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志武:“中国人应持有更多金融资产”

2019-05-29尹洁夏珮珺

环球人物 2019年9期
关键词:通识金融

尹洁 夏珮珺

2019年4月22日,陈志武在北京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接受采访,只要一谈到经济问题,陈志武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但过去围绕的往往是一些更具争议性、涉及深化改革的问题,而这一次,他给《环球人物》记者带来了一本常识性的著作《陈志武金融投资课》,从金融的起源讲起,谈的大多是基础概念。

时代变化太快,上一代人的很多经验已经难以应用在今天。而那些经典的、被历史证明不会过时的原则,反而更适用于社会急速转型时期。陈志武说这些就是“金融学通识”,它们如同看不见的手,在生活中影响着每一个人,你的欲望、焦虑在某种程度上是无视它们的结果,而你的满足、平和往往是它们被成功实践的体现。

《陈志武金融投资课》书封。

被金融“解放”的自由

加班问题是近期社会焦点话题之一。在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中国都市里,朝九晚九、每周6天的工作模式凸显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加班文化,而近期曝出的某企业裁员消息则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强迫或变相强迫员工加班的做法,陈志武是持明确反对态度的。他对记者表示:“《劳动法》应该更严格地被执行,不能让这么多年轻人失去生活的幸福感。”他认为,今天的中国不仅需要发展速度,更要强调发展质量和普通人的生活品质。

事实上,问题的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的疑惑。有人把中国的经济奇迹称为“勤劳革命”,因为正是中国人的勤劳与拼搏,才推动中国在几十年里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但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均财富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陈志武多年前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勤劳却不富有?

“影响因素有很多,但在目前的社会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中国人的资产组合中,金融资产占比普遍偏低。”陈志武说。家庭投资结构是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一面镜子,金融资产占比低说明中国人过于依靠工资收入,整个社会的金融化程度不高。“由于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出没多久,很多中国人还没意识到,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都应该合理运用金融工具,以获得更好的生活。”

规避风险是人类的本能。历史上,中国人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天灾人祸,制定了一系列社会规则和伦理道德,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养儿防老”。

在陈志武看来,“父母在,不远游”的本质就是用孝道约束孩子,以确保自己能够在年老时得到生活保障。“这种观念中蕴含着朴素的‘跨期投资理念,这也是今天金融市场的重要原则之一。”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养儿防老”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正逐渐淡化其功利价值。父母可以在年轻时购买保险产品,并通过理财等方式为退休后的生活早做打算;孩子们则可以自由地追求“诗和远方”,为梦想和事业拼搏。

相比之下,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印度农村,规避经济风险的手段之一是婚姻。耶鲁大学教授罗森思在一项对印度社会的研究中发现:灾害越多的地区,当地家庭越喜欢将女儿远嫁;越穷的家庭,越喜欢将女儿远嫁。对此,陈志武这样解释:“一般来说,两地距离越远,遭遇同样风险事件的概率越低。在金融市场欠缺的背景下,个人的自由权利会被牺牲,婚姻成为‘跨期跨地交易的信任工具,以达到分摊风险的效果。”

从这个角度看,全球性的结婚率和生育率下降,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数据显示,经济越发达、金融投资越普遍的地区,单身比例越高,人们更注重个人生活品质与婚姻幸福感,为获得物质保障而结婚的比例越低。

“传统的包办婚姻是‘养儿防老的延伸,当金融市场取代了家族的风险保障功能后,社会观念也随之改变,将个人从条条框框的道德约束中解放出来,尤其是女性和年轻人,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先投资自己,再投资理财”

进入2019年,惨淡了近一年的中国股市再次活跃起来,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缓解,股民的热情被重新点燃,大量外资也持续涌入,沪深两市持续上涨,上证综指也突破了3000点关口。

不过,陈志武认为这一轮上涨是金融政策、货币政策、外汇管制政策等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中美贸易摩擦缓解之外,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货币政策更加宽松,使更多资金在经济中流转;二是由于境外投资管控更严,普通投资者只能在国内选择投资产品,而楼市的黄金投资期已经过去,股市就成了大家的新目标。我认为中國经济目前还不能提供长久大牛市的基础。”

2016年3月,内地互联网上的一则香港保险产品广告。

在陈志武看来,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过去10年都存在盲目扩张、低效投资、浪费金融资源等问题,导致企业低回报甚至没有回报,这些问题还需要一定时间加以扭转,企业利润率才能真正得到提升,股市才具备长期繁荣的基础。此外,一些早该摘牌的上市公司仍在股市里滥竽充数,其股价在牛市中反而涨得更多,显然也是不正常的。

“我觉得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投资还是投资自己。”陈志武对记者说,“比如多学一些金融通识课程,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趋势。另外,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要认识到学习机会比工资更重要。年轻时应该获取更多知识,包括通识和专业知识,了解整个行业的运作模式,快速积累和掌握前人的经验。”

陈志武给自己两个女儿的建议是这样的:30岁以前主要投资自己,多学习、多实践;30岁至50岁要把之前积累的人力资本变现为金融资本,做好金融投资;50岁以后的重点是利用金融投资的回报,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包括继续学习和工作。

在做金融投资时,需要把握几个原则。“分散投资是基本原则;在价格合理的情况下,房产投资是相对比较安全的;不要把太多钱放在股权投资上,对于不熟悉中国资本市场的人来说,风险太大;如果想尝试投资黄金、大宗商品,要以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为前提。”

“中国人应加强金融通识教育”

陈志武曾经多次提到“理工思维”和“金融思维”的区别。他认为中国金融从业者和管理者很多是理工科背景,非常看重理性思维、重视秩序,因此在管制政策制定方面有时过于严格,反而限制了市场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金融通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金融有自己的逻辑,干预越多,市场扭曲得越严重。为了未来的发展,我们有必要给高中生、大学生进行金融通识教育。”

在这方面,陈志武认为香港是一个正面例子。由于金融行业在香港的重要作用,当地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要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而在上海、深圳这种金融业占比很高的内地一线城市,大部分年轻人还不了解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

“我们希望产业结构转型,希望人民币国际化,希望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这些愿望都很好,但不从基础工作做起是很难实现的,尤其是人才储备,包括监管者的理念,没有专业化的教育很容易错位。”

在陈志武眼中,中国过去几十年非常重视企业金融,却忽视了个人金融、家庭金融和消费金融,导致市场服务种类不够多、不够细、不够精准。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一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各异,相关部门应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完善金融市场。

“年轻人适合投资增长前景好的金融产品。他们没有太多资金,但为了成家立业需要更多收入,更愿意持有高收益、高风险的产品,即使亏损了还有很多机会弥补。老年人则相反,适合投资风险低、高分红、高利息的产品。对他们来说,有没有很高的回报率不是最重要的,安全稳定、在保值的前提下适度增值才是目的。”

陈志武相信,如果金融产品能满足中国老百姓各方面的保障需要,中国人“有钱不敢花”的储蓄焦虑将得到极大缓解,到時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出现根本转型,经济结构将变得更加合理有序。

“如果金融市场发展得更精准,不同阶层之间的消费差距会缩小,民间消费和第三产业都将得到增长。”陈志武还援引了一个例子:美国工业革命时期,缝纫机对普通家庭来说是大件财产,其高昂的价钱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随着分期付款的出现,缝纫机迅速在美国普及,到20世纪初,吸尘器、电冰箱等新科技成果也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进入美国家庭。

陈志武认为,今天的中国与当时的美国社会很相似——经济面临转型,社会增长结构需要调整,从过度依赖工业、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消费将在经济增长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展消费金融、个人金融和家庭金融是必然趋势。

“传统农耕社会面对的问题是物质短缺,而不是产能过剩。现在这个时代需要的观念,与过去是很不一样的,我们要做出很大调整,尤其是对金融的理解。金融不只是企业融资、建设投资融资,更包括消费金融。当然,转变观念需要一些时间,慢慢来。”陈志武说。

陈志武

1962年生,湖南人,199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现任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通识金融
公益创业类通识课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莫玩坏了“通识教育”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