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良好政治生态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2019-05-29王帅东
王帅东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政治生态就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党内政治生活状况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良好政治生态是涵养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土壤,是党的生机活力的源泉,是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障。
涵养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性
充分了解政治生态的特点。政治性,政治生态传承着党的政治基因,体现着党的政治原则,必须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动摇。系统性,“森林”和“树木”的健康发展,既需要政治阳光、思想雨露、文化土壤、从政环境等要素的滋养,又要防止不正之风、腐败问题等“病虫害”的侵袭,必须系统思维,既预防为主又“开刀治病”,增强“免疫力”。交互性,一方面政治生态需要借鉴吸收不同时代的先进文明,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政治生态直接、显著地影响着社风民风,由内而外激发了正能量。示范性,政治生态建设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其一言一行都是在营造一种风气、提倡一种追求、引导一种方向,必须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令人信服。脆弱性,一旦受腐败这个致命“污染源”的影响,政治生态就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需要综合施策、久久为功。
明确研判政治生态的依据。一看“四个意识”,严格对照“七个有之”“五个必须”,看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不是时时事事处处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不是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二看责任落实,当前企业中依然存在一些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履行“两个责任”意识淡薄,重业务、轻党务,重安排、轻落实,对重要事项、关键环节、重点人群疏于监管,没有抓好分管领域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三看用人风气,看是不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不是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好干部标准,是不是严格按规矩按程序选人用人。四看腐败问题,看违纪违规的案件性質和时间节点,越是窝案、串案,作案周期长、波及面广的案件,破坏程度就越大。五看干部作风,若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搞变通,则说明政治生态状况不容乐观。六看纪律执行,看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不是时时事事处处尊崇党章、捍卫党章,是不是严格遵守纪律,敢于和破坏纪律的行为作坚决斗争。七看政治文化,看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的问题存不存在、严不严重,政商关系是不是“亲”且“清”,忠诚老实、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有没有得到大力弘扬。八看群众评价,把职工群众的切身感受作为衡量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指标,通过信访举报、巡视巡查、调查问卷、民主测评情况分析等途径,科学准确了解职工群众的评价。
营造积极作为的政治生态。前段时间发生的长春长生疫苗事件,除了严肃处理涉案商家外,相关省市领导、国家药监局领导都受到了重处,既有违法违规的惩处,也有不作为的惩处。新形势下,一些干部不会干事,干不成事,面临着另一种本领恐慌;还有一些干部因为怕担责任,不愿意干,以合规为借口拖延推诿,办事效率大打折扣。这些新情况平时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危害巨大。有些干部认为,不作为就能规避风险,逃避责任,其实不作为就是最大的错误,事不关己的心态害人害己,不作为会让管理漏洞越来越大,让责任主体越来越懈怠,让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两个责任”落实的逐步深入,不作为已经没有空间,问责也会越来越严。只有加强学习,提升素质,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专业知识,积极想办法,主动办事情,弥补工作短板,创造性开展工作,才能掌握主动。
切实把监督挺在前面
强化日常监督。党员干部走上违纪违法道路,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积小错为大错的过程。不仅要惩处极少数党员干部不收敛不收手、严重违纪违法的行为,更要帮助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少犯错或者改正已有错误、以后不再犯错。在建立基础信息台账上下功夫,全面摸底监督对象,全面掌握基本信息,整体评估把握单位政治生态,常“画像”,常“把脉”。在严把党风廉洁意见关上下功夫,对干部提拔重用、评先表彰、出国出境、试用期满转正、处分期满重新任用等关键环节,严格审核把关,及时提出意见。在“谈话函询”上下功夫,对一次函询没说清的,要及时补充。对问题较为复杂的,要坚持正面函询与侧面了解相结合,多渠道对比印证。对函询说明与侧面了解不相符的及时转为初核。对问题线索经函询和初核后采信并予以了结的,主动反馈,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对存在轻微问题需批评教育和改进工作的,要及时提醒。对隐瞒事实、欺骗组织,边谈边询边犯的,从严从重处理。
强化巡视监督。巡视监督是主动发现问题的有效载体和渠道。巡视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不解决,比不巡视的效果还坏;巡视不整改,就是对党不忠诚,能否做好“后半篇文章”尤为重要。要深化整改,上面的问题在下面找表现、下面的问题在上面找原因,业务上的问题在管党治党上找根源,坚决整治文字整改、虚假整改,举一反三、动真碰硬。要一体整改,主要负责人要抓具体、抓到底,绝不能“新官不理旧账”;班子成员要有分工同负责,绝不能把层层传递压力变成层层推卸责任。要长效整改,巡视是集中查摆,整改是长期固化,不能为了巡视而巡视,而是要乘势而上,强震慑、见成果,形成一种接续的、协同的成效,推动巡视工作向纵深发展。
强化派驻监督。派驻重在发挥“派”的权威、“驻”的优势,近距离、全天候、常态化,延伸日常监督触角。要在职责范围内,放开手脚、大胆工作、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各派驻纪检组与派驻单位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但绝不是“坐等结果”,要协助所监督部门党组织细化、分解、落实主体责任,着力补足短板、激发内力,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要认真落实日常工作报告、派驻机构列席会议、“三重一大”事项报备等制度。既要及时、准确掌握所监督部门党风廉政建设总体情况,又要了解其业务和管理状况,摸清容易出问题的领域和环节,提高监督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探索监督新思路、新方法。综合运用走访座谈、廉洁谈话、重要时间节点督查、专项检查等方式方法,实现关口前移,把握尺度、有序衔接,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
强化科技监督。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对网上反映的问题要认真收集、研究,善意的批评要乐于接受、认真整改,对怨气怨言要妥善化解,引导网民更好地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让腐败分子无处遁形。要主动做好舆论引导,面对涉纪涉腐突发舆情,要处置得当,以赢得群众赞誉,避免造成更大的舆论炒作。要让舆论为我所用,传播正能量,营造惩恶扬善的舆论氛围。要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纪检监察工作水平,构建涵盖重点业务及关键环节的立体监控平台,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电子监督,对突出问题进行“定点清除”,并以此为突破口,深查背后的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违规违纪问题,通过大数据为监督插上科技翅膀。
深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
既要把纪律挺在法前,又要正确运用四种形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执纪必严,用纪律和规矩管住干部、形成震慑,才能防患于未然。“四种形态”程度逐层递进,震慑逐级加强,一环紧扣一环,构成完整的监督执纪体系。能否用好“四种形态”,检验着监督执纪工作的水平,纪律严了,就可以防止问题由小变大,才能使后面的形态成为“少数”和“极少数”,正因为如此,才更要用好“四种形态”。干部蜕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运用好“四种形态”的前两种形态是防微杜渐的关键。对存在苗头性问题的党员干部及时拉一把,第一时间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使其有错就改,时刻绷紧纪律这根弦。一旦出现违纪违法问题,那就不能再留情面,只能用第三、四种形态严肃处理,形成震慑,这也更显出前面两种形态的可贵。正确运用“四种形态”,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对党员干部的保护关爱和高度负责。
既要严格合规管理,又要完善制度注重创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章制度规范着企业的管理秩序和管理行为,是有效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这个“标尺”是企业稳健发展的基本保障,但在實际工作中出现了制度掣肘的现象。一方面,有的制度环节过多,程序繁复,一个周期下来,最快也是几星期甚至几个月,严重耽误效率效益,若提前申请,又怕与实际发生有误差,不合规。另一方面,有的制度过时,不紧跟形势,不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差,明知这么办不是最好的方式也得这么办,执行不是不执行也不是。近年来,在推进纪检巡视、巡察和“回头看”过程中,也有制度问题的案例,纪检部门处理时左右为难,依照制度处理,感觉干部受委屈;不依照处理,又违背合规管理原则,这就迫切需要进行制度完善创新,以更加贴近基层实际。要持续加强对易出问题部位和领域的合规监察,比如在物资采购领域,重点关注供应商管理、招标管理、合同管理、质量控制等环节;在工程建设领域,重点关注项目审批、工程发包、施工管理、设计与变更等环节。充分发挥巡察、审计、内控的“显微镜”和“探照灯”作用,将暴露或查处出的共性问题加以剖析,针对基层单位生产经营管理中亟待解决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疏堵结合,探索创新,打造横向业务闭环规范、纵向体系扁平高效、全流程责任管理的管理体系。
既要层层纠错追责,又要促使干部担当作为。纠错追责体现的是对事业的负责,是对压力的传导,变只处理当事人为同时追究责任人、以“违纪违法之事”倒查“管人管事之人”,追究到位、整改到位,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党规党纪约束着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和言行举止,但层层纠错追责不是为了给党员干部上“紧箍咒”人人自危,只做规定动作,不做自选动作,由乱作为到不作为,而是为了“人人负责”,防止推卸责任,严肃纪律规矩,其最终目的是保护每一个党员干部,为每一个干事创业的干部戴上“护身符”,更加激发其潜力和干劲,让广大党员干部心无旁骛、蹄疾步稳、发力精准。干部管理要严管也要厚爱、要约束更要激励,这就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牢牢把握“三个区分开来”,做到明标准、分责任、建机制、划界限,严格区分工作失误及错误与明知故犯、无意过失与违法违纪、探索创新与有规不依的关系,为公创新、为公干事就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也要保护,为私就是小事也要杜绝和处理,主动作为出现失误和错误也要关爱,碌碌无为无过无错也坚决不允许。既发挥纪律的惩戒作用,又发挥纪律的保护作用,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树立保护改革者、支持担当者的鲜明导向,要让干净的人有更多干事的机会,让干事的人有更干净的环境,让那些既干净又干事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施展才华、脱颖而出。
既要抓好“关键少数”,又要管好基层各级干部。中央多次强调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突出‘关键少数并向基层延伸”,这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对管党治党规律的把握。从目前来看,关键少数的问题明显减少,思想认识、工作作风持续转变,但基层干部“两个责任”落实上仍然存在“上热下冷”现象。要抓好“关键少数”,更要管好“绝大多数”,因为相对于“关键少数”,职工群众对身边基层干部这个“绝大多数”感受更为真切,基层各级干部是生产的主要力量,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党在职工群众中的形象,倘若疏于管这些“绝大多数”,则其滋生的“微腐败”会损害职工的切身利益,“啃噬”职工的获得感,挥霍基层职工对企业的信任,严重影响队伍稳定和企业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基层干部的依法合规培训和监督检查力度,将其教育管理、作风建设同履职能力培训、纪委举报案件调查相结合,多措并举,从严管理,压实责任,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