万象,编辑只有让自己的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才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这是每个编辑都面临的问题,和科班不科班无关”。当工作室收到《大风向野》的投稿,评估后,她决意要做。长久以来对社会议题的关注,使刘晴面对这个“体现了当代青年人某种共有的彷徨”的选题时,呈现出很大的决心。历时九个月,刘晴的第一本书《大风向野》上市,在豆瓣上收获了7.5分的评价,在她看来,“差不多是个客观中肯的评价,这证明不管是作者还是我,我们都还有进步的空间”。

与刘晴一样,曾经做过发行和营销的江西教育出版社编辑张明明在进入出版行业三年后转编辑岗,独立策划的第一本书——《中国军旅文学史(1949—2019)》也完全是“从自身所关注和积累的领域出发的,是自己感兴趣也有所了解的学术选题”。张明明当时所在的部门为出版社的重大出版事业部,关注的重心自然也会向相关的学术和主题出版靠拢,结合自身的兴趣和专业积累,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文学领域的选题,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中找到了这一选题。

如果依着专业和兴趣还是找不到好的选题,不妨学学柳承旭,“多逛一阵子书店,多看一段时间的电商图书排行榜,自然也就知道哪些书好卖,哪些题材会受欢迎了”。这确实不失为找选题的一个诀窍。

抱着做好书的信念,迎接问题

选题确定后,后续的问题才一个又一个地浮现。

如何联系作者约稿并确定合作是首要问题。张明明所策划的《中国军旅文学史(1949—2019)》当时就处于这样的境遇,因为该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作者为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朱向前教授,找到他约稿并不容易。“所幸他近年长居故乡,而且在我读本科时他就曾来校给我们开讲座,所以我通过大学老师拿到了他的联系方式。”在进一步研究作者的履历时又意外地发现,“他还和我研究生时期的一位资深教授孙绍振先生以师徒相称,所以就这样在做足了功课之后,我立马和作者约稿,最终顺利地签下了这部重要的书稿。”

六度空间的理论似乎在寻找作者问题上站住了脚,妥善利用社交关系,能尽快打通与作者之间的壁垒,不过有些时候,作者也会自己找上门来。2014年柳承旭在微博上收到作家吴克成先生自投稿的信息,虽然一开始就解决了选题来源,但策划这本音乐书的出版过程可谓曲折万分,尤其是他对设计的高要求让他做好了“自掏腰包付设计费”的准备。在毅然选择了一名年轻的自由设计师来完成书籍设计后,他又陷入确定书名的困扰。作者想要延续2010年出版的《迷声》以将此书初定为《迷声II》,柳承旭为了兼顾题材内容与传播营销,决定重拟书名,“期间查阅同类图书无数,死掉脑细胞无数,一度痛苦到怀疑人生。最后拿出‘大开耳界这个书名后,众人皆曰不错,而我自己已经快要丧失判断能力了。”

书名落地了,配图版权也会是编辑的一块心病。出于对图片版权的绝对尊重,又难以支付高昂的版权使用费,柳承旭在策划时只好寻找公共版权图片,最终采用CC协议解决了图片版权问题。

一页编辑Midori同样面临了与设计师沟通整体设计的问题,秉持着对书稿的热爱和精益求精的品质,“日本美学关键词”系列中《日本色气》和《日本侘寂》的设计也是数易其稿。这当中的原因是这两本书均属重版书,封面的重新设计无疑十分重要。不仅如此,在封面设计之外,内容上也要真正做到“旧瓶装新酒”,于是Midori在反复通读稿件后,对书名与内容编排不断进行优化调整,在把握每章节内涵的基础上,重新凝练概念抽取意象,对章节名进行修改,“希望通过文字的力量,让读者打开目录的瞬间,就能感受到这套书背后的美”。

可以看到,对于新手编辑来说,初次接触策划编辑的全流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回过头看似乎都是没那么费力的事情,对于一个新手策划编辑而言,都没那么简单。

在独立策划第一本书之前,你要知道的事

抱着做一本好书,做好一本书的心态,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看到图书上市。回头看,虽然路上洒落的汗水已干,但初心未改。有趣的是,接受采访的五位策划编辑,虽各自的坎坷不同,对当下的总结却出奇地一致,都共同指向了“不断地学习和积累”。

张明明在入职时一位匠人式的老编辑对他的叮嘱令其记忆犹新,他说,“做出版要找到可以深入钻研的领域,日拱一卒地去积累。而我也渐渐发觉,出版是一个广涉猎再深聚焦的过程,它需要成为的是一个杂家中的专家”。

不仅是这种匠人的教诲能让编辑们受益匪浅,新手编辑在编辑前辈们身上最容易学习到的或许是积极又平和的心态。在陈思淇看来,“做第一本书,不论是自己的选题,还是领导安排的选题,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做好编辑加工和厘清出版流程,不要想着我的每一本书都一定是畅销书。编辑的成长一定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编辑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坚守住自己的初心”。找到不断坚持的动力对于陈思淇来说很幸运,“策划编辑是一个很有趣的工作,你可以认识很多比你厉害的人,你会不自觉地督促自己不断进步。作为策划编辑,要有空杯心态,要勤奋”。

总觉得自己“远远不够”的刘晴也将保持饥饿感作为底线,因为深知“真正能做好出版的人,肯定是在这些(出版实务)之外仍有大量知识积累的人”。柳承旭则将做书当做一个试错的过程,“编辑都是在不断的错误中成长起来的,需要细致一点,从容一些”。

除了良好的心态,参加出版单位组织的相关培训对于新手编辑专业地了解出版行业也是极为重要的。日常的业务培训会也可以帮助策划编辑持续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陈思淇所在的电子工业出版社会给编辑发送编辑加工的易错示例,以培养编校的敏感性。寻找出版单位之外的培训课程也是不错的选择,柳承旭直言给他提升最大的培训,是“做書”组织的线下出版课。

新手编辑们或许此时正处于焦虑之中,可能在为找不到合适的选题而发愁,也可能正在因为封面设计跟美编闹得不可开交,或许作者版权问题谈着谈着就不欢而散,书号和CIP迟迟审批不下来,但是,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自己的第一本书,成为真正的策划编辑。

猜你喜欢

新手选题策划
新手如何练马拉松?
碰撞:知名作家与新手司机
新手速来围观 养猪到底行不行?
本期策划
新手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