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城乡面貌巨变 人民实惠最多
2019-05-29张永军
文 / 本刊记者 张永军
西部大开发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经历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黄金时段,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演绎出一个又一个跨越发展的传奇神话。
20年前,西部这个占有71.4%国土面积、占有28.6%人口的欠发达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7.1%,人均GDP仅相当于东部沿海地区的30%左右,农村贫困人口超过5700万,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的80%……出行难、生态差、发展难等问题困扰着西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面临的现实问题。
如何改变西部地区,补齐发展“短板”,改善西部的发展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党中央围绕西部地区的发展建设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这片占据中国半壁江山的广袤国土上,激起了多少人对富裕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2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看西部,这里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那些美好的憧憬如期成为西部大部分平常百姓家的现实图景,实现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黄金时段,经济总量已经增长到18.4万亿元,比重占到全国的20.5%,并且始终保持着每年8.8%以上的增长率;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万元和1.1万元,42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最让人关心的生态环境和民生问题,总体上得到了极大改善……
省份(市) 1999年GDP(亿元) 2018年GDP(亿元) 增长率贵州陕西宁夏西藏内蒙古重庆青海四川新疆广西云南甘肃总计全国937.50 1592.64 264.58 105.98 1379.31 1663.20 239.38 3649.12 1163.17 1971.41 1899.82 956.32 15822.43 90564 14806.45 24438.32 3075.18 1477.63 17289.2 20363.19 2865.23 40678.1 12199.08 20352 17881.12 8246.1 184002.11 900309 1480%1434%1300%1294%1153%1124%1097%1015%949%932%841%762%1063%894%
重大工程 点亮西部发展引擎
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穿越了世界上最大的“生命禁区”,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破解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雪域金桥”青藏铁路堪称世界工程史上的奇迹,更为西部开发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应。
而这正是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让雪域高原才不再遥远。
远眺西部山川,从天府之国到陇上江南,从雪域高原到内蒙草原,从塞上戈壁到关中大地,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川藏铁路、南水北调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实施,唤醒了沉睡的西部,路网、电网、水网、空网等一系列大通道、大循环的规划布局,点亮了西部发展引擎。我国西部地区的面貌正在西部大开发的春风中焕然一新。
西部大开发20年来,最大的就是交通变化,从“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已实现“县县通高速”;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新增高速公路里程全国第一……青藏铁路通车,川藏铁路动工,让西部大地相通相连,而西成高铁、兰新高铁、宝兰高铁、西宝高铁的相继建成通车,让天堑变通途,拉近的不仅是时间空间的距离,更是人心的相近。
20年来,我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4万公里,其中西部就达到了5万多公里;我国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3万公里,西部达到了5.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近8000公里;西部地区民用机场数量达114个,占全国比重近50%,全国十大机场中,西部就占到了4个。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152项,投资总额规模3.75万亿元。其中,铁路累计开工重点工程23项,一批连接东西、串通南北的铁路相继建成。公路累计开工重点工程35项,“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全线贯通,国家高速公路网西部地区路段基本建成。成都、重庆、西安、昆明等机场改扩建工程相继实施,基本形成了以成都、西安、重庆机场为区域枢纽,乌鲁木齐、昆明机场为门户枢纽,支线机场为支撑的机场网络体系。
铁路、公路、航空建设的突飞猛进,让曾经广袤的空间距离被拉得越来越短,连通速度越来越快,西部大部分省区之间实现了3小时经济圈。
遥望西部江河,20年来,从四川和云南交界处的溪洛渡水电站、广西天峨龙滩水电站、四川雅砻江水电基地到四川都江堰、宁蒙河套灌区等200多个大型水电及灌区相继建成,再到广西百色、内蒙古尼尔基、贵州黔中、西藏旁多、陕西东庄等大型水利枢纽、重点骨干水源工程以及重点流域治理工程,解决了数千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和最后一批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俯瞰神州大地,一条条能源大动脉,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勃勃生机。截至目前,我国油气管道总里程突破12万公里,其中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累计完成输气量超过700亿立方米;西电东送工程新增装机8000万千瓦,在建规模8000万千瓦;西部新增长途光缆线路30多万公里;西气东输已向长三角地区输入清洁能源逾2000多亿立方米,让5亿人从中受益。
据统计,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水利累计开工重点工程20项,投资规模4041亿元。能源累计开工重点工程41项,金沙江观音岩等一批水电站、风电站项目建成投产,西电东送三大通道全面建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实施。
20年间,一批批“世界之最”工程在西部拔地而起,仿佛打通了西部的七经八脉,让西部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在这高速发展中得到实惠。据统计,20年来,西部大开发累计新开工重点工程300多项,投资总额将近7万亿元,这一系列重大投资,奠定了西部的发展基础,成为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特色产业 壮大西部发展基础
陕西的苹果,新疆的棉;内蒙古的牛奶,四川的粮;宁夏的枸杞,云南的橙……
西部大开发20年来,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备较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成为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特色农业产业方面,西部地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四川、内蒙古等区域性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快建设,新疆优质棉基地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2.9%和32.8%,内蒙古牛奶、羊肉、山羊绒产量连续5年居全国之首,广西、云南蔗糖总产量占全国的90%,陕西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近1/4,奶山羊占全国的1/3。
在优势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业蓬勃发展,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建成了一批天然气、煤炭、钾盐、磷矿、有色金属等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地。广西氧化铝基地生产规模占全国的1/4;甘肃金昌镍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新疆罗布泊120万吨钾肥、青海柴达木100万吨钾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新疆、青海、陕甘宁、川渝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
在装备制造业方面,西部重大装备制造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德阳重大电力装备及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西安、重庆、包头、柳州、天水重型工程机械装备和大型铸锻件加工生产基地等。
在高技术产业方面,西部地区依托军工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较为集中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形成了西安阎良航空航天产业基地,重庆、昆明、南宁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成都、安顺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基地,金昌、宝鸡新材料基地,西安、成都软件产业基地。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已经成为西部地区越来越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长安福特重庆二工厂生产线
溪洛渡水电站是金沙江“西电东送”距离最近的骨干电源之一,也是金沙江上最大的一座水电站
20年来,西部地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一批特色产业基地逐步成形,特别是建成了一批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大基地,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各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比如重庆的汽车、电子信息产业,陕西的航天、军工、科教产业,贵州的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产业等蓬勃发展。
从重点行业来看,能源、化工、装备、冶金、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等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西部地区在全国能源化工和部分原材料生产基地的地位不断巩固。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随着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一大批富有创新活力、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骨干企业迅速成长壮大,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宝钢、首钢、神华、中粮、华润、国电、华电、东方电气、五矿集团、北车等百余家中央企业参与建设,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开始入驻西部地区,这些大企业、大集团成为促进西部地区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
西部地区始终非常重视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考虑与本地特色结合比较紧密的绿色产业,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加大企业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力度,推行清洁生产,注重资源综合利用,加强污染集中治理,推进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在西部,从大型装备生产车间到云计算处理中心,从新能源技术团队到机器人生产线,“智能制造”元素随处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态势比较良好,工业增长贡献率稳步提高;高技术制造企业效益实现较快增长,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西部多个省份微型计算机、智能家电、新型数码产品等销售额保持2位数增长。以旅游、健康、养老、休闲、养生等功能为核心的旅游康养产业加快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生态文明 绿色成为发展新保障
“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首要要求。20年来,大开发没有变成“大开挖”,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一定遏制。
放眼中国版图的西部,或干旱贫瘠,或高寒荒漠,大多是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20年前,当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之时,伴随着对西部美好未来的憧憬,人们也有一份担心,开发西部,会不会造成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进而影响国家生态安全?
2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收获西部大开发丰硕成果之时,这个担心也有了答案——西部大开发没有变成“大开挖”,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在部分地方,绿水青山已经变为现实。
以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为例,十多年来,国家在当地累计投入生态修复资金183.5亿元。2014年1月,治理面积更广、标准更严格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二期工程接续启动,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超过百亿元。
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的2004年相对比,三江源地区各类草地平均覆盖度增加11.6%,牧草产草量每亩增加29.66千克,荒漠化面积减少近500平方公里。因植被、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目前,三江源地区每年可向下游多输送近60亿立方米的清洁水,水质达优良标准。
从各省份来看,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这几年亦在加快实施中。在陕西,1998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陕西以生态文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绿色成为陕西追赶超越的“新底色”,绿色版图不断扩大。2018年,陕西林地面积12370千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30.9%,扩展到2018年的45%,将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整整400余公里。
在内蒙古,短短4年,呼伦湖水域面积由1750平方公里扩至2044平方公里,蓄水量由40亿立方米增至107.2亿立方米,湿地面积恢复近300平方公里,内蒙古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625万亩和515万亩;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均稳步增加。
汽车行驶在陕西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新建村的道路上。陕西省开展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全面治理荒沙行动,极大改善了毛乌素的生态环境,也使沙漠南缘的陕西省榆林市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在新疆,累计投资逾85亿元的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让中国最长内陆河、南疆各族群众的“母亲河”青春常在,让古老的胡杨林在西部大开发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生态保护让中国西部在日新月异的同时永葆自然美丽,我们要继续守护好西部这方美丽的水土,让绿水青山成为西部地区真正的金山银山。
上图: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库布其沙漠边缘的生态防护林
下图:新疆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先后在西部地区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大工程带动大治理,大治理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大改善,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改善了区域生态状况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毛乌素沙地沙化状况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已进入了治理利用的新阶段;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态势,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3亿多吨。
此外,我国启动实施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在西部地区设立了37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新建了将近400处自然保护区,面积近4000万公顷,约占全国同期新建自然保护区的88%,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在保护西部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脆弱的生态环境、维护该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在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大盘子下,如何支持其发展?综合考虑西部各省区环境容量、排放基数、工程削减能力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因素,环保部门对西部地区实行总量控制政策的倾斜,统筹解决了西部地区由国家审批环评项目所增加的二氧化硫总量指标。这样的“区别对待”为西部的发展腾出了环境空间。
区域推进 西部形成开放新合力
20年来,关中—天水、环北部湾(广西)、成渝——这三个重点经济区正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成为西部发展新的增长极。同时,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陕西、重庆、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西部地区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在目前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西部有3个;19个国家级新区中,西部有6个;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西部有3个。虽然在数量上比东部和中部地区少,但这些国家级中心和新区必将成为引领西部地区大开发、大发展的重要力量。
再看看西部11个省会城市加上直辖市重庆的发展情况,通过数据分析,12个城市近10年来的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GDP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的,只有重庆、成都、西安、昆明4个城市。这意味着按照2018年的数据,全国GDP前50强城市中,包括在50位前后徘徊的南宁,西部也只占据5席。
当然,由于相对的增速优势,西部12个主要城市的经济体量在全国36个主要城市中的占比有所提升,已由2006年的37%提升到2018年的42%。
对于目前的三大经济板块来说,已成为带动当地乃至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重点经济区已成为东部和外资企业投资的主要落脚点。
北部湾安卧在南海西北部的弧形臂弯里,曾是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但在历史变迁中,发展速度却远远落后于其他沿海区域。2014年1月16日,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战略。规划明确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北部湾经济区将成为连结中国内陆和东盟10国两大扇面的枢纽,成为牵引中国与东盟合作共赢的重要平台。
城市 2001年GDP(亿元) 2018年GDP(亿元) 增长率重庆成都西安昆明南宁贵阳乌鲁木齐兰州呼和浩特西宁银川拉萨总计全国1976.86 1792.04 733.85 673.06 324.79 302.75 315.00 348.75 211.12 104.49 104.82 33.35 6621.07 471564 20363 15342 8350 5207 4480 3800 3184 2733 2508 1417 1285 528 69197 900309 930%934%1038%674%1280%1155%911%684%1088%1256%1126%1474%945%909%
渝新欧班列始发站团结村
关中—天水处于我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是西部地区连通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200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给偏居一隅的西北地区找到了一个新的经济“发动机”。
按照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有了新的战略定位:将建成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而成渝经济区作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具备了独特的产业基础、金融、科研能力等优势,将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我国东中西互动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承接传递作用。
从开放型经济水平发展来看,西部地区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航空物流、中欧班列等快速发展。就拿中欧班列来说,截至2018年底,全国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12000列,其中西部地区累计开行超过5500列,占全国开行总列数的近50%。2018年重庆、成都、西安的开行列数就达到了4264列。宁夏、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广西凭祥、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
社会民生 百姓生活谱写新篇章
青藏高原、三江源头、塔克拉玛干沙漠……长久以来,提到中国西部地区,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众多的高原、山脉、河流、沙漠,这些冰冷的自然景观与中国东部热火朝天的改革开放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西部大开发20年来,我国通过大规模资金投入与政策倾斜,将过去处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版图“谷底”的西部建设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世外桃源”。
如今,到西部各省区市去走一走,用“跨越”两字来形容西部社会事业的大发展,恐怕一点也不夸张。2018年,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万元和1.1万元,是2013年的1.38倍和1.46倍,年均增长超过10%。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5086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916万人,年均减少近600万人,贫困发生率全部下降到10%以下。
在科教文化事业方面,20年来,国家科技计划对西部的投入由2000年的4.1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亿元。此外,中央还在农业、能源等领域组织实施了一大批科技项目,累计安排经费超过150亿元。通过各方努力,西部地区的科技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从总体上缩小了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实现了西部“普九”的突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增校舍面积近2000万平方米,“两免一补”政策广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中西部40余万所农村中小学校,使广大农村学生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并“学得好”。
据统计,20年来,西部地区累计培养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毕业生接近8000万人,其中高中阶段毕业生接近5000万人,高等教育毕业生达2000万人。扫除文盲2500多万人。每10万人口拥有普通高校学生数由2001年的422人增加到2018年的2000人以上。
20年来,普通高校数量从1999年的251所增加到2018年的1000多所,在校学生数增加6倍之多。985和211等重点大学,到现在的“双一流”大学有30多所。博物馆增加了200余个,综合文化站增加了近2000个。
在医疗卫生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西部地区的营养和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状况不断改善。20年来,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共投入卫生专项经费超过3000亿元。西部地区已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西部地区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均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际参加新农合农业人口3亿,参合率达到99%。建成乡镇卫生院16440个,农村卫生室近18万个,三甲医院近300家。
此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2亿多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西藏林芝、四川九寨沟、陕西榆林、延安等30多个支线机场的建设,方便了人们出行和物流的便利;电商的发展,让西部特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西部人民群众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
20年来,史无前例的政策扶持和大规模投入,在基础薄弱、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西部地区发挥了巨大作用,让乡村得以振兴,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塑造了一个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西部新农村。
结语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初,我国曾提出,要用50年左右的时间,分阶段稳步推进,力争到21世纪中叶将西部地区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新西部。
如今,经过20年的发展建设,城乡面貌巨变,人民实惠最多。西部地区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人民生活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全面落实,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超越东部,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多个城市被列为适宜人类居住城市,与东部沿海城市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今年3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要围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更加注重抓好大保护,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注重抓好大开放,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内外通道和区域性枢纽,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注重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由此可见,在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更高水平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西部地区的经济将取得更大发展,西部人民的生活质量将更上一层楼,西部的绿水青山将成为我们取得更大发展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