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舞剧《李白》中的道家美学审美趣味

2019-05-28路珺

戏剧之家 2019年14期
关键词:审美趣味舞剧李白

路珺

【摘 要】大型原创民族舞剧《李白》采用中国独有的古典舞的语汇结合现代美学的写意方式,诠释了唐代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本文以道家美学思想为基点,浅析舞剧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趣味,以期能帮助读者对剧中的道家美学审美趣味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舞剧《李白》;道家美学;审美趣味

中图分类号:J8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4-0026-02

中國传统美学思想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主要包括儒道释三家。其中儒家美学因儒家文化在政治、道德、教育等与现实社会联系密切的重要领域占主导地位而至关重要,但在哲学、文学、艺术等创造领域中,道家美学的影响远大于儒家[1],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精神与审美趣味的变化与发展。作为道家美学代表人物的李白,未接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而是自小信奉道教,因此他的性情气质与道家文化完美契合,其诗作也蕴含着道家美学的韵味。舞剧《李白》采用了中国传统艺术古典舞的呈现方式,其中融合了众多道家美学思想,渗透着道家美学的审美趣味。

一、轻盈飘逸之美

轻盈飘逸是我国古典舞常见的审美趣味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舞“长袖细腰”的舞蹈形态成为了我国古代舞蹈最早的审美风格,奠定了中国古代舞蹈的审美基调[2]。时至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动乱造成了统治机构和社会秩序的解体,进而导致了人的思想和个性的极大解放。在道家老庄玄学的影响下,文人墨客想要离开现实中的纷争,到达一个至情至性、超然外物的梦幻世界,寄情山水、追寻自由,豁达洒脱的志趣便寄托于对飘逸之美的追求上。因此,轻盈飘逸作为道家美学在舞蹈艺术上的审美具象化,便成为了最符合那个时代潮流审美的趣致,成为了魏晋时期舞蹈艺术所追求的审美理想。

在舞剧的第三幕“九天阔”中,因参与永王兵败,正走在被流放偏远蛮荒之地夜郎的路上,受到身心的双重摧残,日渐衰老、郁郁寡欢。偶然步入山水间,邂逅三两诗友,看到《白纻舞》的舞女们身着长袖素裙,时而倾身低眉,以手微遮面部、半掩娇羞,柔婉流畅、犹如雪飘茹素鸾回凤翥;时而轻舞慢旋,双袖徐徐扬起、翻腾飞舞,翩若惊鸿、恰似彩云追日优美典雅,从而领略到大自然的另一番美,开启了人生的转折。《白纻舞》原是一种起源于三国时期吴地的民间娱乐性舞蹈,以舞袖为特征,因表演者身着用白纻织成的舞衣而得名[3]。发展至魏晋南北朝,在文人极力追求飘逸之美的世风下,《白纻舞》那长袖翩跹的轻盈舞姿散发着飘渺的韵味,姿容婀娜的飘逸动态所塑造出来的虚幻意境之美,给人一种羽化而登仙的梦幻之感,极大地满足了文人对飘逸之美的追求,风靡一时。剧中的《白纻舞》姿态徐缓而富于变化,动作流畅、连绵不断,将轻盈飘逸的虚幻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美感和无限遐想的空间。其安宁、祥和、淡雅的氛围,安抚了李白惨然不乐的心情;清新、灵动、飘逸的意境,更衬托出李白身为“诗仙”的浪漫气质。

二、虚静恬淡之美

“淡”,是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一种具有东方韵味的独特品格,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种至美的境界。对“淡”的推崇始于老子“淡乎其无味”,他提倡一种特殊的“平淡”的趣味,认为淡然之美是超越感官刺激的真美[4]。庄子同样崇尚“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境界,他继承发展了老子“淡”的思想,赋予其更为广阔的内涵,在后世衍生出譬如“古淡”“轻淡”“雅淡”“素淡”等诸多审美范畴,形成了一种颇为盛行的“平淡至真”的审美趣味。庄子有关“淡”的美学思想可集中概括为“虚静恬淡”,主要体现为无所矫饰的素朴、基于个体生命体验的幽独和寓动于静的恬淡之美[5]。

(一)无所矫饰的素朴之美

在舞剧《李白》第三幕第二场“独酌月”的最后一个片段《月下独酌》中,舞女们身着素衣、翩跹而舞,塑造出洒落凡尘、纯洁剔透的月光形象,渗透着淡雅的纯美。“淡”以素朴为基调,不染纤尘、清新悠远,给人以纯净之感。“月光”不仅具有淡美的外观、清雅的气韵,其清透无瑕的身影更能拭去心灵的尘埃,其纯白素净之美,淡而不厌,历久弥醇,自古就是文人墨客驻足观赏、寄情抒怀的审美对象。整个舞段中,舞女们的身影恰似月光般柔和飘絮、轻若浮云,不比旭日那般浓烈,因而显得淡雅,没有夕照那么绚烂,因而更显哀愁。翩跹低吟的“月光”似隐似现、若有若无,始终都是淡淡柔柔的,衬得整个画面一片宁静,不见一丝微波。

(二)基于个体生命体验的幽独之美

余光中老先生评价李白:“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月、酒、诗就是李白的天地,在此处,“酒中仙”独自一人对月当歌、饮酒独酌,三个元素都具备了。剧中有月有影,有花有人,有酒有舞,看似热闹,却更衬出诗人独自一人于幽寂之中内心的平静。人与道之感悟,并非是通过理性的方式,而是基于个体最本真的生命体验。且此处的独也并非孤独,而是独享,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精神享受[6]。美酒使李白进入了飘飘欲仙的状态,于月下起舞、肆意纵情,精神极度放松之下更加投入到艺术创作的境界中去,酒添诗兴、诗从酒出,作出流传千古的《月下独酌》。幽独使人们从世俗欲望的迷恋中解脱,去除一切令人疲倦的喧哗,当我们的内心能真正领会“淡”,也就能重新获得平静与泰然。幽独始有美人,澹泊乃见豪杰。

(三)寓动于静的恬淡之美

“淡”具有“恬淡”之美,“恬”有安静之意,但并非在于绝对的静止,而是一个寓动于静、由动至静、动静相合的过程[7]。“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只有抛开来自俗尘的烦嚣与躁动,才能达到心的“恬淡”之境。只有内心得到了真正的安宁,才能悟得大道之精髓,与道合一,体会生命最本真、最纯粹的律动。在幽暗的灯光中,舞女们在舞台一角翩然起伏,似月亮照在地上的月影,零星斑驳、涂添伤感绪乱之意。李白坐于石旁,对月独酌,回首过去,从青年时初入翰林院的意气风发到不容权贵的拂袖离去,从加入永王幕府、立志报国救世的斗志昂扬到兵败被捕入狱的落魄失意,往事依稀浑似梦,独饮一盏,皆上心头。忽而,“月光”散满舞台各处,屈身半蹲,手袖轻浮,斑斑点点,而醉酒的李白穿插其中,与影共舞,动作随心而变、倾情而化,每一个舞姿都渗透独特的气韵、释放着内心压抑着的情怀。忽而,“月光”在舞台中如水墨般流动,风起云涌,淡静闲雅的舞姿徐徐漂浮,李白一人静立其中、平静思绪,寓静于动、自成风范。洒落大地的“月光”为其中平添一份静谧之美,衬托着醉酒的李白于朦胧中怅望远方的身影。过去种种已是过眼云烟,一生浮沉终是前尘尽去。体会到自然洋溢真情之后的李白,心境已不似从前,而是更加淡然、从容,与其绝尘而去,莫若自扫心尘。

三、结语

“轻盈飘逸”“虚静恬淡”皆出自道家美学思想,以其独特的美感、丰满的意象、深刻的内涵成为了我国传统艺术美学中的重要审美趣味,并在一些中国古典舞的经典作品中得到了良好呈现。编导只有对二者审美形态的塑造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才能在古典舞的创作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汤漳平.道家与中国古典美学[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2(01).

[2]袁禾.楚乐舞风格初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4).

[3]李娜.吴文化背景下的舞蹈形态探微[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4]赵艳.“无味”之“味”美——老子“味”论审美思想探析[J].文教资料,0214(30).

[5][6][7]郑笠.庄子“淡然无极”思想的美学意蕴[J].江淮论坛,2008(02).

猜你喜欢

审美趣味舞剧李白
百科全书舞剧
舞剧《瑞鹤图》剧照
舞剧《红高梁》——一种对于生命的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