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劳动回归教育

2019-05-28谢凌云

湖南教育·A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

谢凌云

为庆祝第34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掷地有声、情真意切的讲话,至今还萦绕在我耳边。在那一刻,我郑重地写下“祖国许我以信心,我许祖国以未来”14个字,满怀憧憬、情绪激昂。

审视当前的教育实践,我常常陷入沉思。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5个字再次印刻在我的心上,我不由得百感交集:因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劳”字隐身了,如今“劳”的回归,看似是一个字的沉与浮,实际上是教育的失与得。

一、“劳”的根本是付出、体验

“劳”是个会意字。从本义看,劳,就是努力劳作。也注定劳动是操心费力的,身心负担沉重。《孟子·告子下》中写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意为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一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先贤告诉我们,要通过“劳”的路径,实现坚忍性格的养成、才能的增加,“劳”的根本就是要付出汗水,体验辛劳。

现代社会出现的“啃老族”“中国式巨婴”背后,都是“爱泛滥”的产物。从小在大人“等孩子大一点,自然就会了”“我绝不会让孩子重复我当年的辛苦”等思想的影响下,孩子很容易在“爱”的名义下生长出依赖、脆弱、偏执、好高骛远的性格。

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付出,哪有收获;没有体验,哪会知道感恩。劳动教育应该从自己系好鞋带开始,从扫地、拖地开始,从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开始,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回想近20年的小学劳动教育,最初每个班级有卫生公共区,划分了“责任田”,后来被物业代劳;每天值日小组需要放学卫生打扫,后来也因各式各样的课外培训无法实施;坚持了很多年的劳动周活动,被安全隐患压得喘不过气,只能作罢;学校布置的手工作业,“热心”的家长总是出手相助,学生成了一旁的“看官”……到了现在,劳动教育索性能减就减,并慢慢淡出了教育生活;劳动教育停留在课本和说教里,渐渐缺失了劳动教育的温度。

我们要重拾劳动教育,向上海、浙江等地学习劳动教育的先进经验,构建系统的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体系,让学生在汗水中体验艰辛、感受快乐,在体验中增长技能、增长智慧,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系统有效地进行劳动教育。

二、“劳”的核心是尊重、精神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劳动的价值,歌颂了劳动的伟大,指出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他还多次发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劳动创造世界”等观点,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中国古代先贤也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问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之训。可见,开展劳动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审美,培育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通过劳动教育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教育目标。

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一方面是在家务中获得,学生的家庭是最直接、也是最早的劳动教育萌发地,通过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讲述劳动的经历,并教会孩子劳动,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让孩子在劳动中感受到快乐和自信,感受到责任感和被信任感,由此逐渐明白“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内涵。另一方面是在课本里找寻,挖掘小学课本里的素材进行教育。以小学语文为例,《锄禾》教会学生要珍惜粮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长城》一课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无穷无尽的智慧,创造出伟大的奇迹;《幸福是什么》告诉学生“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等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学生身边的劳动教育素材。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践行劳动,通过举行“小树快快长大”活动体验栽种、培育的艰辛,通过“我是校园小主人”活动认领图书管理员、清洁员、文明监督员等岗位,体验劳动角色,培养尊重劳动的情感;通过“家长课堂”讲述劳动给家庭带来的改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等。另外,学校也应该为学生创造在校园外体验劳动的机会,可以通过研学,让学生走进社区、工厂、机关单位、银行等场所,近距离了解和体验各个劳动岗位上人们工作的辛苦和努力,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今后的幸福人生播下希望的种子。

三、“劳”的灵魂是审美、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说,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现在,受“金钱至上、娱乐至上”思想的冲击,很多青少年希望长大后当明星、当老板、中大奖,做着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美梦,眼睛盯着金字塔的塔尖看,对于普通大众的劳动不屑一顾,甚至抵触排斥。这是价值取向出了问题、劳动审美出现了偏差。于教育而言,我们有责任将学生从“劳动参与者”向“劳动爱好者”培养,从“劳动意识”向“劳动审美”、从“劳动热爱”向“职业规划”进阶。

在芬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小学阶段开始。他们认为“教孩子跟自己对话,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发展自己,进而做出准确的职业规划。这个过程有个起点,且越早越好”。比如,通过短期工进行职业信息检索;通过了解家庭收入、纳税情况及当地物价等因素理解职业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作用;通过到真实的职场体验,走进社会大课堂等。芬兰为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土壤和养分供给。因教育体制的不一样,中国学生在高考志愿填写时有明确职业愿望的并不多,大多数学生都是一头雾水,最后几乎都是根据“家长认为哪个专业比较好”“哪个专业就业前景好、待遇高”來决定填报的专业方向,这无疑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学生最终要离开校园走入社会,奋斗在祖国各地的各行各业中。劳动是获取幸福的源泉,职业是享受幸福的基地,因此,让劳动回归教育,不断摸索适合小学的劳动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娄底市第六小学)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生写话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