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月播·吃饭自由更实在

2019-05-29

百家讲坛 2019年23期
关键词:残雪吴刚消费主义

吃饭自由更实在

俗话说“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但现实正好相反。《2019年白领生活状况调研报告》显示,超过60%的白领午餐花费在20元以内,20-30元的占27%。在一线城市20元能吃啥?不加肉的麻辣烫、不配凉菜的小米粥、不加香肠的手抓饼……周一到周五吃得不重样都很难。决定年轻人中午吃什么的关键是口味吗?不,是钱和时间!复杂的饭没时间吃,便宜的饭吃腻了,吃贵的饭心疼钱。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吃顿饭,扯那么多干吗?《2019年白领每周加班时长调研报告》显示,8成白领加班是常态,每周加班10小时及以上的超20%,工作时间及压力不断增长,好好吃饭是在疲惫生活中给自己打气。对于那些不在吃饭上亏待自己的人来说,工作已经够苦了,必须吃点好的,否则颓废一天。所以说,什么口红自由、包包自由,都不如吃饭自由来得实在。

——luna《午餐,职场新型炫富》

残雪不会有第二个

因为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残雪火了,她被视作最有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拿奖可能性一度进入全球前三。让人惊讶的是,她只上过小学,开始写作时只是个裁缝,但她的作品是哈佛、哥伦比亚等知名大学的教材,美国和日本文学界对她的评价都特别高。我相信这不只是老天爺赏饭,就算把她的经历、天赋嫁接给任何人,恐怕也很难再出第二个残雪。别的不说,单说她严格的时间把控,就没几个人能做到。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坚持太难,而是尝不到甜头的痛苦太煎熬,所以几乎99%的人没法做到像残雪这样。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愿意等?因为快捷的现代生活不需要我们耗费时间去等。在这种唾手可得的快感中,我们前所未有地沉迷于一个个高潮不断的视频、刺激惊险的游戏……但越是这种唾手可得的快感,就该越发警惕,对待它的态度,正是拉开入与人之间距离的最大原因。

——国馆《对“快感”上瘾,是成年人最大的毒药》

越关怀,越愤怒

作为成年版的《爸爸去哪儿》,综艺节目《一路成年》以几个明星家庭里的父子、父女的旅程为线索,展现他们的亲子关系。徐锦江在节目里不是在哭,就是在摔跤、逃跑、生病,但意外的是,这样一个“不坚强”的老爸,却有一个自主独立、充满包容和耐心的儿子。一天之中,徐锦江给儿子打了三十多个电话,他不会做早餐、点外卖,需要儿子时时在线帮忙,儿子也很习惯这样的互动方式。而吴刚和儿子出门录节目,大小事件都要打电话向妻子汇报,还要在住的地方贴上妻子的“圣旨”。吴刚夫妻是特别传统的中国父母,特别关心儿子。吴刚临时要去拍戏,走前跟儿子交代了一大通,儿子脸上挂满不耐烦和憋屈,表情管理到扭曲,因为对他来说,这样的叮嘱既是关心也是束缚。曾奇峰老师曾说:60分的妈妈刚刚好,100分的妈妈很吓人。因为太完美的父母会让孩子无法发挥,父母的缺点有时正是孩子施展创造力的空间。

——武志红《为什么被关怀的孩子,会愤怒?》

当千年古都成为网红城市

“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原唱程渤智大概不会想到,他在201 6年创作的《西安人的歌>,会在两年后成为西安相关短视频的必备BGM,也让这座略带“土气”的千年古都成了“网红城市”。小视频中,记者采访一位“土著”大叔对大雁塔了解多少,大叔脱口而出“有啥好看的”,突然意识到这是采访,秒换口径,“这个大雁塔啊,是公元600年,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归来……”这位大叔或许能代表西安人对家乡的“暧昧”态度:既感慨互联网给西安带来的巨大影响,又忧虑西安的文化底蕴会被网红经济消磨殆尽;既希望更多人认识、喜欢西安,又担心这座老城在辉煌之后难以为继。 “网红”背后可能是年轻的影响力,但也可能只是浮夸。身处蕴含几千年中华文明的老城,头上盘旋着无数名人的光环,西安人对“网红之城”的别称格外警惕。

——赵皖西《如果仅仅满足于网红,西安就真的废了》

年轻人为啥要跟风

网上关于年轻人的讨论,继人间不值得、被毁掉、养生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新话题:中国年轻人想早退休。为此,年轻人还发掘了一项新事业:玩火式省钱。简单来说,就是为了提前退休而极尽可能地节俭生活。话题一出,大多年轻人的目光就从“养生”转到了“省钱”,只怕跟不上这波风潮。其实不难理解,关于跟风,年轻人从来不遑多让。也有些年轻人不屑于跟风,似乎更热衷于对号入座:看了几篇鸡汤文章,觉得自己的月薪也能在一夜间从5000涨到5万;发现一些新奇标签,就忙不迭地往身上套: “积极废人” “隐形贫困” “斜杠青年”……而剩下那些年轻人,大概率会落入另一个陷阱:把一个人生活变成宏大叙事,让自己看起来高大而成熟。其实看似随波逐流的行为背后都藏着年轻的真相——找到最真实的自己。时尚大师山本耀司说: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AD《这届年轻人,在假装随波逐流》

成功学为何会火

当代社会存在两大毒瘤文化:消费主义和成功学。但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可谓“父子关系”。正是消费主义的盛行,让大家对现实的“骨感”产生焦虑,才出现了成功学这种精神骗术。有趣的是,那些卖成功学的大师,其实也是想借此发财,然后好好消费一波。不管买的还是卖的,成功学最终还是指向了消费主义。再联想到“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俗语,爸爸是消费主义,妈妈是失败,孩子是成功学,他们真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而且, “成功学”这三个字本身就很诡异,假如成功是可以被教授的,那教你成功的人自己怎么不去成功,还专门帮你?这不符合人类逐利的天性。既然成功学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那为什么还能发展到毒瘤文化的层次?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对捷径的渴望,从而获得某种程度上的快乐。

——半佛仙人《越相信成功学,你的人生越失败》

猜你喜欢

残雪吴刚消费主义
王硕小说的消费主义特征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雪中
人造凶猛
最高衣橱
品梅
有你不觉岁月寒
吴刚和孙红雷,有你不觉岁月寒
喜鹊
吴刚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