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经》的智慧

2019-05-29李清泉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大禹易经中华文化

李清泉

《易经》是中华文化中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著作,为中华文化“三玄”之一。所谓“玄”,既有深刻奥妙之意,也有难以驾驭之意。实际上,这部著作是中华文化中的哲学之作,涵盖了中华民族的先人对天地、自然、万物、生命等运行规律的认识。

“易”字本意是指日月变化,《易经》也就是一门研究变化的学问。《易经》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正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该说,几千年前,中华民族能够以这种运动的思维来认识世界,在人类文明中极具超前性。那么如何把握这种变化呢?《易经》中暗含着三条重要的法则:即“变易”“不易”和“简易”。

所谓“变易”,就是要打破僵硬的思维模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没有永恒之法,没有不变之制,没有常兴之朝。无论是个人、团队还是一个民族,必须时刻关注变化,做到居安思危、治而思乱、存而思亡。纵观中华民族历史的王朝兴衰,其核心问题就是没能把握住这种精神实质,要么居功自傲,要么不顾及百姓的好恶,要么不了解世界的变化,最终导致政权丧失。

比如,中国历史上清王朝的覆灭使中华民族几乎陷入灭顶之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面对全球化浪潮,特别近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兴起视而不见,以“天朝老大”自居,丧失了融入世界的发展机遇。而中华民族近几十年取得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的原因,则正是立足自身实际,放眼世界和未来,不断改革与创新的结果。

所谓“不易”,是指万物都有其规律,反映了事物运动的本质特征,只有抓住规律,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以此来顺应历史和自然。历史上有一个“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的父亲叫鲲,奉君王之命治理天下水患,但是,由于他没有认识到水的运行规律,盲目采取堵的策略,结果无功而返,被君王治罪处死。大禹继承父志,认真观察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充分认识到“水因地而制流”的特质,确定以“疏导”为主体的治水方略,水患最终得到有效的治理,而大禹也被推为天下之主。

纵观《易经》的六十四卦,它结合自然和社会变迁,总结了很多有效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人做人做事的重要法則。比如“物极必返,物壮则老”,《易经》认为凡事不能走极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把握一个度,一旦走了极端,就会背离初衷。举例来说,《易经》中的“蒙卦”就强调“蒙亨”,意思是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一件好事,但《易经》同时强调“童蒙吉”,言外之意,孩子在少年的时候,其本性是洁白的、善良的、童贞的,充满幻想与好奇心,教育不应该过早地打破孩子的天性。教育应该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进,与人的自然成长规律并进,只有这样才符合科学规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望子成龙,一方面给孩子灌输了太多超出孩子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知识,影响了孩子对求知的兴趣;另一方面让他们充满功利心和虚荣心,影响了孩子良好性格的塑造,令人惋惜。

所谓“简易”,实质是一种大道至简的情怀。试想,如果太阳每天出落方位不同,季节变化也不循规律,世界彻底失去秩序,我们又何以生存?大自然启示先人,治理天下、管理社会、经营人生,也应该保持一种“不折腾”的心理模式。正如老子所讲:“治大国,若烹小鲜。”“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世界之所以乱,乃乱于执政者忘却初心,朝令夕改,使天下百姓不知所归。

大汉朝的第二任宰相曹参上任之后,没有为了彰显自己的存在而出台新的政策法规,一些大臣提出一些新的意见和建议,曹参也以种种理由拒绝。为此,汉惠帝很不高兴。曹参和汉惠帝讲,请问是您的水平高呢,还是您的父皇刘邦水平高?汉惠帝讲,不如父亲。曹参接着问,是我的水平高呢,还是萧何丞相水平高呢?汉惠帝讲,就治国而言,萧何应该更高一筹。曹参解释,那就是了,他们刚刚制定了系统的治国方略,我们关键是抓落实。事实证明,汉朝初年,正是因为实行黄老之治,以不扰民为第一法则,坚持政策的连续性,因几百年战乱而遭到破坏的生产力才得以恢复,从而奠定了文景之治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猜你喜欢

大禹易经中华文化
生态环境我们改变了什么?
我所认识的《易经》
天下为家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易经哲学思想系统论及其网络性新探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易经就在我们身边
占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