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67年6月17日:氢弹空爆成功的那一刻

2019-05-29

百科知识 2019年7期
关键词:于敏氢弹扳机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在罗布泊沙漠腹地,我国使用图16轰炸机空投完成首颗氢弹的爆炸,爆炸当量330万吨TNT。这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如果说裂变式核武器原子弹为第一代核武器,那么氢弹则为第二代核武器,它利用轻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产生爆炸威力。原子弹的爆炸威力为几百吨到几万吨TNT当量,氢弹则为几十万吨至几千万吨TNT当量,而且氢弹的工作原理更为复杂,实现条件更为困难,需要利用特制的原子弹作为引爆装置,产生数千万摄氏度的高温,点燃氘、氚等轻原子核的自持聚变反应。这也是为什么轻核的聚变现象比重核裂变现象发现得早,氢弹却比原子弹出现得晚。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7个月,而我国只用了2年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不仅如此,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就实现了小型化,由飞机直接空投,而美国的第一颗氢弹“迈克”重达62吨。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苏等国耗时日久,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术路线不明,还有计算量的繁复。美国人1951年重新发现了曾有科学家提出的辐射内爆压缩热核装药的想法,并将其作为氢弹的核心要素,发展出著名的氢弹T-U构型,从而在1952年11月1日爆炸成功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氢弹。而苏联直到1954年才认识到辐射内爆这一关键因素,该国在1953年8月12日爆炸的RDS-6S氢弹,使用的是“夹层饼”构型,与其说它是氢弹,不如说是增强型原子弹。

在当时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困难的国内条件下,中国科学家凭借顽强的精神意志,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了中国氢弹的蓝图,所采取的路线和模式与美国不同,其中于敏所提出的被外界称为“于敏构型”的方案厥功至伟。

据后来披露,我国在大力研制原子弹的同时,科学家小组从1960年底已开始摸索氢弹原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氢弹的研制迅速提上日程,代号“1100”工程,即研制全重1吨左右、爆炸当量100万吨的氢弹。从事原子弹研制和氢弹预研的科技队伍汇合,形成强有力的科研攻关拳头。

氢弹原理的突破来自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1965年9月23日至1966年1月4日,一批科学家在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当时中国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进行大量计算,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基本思路是:以原子弹来维持热核材料的自持聚变,为此氢弹包含初级和次级两个部分,原子弹引爆部分称为初级、扳机或引爆级,而热核材料发生聚变的部分称为次级、被扳机或氢弹主体。为了减少原子弹爆炸能量损失,于敏想出了提高压缩能量利用率的精巧设计结构,进一步提出了“于敏新构型方案”,并得到计算验证。

从此,我国氢弹研制走上快车道。1966年5月9日,我国第一颗助爆增强型原子弹爆炸成功,为氢弹理论研究提供了实测数据,用于改进氢弹扳机的设计。1966年底,我国首颗氢弹核扳机和被扳机设计冻结,进入制造阶段。1966年11月28日我国进行了一次氢弹原理验证试验,爆炸当量12.2万吨TNT。其实,这次试验从原理、材料和构型上看,都是一次成功的氢弹试验,只不过特意限制了其爆炸当量而已。直至1967年6月17日,一朵蘑菇云在沙漠腹地升腾而起,我国氢弹试验取得成功。

于敏只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造“两弹一星”辉煌伟业的大批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個代表。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在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以及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23人被授予和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猜你喜欢

于敏氢弹扳机
Yu Min: Father of China’s Hydrogen Bomb于敏
隐姓埋名的于敏
恢刺扳机点结合电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1则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血拼政策扣动风险扳机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
氢弹,不过如此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新型气扳机特性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