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铁人”王启民
2019-05-29林靖宇崔艳丽
林靖宇 崔艳丽
千帆竞流勇为先,不忘初心终有成。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华崛起开启新的征程,国强民富奏响嘹亮凯歌。这之中,一大批“改革先锋”以惊天地、泣鬼神的浩然之气,解思想之禁锢,破体制之藩篱,辟市场之新路,开创新之先河,建振兴之伟业,推动中国经济、科技、国防等实现了从小到大、从次到优、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对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梦想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万山磅礴看主峰,英姿飒爽济沧海。本刊推出《“改革先锋”赞》栏目,重点介绍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中荣获改革开放40年“改革先锋”称号的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以供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广大干部员工学习分享。
本期我们分别介绍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铁人”王启民和“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制的主持者孙永才的光辉事迹。
王启民,浙江省湖州市人,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地质专业,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地质师。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获得各种科技奖励22项,其中,特等奖、国家级奖2项、总公司和地区公司级奖各1项,1996年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铁人科技成就奖”金奖,被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党的第十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被誉为“新时期铁人”。
20世纪60年代初期,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使王启民激动不已,在铁人精神的感召下,他以“敢笑天下第一流”的豪迈情怀,立志献身石油科技事业
1960年4月,作为北京石油学院的实习生,王启民第一次来到大庆。当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难,但数万会战职工没有被困难吓倒,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开始了一场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井队搬迁没有机械设备就人拉肩扛,没有房子就挖地窨子、建“干打垒”,吃饭缺粮就吃“两稀一干”,挖野菜充饥。这一切,让王启民感受到大庆工人阶级“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1961年毕业后,王启民义无反顾,主动重返大庆。
会战初期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探明油田的面积和储量。当时,王启民负责的葡四井坐落在荒原上的一个小水泡子旁边。涨水时,要趟着没膝深的水上井,水退下去了,留下的也是一地泥泞。“干打垒”非常潮湿,早上醒来,身底下的垫子都湿乎乎的,王启民逐渐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铁人王进喜说得好:“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难。”王启民以“铁人”为榜样,与工人一起克服困难搞会战,摸爬滚打夺石油。年底,王启民被评为实习生中唯一的二级红旗手。
当时,开发大庆这样的大油田,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不少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这么复杂的油田。更令人气愤的是,有的国家妄图用石油卡我们的脖子,撤走了在华专家。藐视令人自立,压力使人自强,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照样行!王启民和大家在“干打壘”的门上贴出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莫看毛头小伙子,下联是: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闯将在此!“闯”字里面的“马”字特意写得很大。王启民说:“我们就是要靠自己的力量,‘闯出油田开发之路!作为一名石油科技工作者,向铁人学习,就是要勇于攻坚克难。”从此,王启民与油田的命运紧紧拴在一起,探索油田开发规律成为了他永恒的追求。
油田开发不久,已有一半以上油井油层被淹,采收率只有5%,这样下去,将使油田80%的地下资源化为乌有。当时,国际开发主导理论是“均衡开采”,就是通过向地下均匀注水,再把油均匀地开采出来,但结果使许多油井遭到水淹,产量急剧下降。这时,许多技术人员都患上了“恐水症”。对此,又有人提出“温和注水”理论,只要油井一见水,就降低注水速度和数量,结果导致采油速度缓慢,严重影响了开发效果。
怎样掌握地下油水分布规律,找到符合油田实际的开采方法呢?王启民坚信铁人那句话: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当时条件极其艰苦,王启民和大家白天揣上窝窝头,到井上观察、取资料,晚上画油水变化曲线,进行分析论证,一干就是大半夜。饿了,就煮几片白菜叶子;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儿。为早日拿下大油田的信念支撑着他们,斗志旺盛,情绪乐观。“五两三餐保会战,一杯盐水分外香”的日子,至今还令王启民感到非常亲切。
1963年冬天,王启民的妻子快要临产,组织上安排他把妻子送回北京老家,可他竟然闷在办公室里写了三天三夜的试验报告,直到领导催促,他才急忙把妻子送到哈尔滨火车站,因为惦记着那份没写完的报告,当妻子一上火车,他就连忙跑回了大庆。第二天当得知妻子把孩子生在锦州铁路医院时,他吓出了一身冷汗,暗自庆幸她们母女平安。为了纪念这件事儿,他给女儿起名叫“锦梅”。
经过几年的探索试验,他们逐步摸清了油田开发前期的油水运动规律。在一次油田技术会议上,王启民对当时的“温和注水”“均衡开采”理论大胆质疑,提出“非均质”开发理论和“高效注水开采”方法。他认为大庆是陆相生油的大型砂岩油田,地下呈现着明显的“非均质状态”,简单地说就是有厚油层,也有薄差油层,即使在同一层的不同部位,也有千差万别。打个比方说,就像两个人赛跑,厚油层像体力好的大个子,跑得快;薄差油层就像体力差的小个子,跑得慢。“温和注水”“均衡开采”就是让大个子和小个子跑一个速度,这怎么行呢?这不符合地下油水运动的客观规律。领导听了他这番话,就说,你这个同志讲得有道理,要快些拿出依据来,并当场拍板,叫他组织个试验小组,到实践中试一试。王启民和工人、技术人员具体分析每口井的情况,然后分别进行注水、压裂、找水、堵水、分层调整和作业。他们有的放矢,因势利导,使“大个子”和“小个子”都跑出了好成绩。“非均质”开发理论的应用,使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成批涌现出来,为大庆油田年产5 000万吨高产目标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70年代,面对日益复杂的地下状况,王启民运用辩证思维方法,不断发现矛盾、利用矛盾、解决矛盾,克服困难,努力探索,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
油田开发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随着开采程度的加深,试验区产量下降幅度增大,油井平均含水上升到54%,油田命运又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这个时期,受“文革”干扰破坏,我国国民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指示大庆油田:“要大力开采石油,尽可能多出口一些。”王启民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和沉甸甸的责任。当年为国家排忧解难,铁人王进喜立下豪言壮语:“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如今为国家兴旺发达,王启民发自内心地喊出:“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
面对开发储层多、非均质性突出的油田,王启民想,要树立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更重要的是要从地下规律出发,既不能照搬国外经验,又不能照抄书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实践中发现矛盾、利用矛盾、解决矛盾,从而实现认识上的深化和原油生产的互补接替。他在笔记中写道:“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就是要勤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肯于解决问题。勤于发现问题凭的是对油田的热爱;善于提出问题就是要肯动脑筋,有钻研的劲头;而肯于解决问题就要依靠科技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毅力。”这是他对自己责任的深刻认识,更是多年科研攻关的制胜法宝。
他常说:“一次成功可能来自一万次的失败,光靠小聪明和一时的冲动绝不会成功,天道酬勤。搞科研必须下笨功夫,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这么说说容易,真要做到得付出多少汗水和泪水,克服多少磨难啊!那年冬天,王启民和试验组的4名同志捆起行李卷,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在中区东部开辟了9平方公里的“分层开采、接替稳产”试验区,这一干就是10年!在10年间的3 000多个日日夜夜,试验组成员与工人一道施工作业,逐井取样化验,经常一干就是通宵。夏天,蚊虫成群,一巴掌下去,满手是血点。冬季,帐篷里结满了冰溜,冻得人直打冷战。铁人王进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激励着他们迎难而上,毫不退缩。由于条件恶劣,加上过度劳累,王启民的风湿病加重了,疼痛难忍,手指头也不听使唤,连鞋带都系不上。大夫说他得的是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终身难以治愈。风湿病还引起他眼睛虹膜发炎,一发作起来,头疼得直想往墙上撞。
那是一天傍晚,王启民抄近路从作业队往驻地走,突然被一块土坷垃绊倒了。他想站起来,却觉得上身和下身都脱节了。心想,这可糟了,怎么说倒就倒下了?他咬紧牙关,用力一使劲,只觉得腰间一阵剧痛。他躺在那里流泪了,试验攻关的课题还没有完成,自己怎么能半途而废呢!他逐渐平静下来,开始慢慢活动四肢,一点点坐起来、跪起来,再用一只手拄地,最后终于站了起来。
病痛没有让他退缩。打那以后,他更是把时间看作生命,觉得给啥报酬都不如给自己时间。他和同事们穷10年之功,先后采集分析了1 000万个数据,每个数据、每条曲线都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大家都成了“活字典”,对地下情况如数家珍。他们绘制了油田第一张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揭示了油田各个含水期的基本规律,并相继发展形成了“分层调整开采”技术和“层系细分开发调整”技术,逐步开辟了向低渗透油层进军的新领域,增加储量近10亿吨,共打开发加密调整井1万多口,为大庆油田实现第一个年产5 000万吨稳产10年目标提供了保证。这两项技术成果先后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5年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
这一时期,科技创新使大庆原油产量每年以28%的速度递增,到1976年,实现产量5 000万吨,跨入了世界特大型油田行列。大庆的原油为国家换回了大量的外汇,最高年份全国每100元换汇额中就有大庆人创造的14元钱。王启民为自己是大庆人中的一员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1978年,王启民当选为全国五届人大代表。坐在人民大会堂里,他说不出的激动。他想,大庆油田是世界级的大油田,多少年来,有多少人为之奋斗。如果没有大庆科技队伍群体的力量,自己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又能做出什么成绩呢?他耳边又响起了铁人王进喜讲过的一句话:功劳,应该记在党和人民的账上,我的小本本,只能写差距。
科研攻关无止境,挑战极限无禁区。80年代中期,为了使油田在高含水条件下实现稳产再10年的目标,王启民毅然选择了攻克世界级开发难题的崎岖攀登之路
进入80年代,随着大庆稳产期的延长,油田逐步进入高含水期,主力油层含水已高达60%以上。如何实现5 000万吨稳产再10年的目标,成为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年为了甩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铁人王进喜“恨不得一拳把地球砸出个窟窿”;现在为了油田继续稳产,王启民说,无论多难,都要绞尽脑汁从地缝儿里“抠油”。
1984年,他承担了编制第二个5 000万吨稳产10年规划的任务,他把目光盯向了厚度只有0.5米的表外储层。按照国际惯例,这是被判“死刑”的油层,开采它如同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一样艰难。然而,大庆油田的表外储层遍布每口井、每个油层,单独看起来很“瘦”,但上千平方公里的油田加起来不是很“肥”吗?开采这些油层,集腋成裘,积水成渊,能增加几亿吨的地质储量啊。为此,他们先打了3口试验井,但没见到丝毫油迹,只在油管壁上有一点点油花。当时几乎所有人都摇头了,但他却从中看到了希望:管壁上沾了油,恰恰说明这些油层的油是运动的,有生命力的。他坚信自己的理论不会错。在油田领导的支持下,又上马了19口试验井,结果又有一半含水高达60%,试验再一次以失败告终。
表外储层能不能开采,引起了大家的激烈争论。有的说,含油性这么差,有开采价值吗?有人好意劝他,表外储层是客观存在,但还不具备开采价值,列为稳产对象风险太大了,万一落空,影响了第二个10年稳产,这个责任你担得起吗?王启民的爱人也劝说:“老王啊,螃蟹殼里的肉好吃,螃蟹腿里的肉也好吃,螃蟹的尖尖爪里的肉可不好吃啊,万一卡在嗓子眼里,嚼不烂、咽不下,多难受呀。”妻子说得不无道理,这的确是一个困难大、风险大的试验,但他想,搞石油的人,思想里首先要有油,只有思想不断解放,地下的油才能不断被挖掘出来。许多禁区既然是人设定的,人就可以打破它!凭着这股韧劲,王启民和同事们天天泡在油区,整整奋斗了7年。他们通过对1 500多口井进行地质解剖分析、对4个试验区45口井进行试油试采、对10口取芯井的岩芯进行测定和分析,对表外储层的地质特征、潜力分布、开采条件、产能特点、挖潜效果及开发效益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使开采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摸索出了一套开发表外储层的技术,实现了由主力油层向薄差油层开采的过渡和产油量的接替。表外储层的开采成功,突破了低贫油层的开采禁区,保证了油田稳产再10年目标的实现。据计算,油田表外储层地质储量可达7亿吨,可采储量近2亿吨,等于又找到一个大油田。
90年代,王启民提出对高含水油田实施“稳油控水”建议,主要是利用各类油层水淹程度差异,采用“三分一优、结构调整”方法,控制特高含水层的采出量——控液降水,提高低含水、动用差油层采出量——增产稳油。
这个时候,他家里突然来了电报。弟弟说,母亲突发脑血栓,已经病得不能说话了。王启民恨不得马上见到母亲。可是,“稳油控水”大会战已经开始,每天他要面对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研究对策并及时解决,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如此关键时候他怎么能走开呢?他曾在1979年回过一次老家,当时老母亲已是满头白发,他在家只待了3天。临走的时候,他答应母亲要常回来探望。没想到眼下母亲快不行了,自己还不能回去尽孝。他噙着眼泪,给家里拍电报、寄钱,直到母亲去世,他也没见到最后一面。然而,可以告慰母亲的是,“稳油控水”获得了巨大成功!“八五”期间通过实施“稳油控水系统工程”,油田不仅保持5 000万吨以上稳产,而且有效控制了油田产液量的快速增长,实现了油田3年含水上升不超过1%的目标,与原国家审定的“八五”油田开发指标对比,5年累计多产原油610多万吨,少产液24 749万吨,取得了高水平高效益开发的伟大胜利。
1997年,“稳油控水”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王启民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颁奖大会,并光荣地受到了江泽民、李鹏同志的亲切接见,这更坚定了王启民科技报国的信念和决心。
进入新世纪,王启民已年过花甲,但百年油田的宏伟蓝图令他壮心不已,在持续有效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他继续迎接油田开发技术的新挑战
到2 0 0 2年,油田实现年产原油5 0 0 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27年,远远高于世界同类油田只有12年高产的水平,成为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一大奇迹,创造了油田人引以为豪的“大庆纪录”。
进入2003年,从维护国家石油战略安全、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能源支持的高度出发,油田提出了“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的宏伟战略。此时,油田面临着资源接替难、特高含水期开发难和外围增储上产难等诸多困难。
能不能实现百年油田、怎样创建百年油田,增加经济可采储量成为主攻目标。“两三结合”优化部署、三元复合驱攻关等10项重大现场试验,解决的都是油田生死攸关的瓶颈技术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就会增加可采储量4亿~5亿吨,为百年油田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撑。
时代和条件变了,但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不能变。多年的科研实践,王启民对创新发展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他说,搞科研攻关,关键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发现、解决一个个问题,解决问题就要创新,问题解决了,油田开发水平就提高了一步,也就实现了新的发展。
大庆油田90年代应用的聚合物驱油三次采油技术,已提高采收率10个百分点,使聚驱年产量达到1 000万吨以上。油田三次采油技术水平、应用规模和整体效益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油田主力油层采收率已突破50%大关,比美国、俄罗斯的33%和36%高出近15个百分点。对大庆油田来说,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4 000多万吨可采储量;突破采收率60%的目标,就将增加可采储量近5亿吨。还能不能在聚驱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空间到底有多大、潜力究竟在哪里?虽然当时已年过花甲,但王启民觉得人老了就更要与时俱进。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上。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浓厚的科研兴趣,也就是对党的事业、对油田要怀有深深的热爱。他迎难而上,披挂出征,把攻关的目标锁定在挑战采收率极限上,誓攀一座座科技高峰,勇闯一道道技术难关。
迎接他的首先是两个棘手的问题:聚合物驱油技术推广后,一是聚合物需要用清水来配制,二是注聚后污水外排,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对环境也将形成极大危害。
他冥思苦想:“如果有一种分子量高、抗污水能力强的聚合物,不就可以用污水代替清水来进行配制吗?”这一想法使他寝食不安。他想:“虽然搞化学自己是门外汉,但多学科联合攻关往往会开辟出新的领域。”他带着这个想法多次到北京、上海的高等院校和化学助剂厂请教。经过艰苦努力,一种适合地下条件的高分子量、抗污水能力强的聚合物投入使用。喇北西块工业开采试验表明,提高采收率可达 18%,使主力油层采收率突破了55%,达到了56.7% 。油田全面推广3年来,共节省了7 560万立方米清水,减少了8 528万立方米污水外排,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刚降“拦路虎”,又遇“绊脚石”。在杏南油田的开发中,由于油层较差,超高分子聚合物不仅注不进去,而且由于清水中含钙、镁等高价阳离子较多,严重影响了聚合物的配制效果。试验人员提出了对水质进行脱盐处理的治理方案,这种方法需要买设备买技术。当时已有厂家与大庆取得了联系,可王启民想,这种设备一台就2 000多万元,不仅投资大,后续费用较多,而且只能解决水的来源问题,却无法解决污水处理问题。王启民再一次“借脑引智”,两年后,一种既可利用采出污水稀释,又可达到黏度指标的聚合物研制成功,不仅解决了清水质量和污水外排问题,而且开拓了中低分子量聚合物抗盐的新途径,大幅度提高了聚驱开采程度。
在一些人眼里只有过去的成功,可王启民眼中永远有解决不完的问题。近年来他又发现由于长期的注水开发,油层的非均质性造成了在油层内部存在着一定的“管道”,“管道”里几乎没有油了,而聚合物却总是先进入这些“管道”,形成无效驱替,造成部分油井产量持续下降。如何辨证施治,解决“堵”与“疏”的问题?王启民带领技术人员在喇嘛甸油田开展了“交替段塞,调驱结合”的技术试验。他们先是选择调剖剂与聚合物配合使用,先对油层调剖,堵塞住管道,再注入聚合物,使含水下降了40多个百分点。在综合含水重新上升之后,再使用可动调剖剂,同时配合超高分子聚合物,以提高采收率。通过采用一系列综合技术,使采收率提高了16个百分点,实现经济效益近3亿元。目前,王启民带领科技人员正在试验运用功能性聚合物,探索聚驱后再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这将是大庆油田聚驱开发技术的又一次飞跃,将再创世界油田聚驱开发新纪录。
王启民说:“我是党和国家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我的知识属于祖国、属于大庆油田。”他深知,科技是油田发展的命脉;创新,更需要一大批能够担当重任的跨世纪科技人才。作为一名已经81岁的石油科技工作者,责任和义务驱使他为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甘当人梯,把知识倾囊相授。这些年,他把多年积累的科研资料,包括脑子里的储存,都与大家“共享”。无论是谁,研究什么课题,借用哪些资料,他都有求必应;年轻科研人员遇到了科研难题,只要找到他,他都耐心解答。年轻人的研究论文,大到研究主題,小到标点符号,他都一字一句地推敲,一丝不苟地修改。每次他都用铅笔修改,就是告诉大家:这是平等的探讨,他的意见是可加可减的。多年来,他组织科研人员写出了几百篇科研报告和论文,只要不是他主笔的、不是他负责的,他都坚决不署名,但在“审核”栏里,每次他都会认认真真地签上“王启民”这三个字,为的是承担责任。
如今,王启民年过八旬,虽然没有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却提出了研制更先进的第三次采油技术,力争把采收率提高到60%以上。
王启民在5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始终把科技兴油作为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淡泊名利,呕心沥血,不畏艰难,勇攀高峰,成功地解决了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在王启民身上,集中体现了“新铁人精神”,即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锲而不舍、敢于攻关的求实精神,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的奉献精神,尊重群众、发扬民主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是铁人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是油田文化的高度凝炼和升华,更是振兴石油工业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