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音乐教学中的“融合”思想探究

2019-05-29李琪

新一代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探究融合

李琪

摘 要:贝多芬云:“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透析笔者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而高中音乐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高中生作为受教育者,是音乐的忠实学习者,爱好者和推崇者,接受音乐教育对促进高中生的健康成长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笔者认为靠单纯的乐理知识是不够的,需要在教学中将音乐和文学、美术、历史、地理等学科有机融合。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教学探究

所谓“教学融合”,指音乐课堂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不拘一格”,教学思路不“墨守成规”,适时穿插相关科目知识,集百家之长,解学生之渴。在教学过程中追求以音乐为主体,追求教学环境的美和学习过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设计适合学生课堂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听,看,唱,舞,表演,创作等,使学生在音乐活动实践中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更多的美,在追求美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享受美,在表现美的过程中创造美。

一、学科内容上的“融合”

(一)音乐与文学的“融合”。音乐与文学是艺术中的好姐妹。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 如上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笔者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再如欣赏“音乐与诗歌”中《阳关三叠》时,笔者让学生在了解了诗中伤感绝望的离乡之愁后,从已学过的古诗中寻找和这首诗情调相反的诗句,这种做法很新鲜,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也就很高,连许多平时上课不很积极的学生都在搜肠刮肚的思考,当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被找到后 ,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陡然提升。

(二)音乐与美术的“融合”。音乐、美术之间有着一种共同的特性――艺术形式最终都回归于大脑,让人们在视觉和听觉感受中引发各种思维的想象。如果把音乐欣赏教学比作 “绿树”,那么,美术学科相关知识便是音乐教学殿堂这块沃土上的“红花”,相得益彰。德國美学家费歇尔从“感官”联觉的角度分析指出:人的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感 官的分支,多少能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应、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是共鸣。音乐中的声音和美术中的色彩从物理学角度来讲都是一种声波,分别是指声波和光波。而“1、2、3、4、5、6、7”七个唱名和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又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巧合。因此,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流动的画面”,把美术称为“凝固的音乐”。在高中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借助色彩这一直观的方法,可以辅助学生更形象 地去理解音乐作品带来的内心情绪感应。例如,在欣赏独特的民族风《辽阔的草原》一课时,不妨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让他们尝试用不同的色调,感受乐曲悠长而舒缓的旋律。课堂上,学生会用白色、蓝色、绿色的色调表达在茫茫大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在休闲地散步,牧民们都沉醉在这迷人的世界里,《辽阔的草原》中独特的美丽风光与三种常见的色调浑然天成,从而产生了独特的听觉感受。

(三)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融合”。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风格各异的音乐,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让学生自己讨论并分析一下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然后再听《黄河怨》《河边对口唱》等作品,学生内心所受到触动、所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绝对不是普通说教能比拟的。欣赏“中国民歌”时,结合各地的地理特点讲解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比如: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到处都是杨柳垂岸,小桥流水,连人都长的小巧玲珑,使得音乐风格也委婉秀丽;北方地区石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土地,气候寒冷,人长的高大彪捍,所以民歌的音调也高亢、嘹亮,质朴。学生听了之后,回想起自己到南方旅游时的见闻,都认可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教师教育思想、教学特长的“融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人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都是建立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教师应该多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反思假如自己上同样内容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音乐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长,比如器乐,比如声乐,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别人的特长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看看别人是如何来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

音乐教学是一项艺术的传授,新时代下的高中音乐教师不能成为“故步自封的教书匠”,而应成为“勇于交流的开拓者”。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笔者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融合”,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尽力提高教学水平,成为博学多才,备受学生欢迎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9

[2]俞芳.浅议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与美术的融合[J].《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7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高中音乐教学探究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育
中职英语口语互动教学探究
新课改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