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热喝”会致癌吗
2019-05-28薄三郎
薄三郎
在中国人的养生哲学里,饮水是重要的一环。水在人体内占70%左右,人体每天需饮用1.5升左右的水,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在饮水方式上,西方人并不太在乎水的温度,喝冰水的人不在少数。中国人则恰恰相反,更多地选择喝热水热茶。不过,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报告,却让人们开始反思起喝热水的习惯。
两年前,WHO的下属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一项声明,核心内容是喝滚烫的热饮可能引起食管癌。起初,研究者是为了评估咖啡等常见热饮是否致癌。可随着文献调研的深入,他们发现了蹊跷。在东亚、南美等地区和国家,人们更常饮用滚烫的热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这与当地食管癌的发生率增加是相关的。至于饮用咖啡,则与食管癌没什么关系。
热和过热,有什么差别呢?答案是,过热(very hot)的意思是温度至少为70℃。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过热而非饮品可能是导致肿瘤的危险因素。中国人吃饭饮水,从火锅到喝茶,都讲究热乎。“趁热吃”也通常是家人挂在嘴边上的话语。当上述结论出炉时,我们该怎么对待呢?显然,滚烫的热茶并不建议饮用,烫嘴的食物也应稍加冷却后再食用。
食物在经过食管进入胃之前,口腔是一道闸门,舌头则是最敏感的温度感受器。适宜的进食温度为10℃~40℃,但也能耐受50℃~60℃的温度。在接触到75摄氏度的食物时,粘膜就会被轻度灼伤。有研究表明,当舌头接触到80摄氏度的水时,会被烫出水泡。过高温度的食物,会令人无法下咽。不过,也有些饮食习惯不好的人,饮水进餐的温度过高。长此以往,伤害的正是食管粘膜。食管粘膜反复被“烫伤”后,会有一个快速的自动修复机制。这虽然是身体的一种保护反应,也难免存在错误修复的可能,进而导致“异型细胞”的出现。
发表在《美国内科学年鉴》的一项研究,針对45万例中国成人进行了平均9.2年的调查,其中共发生1731例食管癌。研究结果表明,与不碰烟酒且不喝热茶的同龄人相比,有上述三个习惯的成年人患食管癌的风险增加了5倍。如果不碰烟酒,但常喝热茶的人,患食管癌的风险也会增加。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前五位的分别为肺癌、胃癌、肝癌、肠癌和食管癌。在中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并不低。全世界的食管癌患者,有一半来自中国。食管癌的发病原因与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地域、生活环境、饮食生活习惯、遗传易感性等都有关系。在饮食习惯里,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含有亚硝酸铵的腌制食品。这类物质大多存在于腌制品、烧烤、霉变食物等。此外,某些地区的饮食习惯,比如食物粗、快、硬等特点,容易引起食管粘膜物理性损伤,也是诱发食管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生活中如何判断食物的温度呢?大致说来,火锅汤持续处于沸腾状态,能达到100℃,刚沏好的茶水温度在80℃~90℃,而刚出锅的饺子和面条的温度也有70℃~80℃。生活中需要改变的不良习惯有许多,人们熟知的有抽烟、喝酒、高油脂食物及不规律作息等。现在,我们还应该再加一条,也就是滚烫的食物。简言之,在任何滚烫的食物或饮品入口前,都应该小心一些。至少,可以吹一吹,让它凉一凉再吃,40℃上下最合适。
(摘自《现代家庭》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