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应用
2019-05-29冉忠
冉忠
摘 要:数形结合思想是帮助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实际解题过程中,通过将抽象复杂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观图形分析解决问题,可以极大地增强小学生解题效率,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这种思想方法,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养成也有重要推促作用。本文笔者基于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三个层面论述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仅仅担负着向学生传递基础数学知识的责任,还需要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中包含的数量关系以直观形象的图形描述表达,将知识变得简单直观,易于理解,能帮助学生简化数学问题,准确解决疑问。因此,在在实践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一、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摒弃传统“灌输式”主导课堂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而是基于学生的既有认知经验和基础认真研读教材,推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抽象概念、性质与规律。数形结合思想能将这些抽象知识转化为清晰、具体的概念和事物,能帮助学生轻松理解。
比如,在教学《乘法》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相同的数字相加,在列出式子后利用同一种图形进行表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由来。为了引导学生感知乘法意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列出图形和算式,帮助学生加深“图形”与“数学算式”两者相互对应的思想。在引导学生解决乘法问题时,教师可以直观呈现一幅图片:三个人在湖中划船的场景,湖边并排有四棵柳树,两个长椅。再利用动态演示的方式将其他意义相同的场景展示出来,提问学生:“这几幅图中有什么?你能从中找到哪些数量关系?图中共有几个人在划船,有几棵树?几个长椅?”如果没有学习乘法,学生会用加法表示,学习乘法后教师可以提问:如果有200幅、300幅相同的图展示出来,你还会用加法表示吗?用乘法应该如何表示?以此,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展示中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可接受性,还启发了学生思考。
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将计算算理形象化
在小学数学中,计算问题占据“半壁江山”,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轻松理解算式算理,快速解决问题成为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教师通过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清晰理解算理,在此前提下掌握基本计算方法,能有效发展学生思维,实现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比如,在教学《分数乘分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教学情境,比如学校操场近期需要铺一块绿地,假如每个小时铺1/2,那么1/4个小时能铺操场的几分之几?针对这个简单题目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用图形表示“×”,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算式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小组程度较好的学生帮助理解较慢的学生。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将小组中探究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在踊跃发言的轻松氛围中引导学生掌握算理算式,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数形结合思想巧妙应用到教学中能幫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帮助学生梳理数学逻辑,有效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培养“以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的习惯,根据问题具体情境,实现图形与数学数量关系之间的有效转化,在帮助学生梳理解题思路的过程中锤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比如,在小学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遇到文字表述的“一个数减少几,另一个减少到几才能使剩余量时第一个数量的几倍”这种问题时,由于思维发展不足,想象与理解力不足,导致学生总是一知半解,无法真正内化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将带有具体情境的图形与数量关系有效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快速找到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最终快速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倍”的含义,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正确、灵活、恰当地运用数形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学生归纳抽象知识、加深数学感悟,实现解题能力提高,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在教学中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曹丽霞.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方法探析[J].学周刊,2016(30):123-124.
[2]林德辉.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融入与渗透[J].学周刊,201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