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饮料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2019-05-28郭美琴鲁玉明刘廷筑
郭美琴 鲁玉明 刘廷筑
【摘要】目的 研究碳酸饮料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月龄雄性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各8只,对照组给予自来水,A组给予浓度100%含糖碳酸饮料,B组50%含糖碳酸饮料,C组100%无糖碳酸饮料,D组50%无糖碳酸饮料,对比5组相关指标水平。结果 5组体重、TC、TG、LDL-C、HDL-C、FBG、SOD、TNF-β水平有差异(P<0.05)。结论 雄性大鼠经过长期碳酸饮料的喂养可增加体重、血糖及血脂水平,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碳酸饮料;血糖;血脂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2..02
碳酸饮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加入二氧化碳的饮料,其主要成分包括酸性物质、香料、白糖,部分饮料可能还包含人工色素、咖啡因等,除了糖类能为机体补充能量,充气的碳酸饮料中几乎不含营养素。随着碳酸饮料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们摄入过多能量,但减少奶类及其他营养素的摄入量,从而增加龋齿、骨质疏松及发生心理问题的风险[1-2]。我院展开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月龄雄性健康SD大鼠40只,体重120~180 g,平均(153.47±3.58)g。
1.2 方法
对照组:每日给予自来水自然喂养(160 ml/kg·d);
A组:给予含糖碳酸饮料代替全部饮用水(160 ml/kg·d);
B组:给予含糖碳酸饮料代替半量饮用水(160 ml/kg·d);
C组:给予无糖碳酸饮料代替全部饮用水(160 ml/kg·d);
D组:无糖碳酸饮料代替半量饮用水自然喂养
(160 ml/kg·d)。7天/周,连续12周。
1.3 观察指标
12周后各组大鼠禁食12小时,测体重,股动脉取血,离心后制备血清,-40℃保存,酶法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葡萄糖氧化酶测空腹血糖(FBG),酶联免疫分析法测血清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 18.0统计系统,计量数据通过x±s表达,利用t检查,计数数据通过百分比表达,利用x2检查,当P<0.05时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5组体重、TC、TG、LDL-C、HDL-C、FBG、SOD、TNF-β水平有差异(P<0.05)。见表1。
3 讨 论
近年来,由于碳酸饮料的广泛应用,人们健康意识逐渐升高,公众的兴趣从这些碳酸饮料的消费联系到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和各种健康问题之间密切相关[3]。国外报道中提到经常食用人工甜味剂但不含糖的碳酸饮料与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有关,但国内未见相关报道。
本文研究结果:5组体重、TC、TG、LDL-C、HDL-C、FBG、SOD、TNF-β有差异(P<0.05),提示长期服用碳酸饮料可提高大鼠体重、血脂及血糖水平。目前临床上关于无糖碳酸饮料导致发胖的发生机制尚无明确定论,可能与碳酸饮料中的甜味剂让大脑产生错觉有关,以为有糖摄入,加速能量转化为脂肪,并将其储存;另可能与甜味剂抑制大脑细胞相关,使大脑不易感觉到饱腹感。若血脂水平升高,可导致一系列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而高果糖饮食可引起大鼠血脂异常,同时表现为典型的代谢综合征,因此高果糖饮食的危害也逐渐被认识。另外碳酸饮料中含有多种糖分,高糖状态可早造成内皮细胞线粒体电子传递链超氧阴离子的过量产生,激活NAPDH氧化酶,通过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酶失偶联途径促进内皮细胞内SOD的产生,SOD产生过多后使线粒体功能异常,并破坏其氧化/抗氧化系统致内皮细胞处于应激状态。
综上所述,长期碳酸饮料可增加体重、血糖及血脂水平,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罗 坤,毛 华.碳酸饮料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9):155-158,162.
[2] 黃 艳,胡 赛,罗启占,等.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的长期饮用碳酸饮料的糖尿病患者5例报道[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7,3(4):253-254.
[3] 叶盛开,陈海英,任 霞,等.碳酸饮料对青少年C-肽的影响及与饮用指数的相关性[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8,29(1):
142-144.
本文编辑: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