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学困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地位
2019-05-29朱雅萍
朱雅萍
【摘 要】在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自主学习是大力推崇新的教学理念,因为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合作式学习”中,数学“学困生”却表现得无所事事,不知干什么合适。他们在小组实验和小组学习中,经常处在一个旁观者和一个旁听者的位置。所以,有人提出“‘合作式学习给‘学困生一个偷懒和不学习的理由和借口。”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学习;“学困生”能力提升
为了使每个学生学到自己需要的数学,在课堂上我也曾采用过合作学习的方法,这的确让更多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了各方面的提高,如:学生的知识水平、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等。但同时,我也发现了在合作学习中有很多“学困生”,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能力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提高,反而还有了退步。这是为什么呢?
为有效组织合作学习,特别是使“学困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我特别针对“学困生”不参加小组实验和小组学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进行了研究,以便能最大限度地改变“学困生”在小组讨论中的位置。
我从初二接手的两个班中一个班有31人,另一个班有34人。我是后一个班的班主任。两个班合在一起有“学困生”13人,前一个班有6人,我的班有7人。为了让他们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对数学产生兴趣,我从初二下半学期就开始了我的研究。
一、原因调查与分析
经过我的调查发现,“学困生”不参加小组实验和小组学习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自信心
有大部分数学“学困生”认为自己的数学学习不好,基础较差,即使自己参与到同学的讨论中,同学们也不会接受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所以干脆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记得我在讲“一次函数”时,让学生根据函数图像小组讨论函数的性质,我观察发现我班内的“学困生”没有一个参与到讨论中来。他们只是在那里旁听,另一个班也是如此。课后我问他们中的几个同学“为何不参加到小组的讨论中?”学生的回答说:“不会,他们在说些什么我根本就不知道,也听不懂。”另一个同学说:“他们讨论的问题我也会一点,可是我的基础那么差,即使我参加到他们的讨论中,他们也不会接受我的意见的,所以还不如旁听他们的讨论呢。”
(二)惰性因素
大多数“学困生”都有懒惰的情绪。在课下他们不愿意完成自己的作业,认为自己本来就不会,写作业是一件更难的事情,既劳神又费力,还不如直接拿现成的作业抄来得容易。在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中,坐享其成要比自己参加到讨论中更省力气些。
(三)教师的因素
在小组讨论中,有时教师只注重学生的讨论结果和一些学习成绩较好、思维较敏捷的学生的意见,而忽略了“学困生”的位置和感受。
二、对策研究
要想彻底消除“学困生”那是不可能的,可是,分析“学困生”在合作式学习中不参与学习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改变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位置,让他们能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还是可以实现的。
经过探索,参考其他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在自己班内进行了尝试。
(一)合理分组
在合作式学习中能否做到让“学困生”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能“有所事事”,并愿意积极参加到小组学习和实验,分组至关重要。所以,在合作式学习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分组方法。
方式一:按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平时的考试分数为依据,把学生分成三人到四人为一组,由学习态度好、成绩高、有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
方式二:把上课不认真听讲,在小组讨论中不愿意合作的同学分散到不同的组,这个工作可由组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数学“学困生”,以便在小组合作中进行管理和帮助。
方式三:为在小组合作中有更好的学习效率,不仅让组长挑选组员,还让组员挑选组长,争取作到组长愿意接受组员,组员也愿意接受组长。这样可以给双方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让他们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内进行学习。
(二)任务分配
在小组选择好后,接下来的任务是给小组长分配任务,培养小组长的组织、管理和分析讲解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在分好小组,选好组长后,接下来告诉小组长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完成哪些任务,有什么样的责任。
第一,在课下小组作业的完成上,要由小组长亲自督促小组中“学困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如果他们不会,要由组长进行讲解,但坚决杜绝抄作业的情况;如果组长在讲解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由教师直接讲解。这样做的原因是学生都是同龄人,相互之间比较好沟通,而和老师之间他们永远会有一种畏惧心理,特别是当他们遇到简单的问题时,他们不想或不敢找老师,怕老师笑话和批评,所以让学生之间讲解,既可以避免学生抄作业的现象,又可以让“学困生”有所收获,还可以提高优秀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课上的小组活动中,由小组长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配不同的任务,让他们做到人人有事干,决不让某个人有偷懒的机会。特别是在回答小组讨论结果时,要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问题回答,为照顾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其回答相对容易的问题,让他们感到数学并不是很难,同时让这些“学困生”在小组活动中体会到“自己也不是什么都不会,自己的意见并不是没有人接受”,以此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
第三,为了让“学困生”在课下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制定自己课后的学习计划,为了不让“学困生”在心理上和思想上有负担,要让全体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计划,并由组长整理好,统一写到一起,并张贴在教室的后墙上,让他们每天都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完成。这样“学困生”就没有理由不学习,没有理由不参加小组活动。
第四,为了让学生在一个小的集体中人人都有所发展,特别是“学困生”能够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小组学习中给组长自由,让组长在组内寻找回答问题的学生,这样可以让“学困生”在小组的讨论中注意倾听和发表意见,否则不会回答会很没“面子”。所以,在课堂上让组长选择回答问题的人要比教师选择的好。
三、结论
经过这种分组的方法让“学困生”在课堂上有更充分的发言和研讨的机会,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会再“无所事事,情绪懒惰,听同学说话像听天书一样”,他们在小组这个小天地中找到了自信,也改变了懒惰的情绪。
例如:我们班的某位同学作业从来不交,在平时的课上讨论中,总是处在一个被动的旁聽者位置,从不参加小组讨论,无所事事地坐在那里。经过重新分组后,他在小组讨论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现在的他不再是无所事事在那里听同学的讨论了,而是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每节课上都或多或少有点收获,也能够独立完成老师留的较简单的作业了。用他的话说就是:“经过分组学习,让我找到自信,学到了应该学到的知识,同时也让我对数学产生了一点兴趣。”
上面的对策可以改变“学困生”在合作式学习中的位置,使他们能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但“学困生”的问题却是一个永恒的教育问题,要想彻底改变“学困生”的学困现象,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虽然“合作式学习”这种数学学习的新模式有助于改变“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可如何在“合作式学习”中彻底改变“学困生”的境况,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有充分的才华展现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蔺胜娟,刘俊山.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J].现代教育,2016(06)
[2]陈海权.初中数学课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J].珠江教育论坛,201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