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构建新型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实践与对策
2019-05-28刘悦孙小诺王岚
刘悦 孙小诺 王岚
摘 要:气象防灾减灾,关键在防,核心在减。保定市在依法防御、联合防御、科学防御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工作瓶颈。全面提升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构建新型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需在防灾减灾理念、基础设施水平、科技支撑能力和保障机制等多方面出对策、抓落实。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防御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530063
*为本文通讯作者引言
保定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太行山脉东麓,境内地形复杂,有山区(含深山区、浅山区和丘陵地区)、平原与洼淀区。气候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境内冷暖气团活动频繁,暴雨、大雪、冰雹、大风、寒潮、高温、雷电等气象灾害及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城市内涝等气象次生灾害多发,防灾减灾任务艰巨。保定市气象局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依法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深入研究保定市气象防灾减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构建新型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1 保定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现状
1.1 完善了气象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
在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法制化进程中,2012年河北省出台了全国首个暴雨防御办法。保定市在《保定市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保定市暴雪大风寒潮大雾高温灾害防御实施细则》、《保定市实施<河北省暴雨灾害防御办法>细则》、《保定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保定市防雷减灾管理规定》、《保定市防雷安全监管责任制》等规范性文件,为科学防御气象灾害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标志着保定市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
1.2 健全了防灾减灾组织和责任体系
保定市政府2012年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和办公室。2017年,保定市所有县(市、区)均建立了常态化运行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办公室和气象灾害防御中心。气象灾害防御网络向乡村延伸,明确了乡镇、行政村、街道和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职责。保定市共设立气象信息服务站 237个,实现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全覆盖,信息员7194人,实现了乡镇村全覆盖。
1.3 强化了防灾减灾科技支撑体系
建立了覆盖全市立体、连续、自动化的灾害天气综合气象觀测系统。建成各类气象观测站428个,实时从水利、环保等部门获取观测资料,省、市、县3级共享。以Micaps业务平台为依托,结合卫星、雷达、自动站、风廓线、闪电定位仪等多种监测手段,构建了短临预警、短时预报、中短期预报、月季年长期预测的无缝隙预报业务体系,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和预警时效明显提升。开展了基于气象影响的预报和基于气象灾害风险的预警业务。依托国家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实现各类预警信息的快速全网发布。目前保定市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站点(含火箭、高炮、高山碘化银烟炉)56个,联合立体作业能力进一步提升。
1.4 发展了防灾减灾风险管理体系
保定市开展了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普查,2017年重新修订发布了《保定市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落实河北省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工作,持续推进到县到乡镇的防灾减灾绩效管理考核。试点开展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2014年6月,保定市气象局负责起草的河北省地方标准《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要求》印发实施。保定全市共认证乡镇90个,重点单位14个。有15个乡镇被中国气象局认定为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乡镇。
2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瓶颈问题
2.1 气象灾害防御基层组织不健全
保定市为河北省所辖县最多的市,其中,3县2区无气象主管机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开展不全面;市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挂靠在市气象灾害防御中心,人员力量不足;乡村信息员和乡镇工作站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强,管理弱化。
2.2 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不完善
市、县级气象灾害防御公共服务事权和相应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不健全,不同程度存在“重救灾轻防灾”的现象,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2.3 气象灾害防御联动机制操作性不强
部门合作、资源共享局限在签订协议上,具体措施不落地。精细灾害落区发布的“绿色通道”均未完全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存在部分“盲区”。
2.4 气象灾害防御基础业务能力不足
气象预报准确率与气象灾害影响预报、风险预警业务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需要。
3 构建新型防灾减灾体系的对策和措施
3.1 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优化国家级综合气象观测网布局,加快推进气象观测自动化;推进专业(专项)气象观测,建设特色农业气象观测站网,探索建设物候观测和实景观测试点;推进生态环境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启动雄安新区多要素、立体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在新区启动区、人工造林区、白洋淀湿地等关键区域,建设自动梯度观测系统、白洋淀湿地气象监测站等;统筹共享社会观测资源,融源聚智,挖掘行业数据的融合深度,建立气象数据共建、共享、共研、共用工作机制,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加强合作,实现地下管网信息、高分辨率地理信息、承载体社会经济数据、交通流量信息、旅游景点实景监控信息等的共享。
注重应用,发展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推进河北省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应用,强化市县两级在智能网格预报服务“一张网”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
3.2 健全各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推进市、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办公室实体化运行和职能落实,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实体化业务运行。
明确乡(镇)级政府气象防灾减灾管理职能,探索实现无气象主管机构区县、乡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组织管理体系的全覆盖。市、县两级编制实施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修订本地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将应急预案延伸到乡镇(社区、村)及高影响部门,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
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政府主导机制和气象应急联动机制,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强化多部门联络员会议制度。以国家、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为抓手,推动部门间的资源统筹和共建共享。加强多部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技术合作,开展多部门联合会商、制作与发布。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技能培训,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3.3 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向基层延伸
要按照“城乡覆盖、区域均衡、全民共享”原则,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当地政府公共服务计划规划与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全面融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基层服务格局,落实相应项目及经费。以政府政策性、财政性支持为引导,结合城乡综合减灾社区建设,依照《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要求》,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3.4 畅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渠道
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的职责分工,简化预警信息传播审批环节。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及通信运营商要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真正实现预警信息在气象灾害影响区域的全网发布。强化使用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继续加强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通过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叫应式”平台,开展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应急叫应”服务。加强气象官方微博、微信管理,权威发布各类气象信息和灾害预警信息。
3.5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机制
强化党委和政府和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领导责任推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纳入各地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扶贫攻坚等重点工作内容。推动各地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气象灾害防御中心机构与人员编制,配备必要的专兼职人员。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与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相匹配的气象防灾减灾经费投入机制,所需经费纳入同级年度财政预算。
4 结语
在新形势下,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坚持三个转变”的要求,践行综合防灾、依法防御、科学防御、风险防御理念,构建新型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全社会抵御气象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