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路径

2019-05-28杨立新

戏剧之家 2019年14期
关键词:花鼓戏美学发展

杨立新

【摘 要】湖南花鼓戏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不仅要求传承人加强学习,被传承者更需有加倍努力和脚踏实地的磨砺精神。“戏剧传承不仅是演员之需,更是时代之需、民族之需,文化之需!”

【关键词】戏剧传承;美学;花鼓戏;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4-0031-02

文艺再度复兴,戏剧传承也就成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地方戏曲的兴旺与发展,既利于戏剧繁荣,同时,又给戏剧市场带来了生机,给戏剧舞台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活力。

我是一名花鼓戏演员,本行小生。几十年来,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把戏演好,做个好演员。现在我头上又多了个戏剧传承人的耀眼光环,很是受人羡慕。与其说是光环,倒不如说是多了一份责任。怎么把戏剧传承做好,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

作为戏剧传承人,先不说传承不传承,就演员而言,首先要认识传承,了解传承,认识它的作用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身为戏剧传承人要有自己过硬的本领,而不是做表面功夫。湖南花鼓戏虽是地方小剧种,但它有自身独特的戏剧魅力和美学原理。它与京剧、昆曲、湘剧、祁剧等大剧种不无区别,其生、旦、净、末、丑照样行旦齐全、照样人才济济、照样可以产生国家级的大奖。所以在传承与被传承上容不得半点马虎。不认真深究,持续发力,是不可能达到理想境界的。

几百年来,湖南花鼓戏在老一辈艺术家的辛勤耕耘与锐意进取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范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故事老少皆宜,让人赏心悦目。在舞台上发挥着寓教于乐的积极作用。不仅能让广大观众从中获取知识、学习和了解历史,还能或多或少地让观众从中接受道德与伦理上的教化。如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传统花鼓戏《刘海砍樵》,就非常巧妙地把生活中的真、善、美淋漓尽致地揉为一体。载歌载舞地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本色,歌颂了既单纯又奇妙,既现实又浪漫的爱情故事。赞誉了憨厚善良、勤劳朴实,孝字当先的大爱情怀。无论从情感、品德、思想上积极影响了广大观众。

一、好的戏剧语言,本身就是动作

传承上,被传承者不仅要吃透剧中人的人物性格、思想,更为突出的是还要在人物的塑造上下功夫,做到神形兼备,装什么像什么。其实,好的戏剧语言,本身就是动作。这个“动作”,就是反映人物动作、表情和心理变化,表现人物的矛盾冲突,使人物的语言和人物行动、表演相互、有机地配合在一起,使舞台形象更加丰富,观众一目了然。在戏剧传承上演员对戏剧语言的了解尤为重要,不管是传统剧当中演员上场时的定场诗,还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白等,都有着特殊的含义。那些“蓑衣文章”“王婆婆裹脚布一样”的戏剧语言,观众自然不买账,也没耐性听演员在舞台上唠叨,除非个性化的语言,特定的因素与情节处理,否则,毫无益处。当然,当下的剧作家也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编剧和写戏,在新時代、新文化的今天,剧作家几乎都能做到去繁就简,精益求精。不该唱时,半句则多。不该念时,只字不提。所谓戏剧语言“性格化”就是要求戏剧语言能动得起来,适合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性格。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求不同的人物台词,适合剧中人的身份及生活习惯和个性。表现剧中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须知,人物的台词,不但要动态感强,而且要个性鲜明,合乎口语要求。如花鼓戏《补锅》当中刘大娘与女儿兰英的对白:“养女莫嫁补锅匠,一脸抹黑像坨炭……屋檐底下到处蹲,补锅的哪有好名声。”“你莫小看补锅匠,他为大家留黑汗,东家拖,西家喊,一副担子都抢烂……” 刘大娘与女儿兰英通过你来我往的对话,形成了人物之间鲜明的对照和反差,加上夸张的表演及形体动作,充分体现出戏剧语言的动作性,使观众笑声不断,越看越想看。且台词风趣幽默,朗朗上口,观众容易接受和消化,合乎戏剧语言性格化、口语化,易懂、易唱、易记。通过剧作家认真提炼、加工,提高了剧中人物鲜明的思想特点及行动线。如传统花鼓戏《朱买臣卖柴》,剧中的朱买臣,他的首段唱词就能一下把观众带到情景当中,使观众对朱买臣这个人物产生同情和好感:“山高路滑大雪纷飞,朱买臣无奈把家归,可叹家无隔夜米,砍不到柴薪要断炊……”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颇受观众喜欢。

二、戏剧传承是为大众更好地服务

戏剧传承容不得半点粗糙和将就,演员必须真正搞清楚戏剧语言的作用。看上去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即便是这样,在传承上有的演员还是找不到,戏剧语言到底几个意思?大凡戏剧语言,无论是大戏或小戏,不无区别。都是凭借戏剧语言本身的进程,自然而然地使剧情向前推进。戏剧语言也好,戏剧动作也罢,不需要演员在舞台上给观众做任何解释,都能在生活本身的形式中再现生活,如:喝酒、喝茶、趔趄、摇船、摆渡等等。特别值得传承与演员学习的经典剧作《刘海砍樵》就很好地诠释出了生活当中的多姿多彩,如刘海上山砍樵中登山、砍柴、捆柴及用柴刀勾树藤、遇到黄蜂、打吆喝和追赶妻子胡秀英与石罗汉打斗场景等一系列规范化的形体动作,如果你没有生活,或者不会观察生活,就不可能在舞台上惟妙惟肖地把真实的一面呈现给观众,就不可能把劳动人民那种朴实、善良、勇敢及劳动中的美感表现出来,人物就会显得呆板,观众看起来也就会显得虚假。即便是能接受传承,那也会是空有架子,华而不实。作为戏剧演员无论大戏小戏,无论大小角色,当紧紧把握“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去表现人物,丰满人物。戏剧传承不是简单地照葫芦画瓢,演员必须了解戏剧传承所包含的真正价值与对社会大众文化的影响和实质。

观众喜欢看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戏剧作品这是不用猜疑的,也是有道理的。恰巧这个喜欢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真正的戏剧因素。戏剧是大众的艺术,是要观众来欣赏的,如果一出戏失去了观众,再好也就索然无味了,再好也就失去了传承的真正价值。说到底,万变不离其宗,戏剧是为大众服务的,戏剧传承是为大众更好地服务。只有细心品味,认真解读,才能把握戏剧传承真正的价值所在,才能读懂戏剧传承背后留下的万千风韵!

三、戏剧演员的博学与艺术修为

戏剧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可以说无所不能,包罗万象,戏剧演员的博学与艺术修为相当重要。如舞台美学、灯、服、道、效及与戏剧有关的其它书籍等,都值得研究与学习。戏剧传承中,传统的古装戏占有着相当重要的比例。古装戏的剧目大部分取材于历史、舞台的演出等,穿越时空,重返历史,与过去的时代、背景、文化等进行接轨与交流,让观众从历史中寻找到所需要的精神养料或熟悉的身影。这就要求演员熟悉你所演出剧目的历史,比方传统古装戏《曹操与杨修》《武松杀嫂》《三女抢板》《柳毅传书》《凤还巢》《五女拜寿》等,都从不同的角度鞭笞了旧时社会的黑暗与假、丑、恶等不良现象,高扬着正义与气节不改的精神思想旗帜,使广大观众从心灵上,精神上得到安慰和快乐!在传承上,演员不仅要熟读剧本,还要了解历史与该剧目的前因后果及将要发生在剧中的事件、要出现在身边的每一个历史人物等。当然,同样要求传承人在传承时对整个剧本故事的诠释与对剧中人物的刻画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分析到位,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抖袖,包括出场、定位、亮相等,切不可一知半解地敷衍了事。不同身份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身份的台词和唱腔,包括上场锣鼓的打法等,都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

湖南花鼓戏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不仅要求传承人加强学习,被传承者更要有加倍努力和脚踏实地的磨砺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培养自己审美趣味的同时,扩大自己的欣赏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及鉴赏能力。真正做到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戏剧传承不仅是演员之需,更是时代之需、民族之需,文化之需。”只有怀着对戏剧传承的敬畏之心,才能真正地将戏剧与传承发扬和光大!

猜你喜欢

花鼓戏美学发展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纯白美学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湖北远安花鼓戏当代生存状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