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流灌肠标准模式在小儿回流灌肠中的应用

2019-05-28肖金凤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患儿效果

肖金凤

【摘 要】目的:观察回流灌肠标准模式在小儿回流灌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86例新生儿肠梗阻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回流灌肠法,观察组采取回流灌肠标准模式,比较2组灌肠情况、合作度、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观察2组洁肠效果。结果:观察组洁肠优良率97.67%,显著高于对照组81.40%(P<0.05);观察组每次灌肠时间、总灌肠天数、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每次灌肠出量与入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每次灌肠残留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合作度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肠梗阻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采取回流灌肠标准模式,可改善灌肠情况,获得良好洁肠效果,提高患儿合作度,缩短康复进程,降低并发症风险。

【关键词】回流灌肠;标准模式;患儿;效果

新生儿外科常见疾病包括新生儿肠梗阻及先天性巨结肠,因病变肠管神经节出现细胞缺如现象,引起非器质性肠狭窄,使得粪便通过受阻,最终诱发功能性肠梗阻[1-2]。回流灌肠为新生儿肠梗阻及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关键治疗手段,可清除扩张段结肠之中的积粪以及积气,有效维持肠管排便功能。但是,传统回流灌肠法具有一定缺陷,主要為操作难度高,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灌肠效果不尽人意。故采取合理回流灌肠方法对新生儿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预后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86例新生儿肠梗阻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回流灌肠标准模式在小儿回流灌肠中的应用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86例新生儿肠梗阻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出生后出现排便延迟、腹胀等症状;②经结肠造影诊断为新生儿肠梗阻或者经直肠黏膜活检、钡剂灌肠结果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③年龄3个月~6岁;④患儿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随心肝肾等严重脏器疾病;②患有严重低蛋白血症;③拒绝参与研究。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各43例。观察组男29例,女14例,患儿年龄3个月~5岁,平均(3.12±0.45)岁;体质量指数(BMI)(20.38±2.14)kg/m2;包括新生儿肠梗阻31例,先天性巨结肠12例;合并症情况:新生儿肺炎10例,小肠结肠炎8例。对照组男31例,女12例,患儿年龄4个月~6岁,平均(3.20±0.47)岁;BMI(20.41±2.16)kg/m2;包括新生儿肠梗阻33例,先天性巨结肠10例;合并症情况:新生儿肺炎12例,小肠结肠炎6例。2组性别、年龄、BMI、疾病类型及合并症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回流灌肠法:依据患儿年龄差异采用粗细合适肛管经狭窄段轻柔插入扩张段进行反复灌洗,选择0.9%氯化钠溶液作为灌肠液,将其加热至大约38℃~40℃,控制每次灌肠量200ml/kg,1次/d。待患儿腹胀消失即可出院。

观察组采取回流灌肠标准模式:①环境准备:保持病室安静并且整洁,严格做好消毒隔离准备,工作人员入室必须更换衣、鞋,在和新生儿接触前后需要洗手,进行室内湿式清洁,每天定时通风,进行空气净化,控制室内温度为22~24℃,并将湿度控制为55%~65%。②充分物资准备:工作人员准备BN-100型号辐射式保温操作台、传统橡胶肛管两根(分别为20号与22号)、灌洗器一副、电热恒温水槽(型号:HH420)、量水杯、污物桶、手套、卫生纸、石蜡油、中单、生理盐水(温度约为38℃~41℃)、灭滴灵溶液。③回流灌肠前评估:开始灌肠前,需要先阅片,全面了解患儿病变部位高低、肠曲走向趋势与狭窄段长度,准确估计肛管需要插入的深度。④回流灌肠方法:开始插管时,轻声抚慰患儿,并将患儿肛门充分暴露出来,轻柔地将一次性橡胶肛管插进其肛门,若出现橡胶管无法通过狭窄段情况[1],应该更换小号管,注意禁止用力试插。等到肛管通过狭窄段并且进入扩张段,即会有落空感,并且有粪便以及气体从肛管排出。采取灌洗器抽取大约10~20mL温生理盐水,将其低压注入肠内,并于排除粪便过程中,顺时针轻柔按摩患儿腹部,可以促进积粪以及积气充分排出,同时仔细观察并且记录注入与流出液量,注意流出量应该大于注入液量。待流出清水样液体,并且腹胀消失即可出院。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儿灌肠情况(每次灌洗出入量、每次灌肠时间、残留液量、总灌肠时间)、合作度、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肛管滑脱、穿孔、肛周皮肤发红等),并观察2组洁肠效果。

洁肠效果评估:优:患儿肠管明显缩小,并且肠道清晰,没有粪水;良:患儿肠道黏膜存在部分蛋花样粪水;差:患儿肠道之中有少量成形粪。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表示为(),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用X2值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洁肠效果比较

见表1。观察组洁肠优良率97.67%,显著高于对照组81.40%(P<0.05)。

2.2 2组患儿灌肠情况与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2。观察组每次灌肠时间、总灌肠天数、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每次灌肠出量与入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每次灌肠残留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常规回流灌肠采取普通肛管连接相应灌注器进行反复灌洗或者采用灌肠筒灌肠,需要2人配合操作,如果灌洗用力不均,可能损伤直肠黏膜,严重时甚至引起肠穿孔[2]。由于其密闭性差,可影响灌肠液温度明显降低(一般降低3~4℃),提高污染机率。同时,操作时间长也会增加患儿暴露以及受刺激时间,容易引起患儿哭闹挣扎,提高家长心理压力[3]。此外,反复拔脱肛管也容易将灌肠液或者粪便排到床上,污染病室环境。

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肠道准备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王智超等研究结论一致。说明对新生儿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采取回流灌肠标准模式,能有效改善洁肠效果[4]。观察组每次灌肠时间、总灌肠天数、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每次灌肠出入量均高于对照组,而残留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提示与常规回流灌肠相比,标准模式操作可提高回流灌肠质量[5],促进患儿康复。证明回流灌肠标准模式可加强患儿舒适感,从而提高其配合度,且能降低并发症风险,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6]。

综上,回流灌肠标准模式能够改善新生儿肠梗阻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前灌肠情况,提高其配合度,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通讯作者:李梅)

参考文献

[1]符策君,张小波,李权.先天性巨结肠病变肠段CAD、S-100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16,56(40):80-82.

[2]谢华,李红星,耿其明等.先天性巨结肠肠管组织和血清微小核糖核酸的表达谱筛选和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05):380-383.

[3]曾庆玲.先天性巨结肠症回流灌肠术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25(06):18-20.

[4]汤春林.无神经节细胞症术前回流灌肠的方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1(01):69-70.

[5]巩艳霞,刘玲,王雪,景登攀.先天性巨结肠回流式清洁灌肠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4):237-238.

[6]周玉洁.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回流灌肠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5):83-84.

猜你喜欢

患儿效果
小儿肺炎护理4重点
镇静护理在呼吸机治疗危重患儿中的有效应用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小儿惊厥不要慌,记住这些护理知识
如何做好小儿麻醉复苏的护理
如此外墙,防水还扛得住么?!
灵动耳环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没效果
伪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