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筝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019-05-28刘雪琦
刘雪琦
【摘 要】古箏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瑰宝,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的乐器之一。古筝文化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逐渐派生出各种不同的流派、曲目等,我们也看到了属于每个时期的独有的特征。
【关键词】历史悠久;民族传承;发展创新;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4-0083-01
一、古筝的起源
(一)“古筝”名字的由来
筝,通常人们又把它叫作古筝。这与它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民族特色有关。早在战国时代,筝就已经流行于秦、齐、赵等国。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
(二)古筝的构造
古筝是一种多弦多柱的弹拨乐器,筝体近似于长方形,面板中间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有音箱孔,方便扩音。筝体的头部和尾部,分别是前岳山和后岳山,两岳山连接了21根琴弦,琴弦由琴柱支撑起来。筝的音色由木头的好坏决定,因为桐木的张力较好,所以古筝面板的大部分是桐木材质,筝首、筝尾和其他部分一般用红木制作,同时会在筝首和筝尾装饰上一些图案。
二、古筝早期的发展历史
(一)古筝在古代的发展
筝是中国古老的弹弦乐器,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关于筝的最早记载,是在司马迁《史记》中《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一文中:“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中国古书籍《战国策》中记载:“临淄甚富而宝,其民无不吹竿、鼓瑟、击筑、弹筝。”李白《春日行》:“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可见,自筝出现以来人们就对筝很是喜爱。
汉代以来,筝不仅继续流传于民间,也成为文人雅士们喜好的乐器。东汉候瑾在《筝赋》中所述:“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这也表明筝发展到汉代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转调。
魏时的阮璃著有《筝赋》一篇,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帏夫,筝之奇妙,极五音之幽微。苞群生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他更把筝推崇为“群声之主,众乐之师”。
隋唐时期,十三弦筝开始发展流行。筝乐的发展在盛唐时达到了黄金时期,被广泛应用于礼乐之中的雅乐中。
宋元明之际,筝艺术更进一步发展。《乐书.宋史.乐志》中记载:“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 元明时期出现了两面筝对弹的表演程式。明代十五弦筝的出现标志着筝的演奏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清代时期,十四弦筝开始使用七声音阶的定弦。在《律吕正义合编》有:“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这里说的“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意思就是指七声音阶定弦。
(二)古筝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流派
1、陕西派:“真秦之声”的陕西筝亦称“秦筝”,古朴典雅,是各筝派的始祖。筝曲既有秦腔的悲壮气势,又有风格细腻的凄凉调。代表曲目有《秦桑曲》《姜女泪》《云裳诉》等。
2、河南派:河南筝由秦筝传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后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河南筝曲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代表曲目有《打雁》《陈杏元和番》《高山流水》《汉江韵》等。
3、山东筝:“齐鲁大板”的山东筝曲多为宫调式。曲风刚柔并蓄,铿锵深沉。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四段锦》《天下同》等。
4、浙江派:“武林逸韵”的浙江筝派流行在杭州一带。曲子的抒情性及戏剧性非常强,节奏明快、流畅秀丽。代表曲目有《月儿高》《将军令》等。
5、潮州派:“韩江丝竹”的潮州筝主要流传于广东潮州一带。潮州筝以其变化细腻、微妙的风格著称。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秋思曲》等。
6、客家派:“汉皋古韵”的客家派古筝历史源远流长,广东客家音乐亦称汉乐,受当地风格及方言影响而形了古朴优美、秀丽委婉的风格。代表曲目有《出水莲》《蕉窗夜雨》等。
三、古筝在近现代的发展
五十年代时期,曹正、曹东扶、罗九香、刘天一、苏文贤等经验丰富的古筝艺术家,促进了全国各高校古筝专业的发展,为古筝艺术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十年代初,第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古筝学生离开学校并走进了社会。他们具有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特别是他们汲取了各筝派的优点,并逐步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从此,古筝艺术在更高层次上返回民间。八十年代学筝的人越来越多,古筝艺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李婉芬、邱大成、何宝泉、孙文妍、王昌元、项斯华、范上娥等,这些人被称为第二代筝人,并各自影响着一方。九十年代后,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推动,群众性古筝教育蓬勃发展,新的现代风格筝曲作品也层出不穷,比如《幻想曲》《溟山》等,古筝艺术的发展已经愈来愈多彩、强大。
四、结语
古筝这几千年的发展史也称得上是一部改革史。老一辈的古筝艺术家为了古筝艺术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改革和改进,才使得古筝艺术的发展与社会艺术文化事业的进步保持一致,由此使得“古筝”不“古”,从而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芳.当代古筝艺术的发展历程与轨迹思辨[J].才智,2016(10):222+224.
[2]阎爱华.当代古筝艺术发展之轨迹[J].艺术百家,2002(03):107-111.
[3]云茜.浅述古筝流派的风格特点[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1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