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金融系统如何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2019-05-29李红亮
李红亮
关键词:日本 金融系统 中小企业融资 主银行
日本也是一个以间接金融为主的国家。从1945年到80年代中期,日本企业融资需求都非常旺盛,一直存在自己不足的情况,尤其是50年代60年代。日本战后的金融体系成型于1950年代,一直维系到90年代中期左右。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的金融体系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银行在日本现代化发展中发挥了非常独特和重大的作用。战后的融资体系以民间银行为主,民间金融机构不愿意或者无能力承担的业务由政府的金融机构来完成。民营银行和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完美配合,从资金面支撑了日本战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日本战后的金融体系特点是以大藏省为监管机构的护送船团方式。当时大藏省的职权相当于中国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国资委+国家外汇管理局,权力巨大,被称为官僚中的官僚。在1998年新的【日本银行法】实施以前,日本的央行也在大藏省的实质控制之下。护送船团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大藏省进行严格的行政监管,对跨境资本流动实施管制,各种金融机构严格分开,不允许混业经营,不允许金融机构的破产,对金利实施管制。具体到银行系统来讲,银行和证券公司分离,长期金融和普通商业银行分离,普通商业银行和信托银行分离,普通商业银行和外汇专业银行分离,全国性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分离,普通金融机构和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分离,普通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机构分离。
一、财阀和企业系列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支撑日本的重要经济体系
日本在80年代后期经济规模和质量上赶上了欧美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财阀和企业系列发挥了根本的作用。1945年之前,大型财阀有10家左右。主要包括三井财阀、住友财阀、三菱财阀、安田财阀、浅野财阀、大仓财阀、古河财阀、中岛财阀、日产财阀、野村财阀等。其中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家财阀规模最大。战后,美国对日本的财阀进行了解体,没收了创业家族的股份,驱逐了财阀的高管,对一些大型企业进行了分割。在50年代中后期,被解体的财阀企业逐步形成了六大企业系列,企业系列也被称为企业集团。分别是三菱系列、三井系列、住友系列、芙蓉系列、一劝系列、三和系列。
日本的学者奥村宏·认为,具有下面六个特点的企业群可以被认定为企业系列。(1)结成有社长会;(2)存在交叉持股;(3)存在发挥主要融资功能的大型商业银行;(4)集团内部存在大型综合商社;(5)企业群覆盖了大部分的产业;(6)开展的有共同投资业务。下面的表格是1979年当时六大企业系列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三菱系列的27家企业分布在20个左右的行业,有23家是上市企业。其中有一些企业并没有使用三菱的商标,比如财产保险行业的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啤酒行业的麒麟麦酒,玻璃行业的旭硝子,光学行业的日本光学工业(也就是Nikkon)。这23家上市企业存在非常明显的交叉持股的情况。三菱系列的企业共持有三菱银行24.7%的股份,持有三菱信托银行30.79%的股份,持有三菱石油15.42%的股份(这是在三菱系列其中最低的比率),持有三菱树脂63.39%的股份(这是在三菱系列中最高的比率)。
直到今天,日本的传统行业的大型企业的80%以上,都是二战前出现的财阀企业(包括一些地方性财阀)。这些企业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自我变化和发展,一直支撑着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经济发展。
二、为什么说日本的银行和企业是命运共同体
一直到1980年代,日本一直存在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战前日本诞生了许多财阀,发展最大的四家财阀(三井、三菱、住友、安田)都是持有大型银行的财阀,这绝不是偶然的。因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长期和稳定的资金支持。
战后的日本经济发展中,日本的银行发挥了极其重要和特殊的作用,银行和企业构筑了一个完美的命运共同体。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有一个重要的词汇就是主银行。主银行是一个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长期保持贷款量最高的银行。在六大企业系列中,非常明瞭,那就是系列中的银行。不属于六大企业系列企业(包括中小企业)也往往有自己的主银行。日本目前是长寿企业(创立超过100年的企业)最多的国家,超过了2万家。之所以长寿企业这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日本商业银行和企业的特殊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为什么说银行和企业构成了命运共同体。
(一)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角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银行的存在合理性在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交易成本。日本的主银行和企业是长期的交易的关系,这个关系在有一些情况下长达100多年之久,这就极大的增加了企业背叛银行的成本。银行通过长期的来往,对企业的情况了如指掌。另外,在日本现实社会中,银行通过向企业派遣高管进一步了解企業和控制企业,达到降低银行融资风险的目的。在日本的许多企业中,特别是经营情况不太好或者是极度需要银行资金支持的行业(比如房地产行业)都存在银行出身的高管。这些高管一般担任负责财务的副社长或者财务部长。银行往企业派遣高管对银行和企业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关系。银行外派的高管一般是45岁以上的老员工,在银行内部继续升迁的话已经没有位置。离开银行有助于银行保持整体的年轻化和活力化。从企业角度来讲,从以下两个理由也乐意接纳出身银行的人才。(1)接纳原来的银行员工,可以强化和银行的关系,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让企业更容易融资。(2)日本的银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学历好于其他行业,人才多。对于企业来讲,是接纳了一个财务金融方面的人才。
(二)从融资的角度
整体上讲,日本经济社会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一直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到现在也存在。银行的利润的大部分都来自企业的贷款。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也意味着更加旺盛的资金需求。银行的不断发展也意味着可以给企业提供更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比如,日本的制造业企业不断往海外发展,日本的银行业往往到日本企业比较聚集的海外城市开设分支机构。目前,在中国的日资企业有2万家左右,以三大银行集团为主,日本的银行在中国开始有50家左右的分支机构。这些日资金融机构的95%以上的业务都是日资企业。
(三)从公司治理的角度
战后日本的大型银行发挥了完善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往往不被中国人所了解。美国是一个直接金融发达的国家,公司治理非常简单明了,那就是企业是股东的。战后的日本,法律上企业是股东的,但是现实社会中企业往往被认为是利益相关者(包括公司股东、公司员工、公司所在社区、供应商等)的。这就造成了公司治理结构上权责的不明瞭,日本的一些大公司实质上成了在位高管的私有物。而日本的银行就发挥了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银行长期掌握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财务数据,包括企业高管的基本情况。高管的胡作非为必然会搞垮企业,最后也会造成银行坏账的出现。银行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听之任之。而且,在日本目前的法律框架下,银行可以持有某个公司不超过5%的股份。
(四)从企业再生的角度
美国企业的更新换代速度快,而日本企业往往是一种稳定发展缓慢进化的模式。日本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外部原因(比如整体的不景气或者自然灾害)或者企业内部的原因(经营不善等)也都曾经面临破产的危机。日本的银行就发挥了企业再生再建的主导作用。一般的方式有两个,第一种是主银行往企业派遣高管,一般是副社长,有一些时候是社长(也就是CEO)。这些空降兵高管没有企业内部的高管的各种利益和人情世故的束缚,可以大胆开展各种企业改革活动。在过去日本的发展历史上,是有许多成功的案例的。比如80年代日本朝日啤酒的两任社长都是住友银行派遣过去的,成功带领摇摇欲坠的朝日啤酒超越了日本第一大啤酒公司麒麟啤酒。2005年左右,日本知名公司西武集团因为控制人堤义明存在一些违法行为被逮捕。主银行的瑞穗银行派遣银行的高管后藤高志到西武集团担任CEO,成功再建了西武集团。第二种模式银行债权的放弃。如果一个企业陷入严重的危机,主银行协调其他银行放弃部分的债权。也就是该企业的贷款不再需要还了,给企业一个喘息和重新出发的机会。为什么银行会放弃自己的正当权利?主要理由是如果强行收回贷款,企业就会破产,银行就会永远的失去一个客户。放弃贷款让企业重新获得生存的机会,企业将来发展好了,可以充分回馈银行。在战后日本的经济史上,企业破产之后重新发展起来的实际例子是存在的,比如山阳特殊钢。关于银行和企业的这种共生共荣关系,有一个非常知名的例子,那就是东海银行和丰田汽车的关系。1950左右,丰田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住友银行拒绝了丰田的贷款请求,东海银行和三井银行出手进行了融资,挽救了丰田汽车。如果当时东海銀行不及时融资,丰田汽车100%会破产。此后,丰田企业再不与住友银行进行合作。东海银行只是一个全国排名在第十名左右的银行,但是丰田汽车一直与东海银行有情有义保持了紧密的金融交易关系。
由于日本银行和企业的这种长期共存共荣的关系,可以让日本企业安心站在长期的角度开展经营活动和技术的研发。日本产品的高质量的背后,特殊的银行和企业的关系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战后日本的金融体系和日本的企业系列是支撑日本产业不断发展和升级的本质力量。战后的存款利息一直被政府主导压制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另外由于长期信用银行的存在,给日本的重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金融支持。如果没有金融的有力支持,日本的产业应该不会有后来的辉煌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存在有力的支持了不发达地区和弱小行业(农林渔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橘川武郎.财阀和企业集团,日本经营史研究所,2016年.
[2]洋泉社MOOK,财阀的日本史M2015年.
[3]瀑田洋一.解读金利[M].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14年.
[4]橘川武郎.简明日本经营史[M].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