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现状分析
2019-05-28王亚敏彭蝶飞胡大胜佟玲玲
王亚敏 彭蝶飞 胡大胜 佟玲玲
摘 要:评估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已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该文通过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1990—2017年期间361篇与旅游气候舒适度有关的学术论文进行了科学计量分析,绘制出我国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研究热点、核心作者及研究机构的知识结构图谱。结果表明:该研究领域的刊文量经历了“起步—发展—快速发展”3个阶段,主要研究热点为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方法与模型、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气候变化对旅游舒适度的影响。该研究领域作者较为分散,主要作者有孙根年、马丽君等。主要的研究机构是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研究机构合作较少。《资源科学》和《气象研究与应用》是该研究领域的载文量最多的期刊。该文对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有利于研究者把握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旅游气候舒适度;CiteSpace;知识图谱;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 F59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8-0133-08
Abstract: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ourism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and dynamic research areas in the field of sustainable tourism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software CiteSpace was analysis of 361 academic publications between 1990 and 2017 related to domestic tourism climate comfort was presented to characterize the intellectual landscape by identifying and visualizing the hot spots,the core authors,and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n this field has increased rapidly and it has experienced three phases:"Preparation-Development-Rapid development". The hot spots of domestic tourism climate comfort included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models,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and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ourism comfort. The most productive authors in this subject area are relatively scattered and the main authors are Sun Gennian and Ma Lijun. The main research institutes are the 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the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of Lanzhou University and the Business Schoo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Resource Science" and "Meteor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re the most published journals in this field. This article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domestic tourism climate comfort research,which is helpful for researchers to identify research hot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is field.
Key words:Tourism climate comfort degree research;CiteSpace;Knowledge mapping;Research status
全球氣候变化是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面临的重要挑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5次评估报告指出,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3.7℃[1]。旅游业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产业之一,其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很强的依赖性,气候变化对全球与区域旅游业产生着现实和潜在的影响[2]。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在气候评估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3],尤其是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率及减缓措施方面[4]。目前,国际上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多,如天气和气候对旅游业的影响[5];旅游者对气候变化的看法和反应[6];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7];旅游和气候变化的综合评论等[8]。我国学者对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研究已由定性研究逐渐变为定量研究,如引入生物气温指标评价区域旅游气候舒适度[9-11];气候舒适度对客流量的影响[12-14];将旅游气候舒适度作为划分旅游气候资源的指标之一[15,16];综合评述气候变化与旅游的关系等[17-19]。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已成为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有关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的相关文献正在迅速增加。
科学知识图谱可以通过挖掘数据分析、整理图表,展示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发展的过程[20],利用可视化工具将知识发展动态地呈现出来,因此科学知识图谱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21]。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包括文獻计量分析、数据挖掘算法和可视化方法[22],与其他可视化软件相比,其可视化更清晰,更易找到知识结构中的重要趋势和关键词[23]。CiteSpace运用范围广泛,如用于分析农村人文地理学[24]、探索地理信息系统(GIS)知识图谱[25]等。
虽然CiteSpace被广泛应用于各研究领域,但利用CiteSpace分析气候变化与旅游相关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基于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5.1,分析了1990—2017年期间在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该研究领域相关文献,对国内旅游气候舒适度相关文献进行信息挖掘,分析国内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辨析旅游气候研究的知识聚类,识别旅游气候研究的主要学者与研究机构,为研究者剖析我国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研究现状及开拓新的研究前沿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CiteSpace分析中的数据收集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选择1个信誉良好的综合性期刊数据库,该数据库能够提供广泛的高质量参考文献作为可靠的知识来源。本文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作为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文献,每年出版新文献约占中国每年出版文献总量等80%,为全球最大的中国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不但提供对书目的访问信息,还提供已发表论文有关的引文信息,可以全面集中反应中国科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是文献计量学调查的理想数据来源[26]。二是通过检索关键词从数据库中筛选相关的文章,所选关键词要有代表性和有效性,对筛选出的相关文章进行检查及评估。在学术文献中,关键词高度概括了整篇文献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以及研究方法,是一篇文献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通过统计分析某一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以“旅游气候舒适度”为主题,期刊年限设置为“1990—2017年”(2017年检索的截至日期为12月31日),精确匹配检索,共得检索结果361条。为了消除数据库中的“噪音”,对检索结果去重、整理,删除期刊会议征稿、卷首语、个人学术成果介绍、科研机构介绍、书评以及署名为课题组及无作者等的条目以及不相关条目,最终得到349篇相关文献。选择1990—2017年这个时期,是由于自1990年的IPCC第一次报告以来,旅游部门在IPCC评估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发展。此外,CNKI的某些期刊没有提供早期的出版物。
1.2 研究方法 该文采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对国内旅游气候舒适度相关领域研究态势进行分析。CiteSpace是一种可用于生成对特定领域可视化分析的科学计量软件。与其他可视化工具相比,它提高了可视化分析功能清晰度和解释性[23]。具体而言,它可以识别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知识点、关键路径、研究热点和新兴趋势。CiteSpace可以生成8种不同的可视化图表来表示科学文献的模式。用户可以指定文献的时间段,选择节点,并在同一屏幕中设置所有阈值。节点和链接是Cite Space可视化图形的组成部分。节点类型包括作者、机构、国家、术语、关键词、类别、引用作者、参考文献、引用期刊、基金和论文。中介中心性来发现和衡量文献的重要性,并用紫色圈对该类文献(或作者、期刊以及机构等)进行重点进行标注。节点中不同颜色的同心圆代表论文的引文时间,同心圆厚度和与相应时间分区内引文数量成正比。本文数据分析所使用软件版本号为CiteSpace 5.1.R 8.3,数据采集和预处理来自CNKI数据分析板块。
2 国内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现状
2.1 发文量的时间 发文量是从宏观角度观察、评价某一研究领域发展状况和变化情况的重要指标,是最直观地观察期刊整体情况地一种途径[22]。图1显示了1990—2017年国内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领域的论文的发表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国内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领域的刊文量随时间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表明科学研究在气候变化和旅游业中的作用增加。根据刊文量的增长曲线,可以将国内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领域分为以下3个阶段:
2.1.1 起步阶段(1990—2006) 2006年以前发表的旅游气候舒适度相关文章年均低于3篇,增长缓慢。尽管一些学者认为气候舒适度可能对旅游业产生重要影响[27-29],但大多数文章仅对旅游地的气候要素进行了分析,对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分析采用数学模糊评判方法,对旅游气候舒适度的评价大多针对某旅游景区或某城市展开。
2.1.2 发展阶段(2007—2009) 自2007年以来,气候变化和旅游问题一直存在成为决策者,相关科学家,国际组织和国家组织最重要的关注点之一。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在2007年组织的“第二届气候变化与旅游国际会议”强调了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气候变化被认为是旅游业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最严重威胁因素。此外,2008年世界旅游日在利马举办,重点是旅游业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建设性回应[19]。因此,自2007年以来,论文数量迅速增长,这一时期发表的与旅游气候舒适度相关的文献年均低于16篇,但较前一阶段有了较快的增长。研究者开始从定量的角度去分析旅游气候舒适度,并将生物气候指标引入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体系,构建适合某地区、某城市或某景区的气候舒适度模型[9,10]。有研究者将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变化联系起来,分析了旅游气候舒适度对旅游区客流量的影响[12-14]。文章数量比以前增加了很多,在这期间发表了40多篇文章。
2.1.3 快速发展阶段(2010—2017) 2011年之后,我国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每年的发文量超过30篇,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层次上都有很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研究者对影响旅游气候舒适度的主要气象因子有了进一步拓展,由传统的气温、湿度、风速、日照拓展到辐射、蒸发、水汽压等因素[30]。对于旅游气候舒适度的计算,主要以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等经验模型为主[31,32]。近些年来,采用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委员会新构建的通用热气候指数模型(UTCI)评价气候舒适度开始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33,34]。大多研究者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用于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分析中,对不同区域的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了空间分析[35-37]。此外,将旅游气候舒适度与旅游地客流量进行对比分析仍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38,39]。也有研究者尝试将旅游气候舒适度与网络关注度相结合,构建城市气候舒适度与游客网络关注度的模型,并对网络信息流对旅游者的引导作用进行了分析[40,41]。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气候舒适度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视角从单一变得多元。
2.2 关键词知识图谱 关键词是1篇论文主题的高度概括,对某一领域相关文献关键词的分析,有助于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23]。为了进一步研究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领域的热点,使用CiteSpace对该研究领域相关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将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设置时间跨度为1990—2017年,单个时间分区长度为1年;聚类词来源为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作者关键词(author key words)和增补关键词(key words plus);聚类词库选择为突现词(burst terms);节点类型为关键词(key words),提取每个时区中被引频次最高的50个关键词,生成的关键词图谱如图2所示。图2中共有79个节点,105条连接,网络密度为0.0341,其中出现次数较高的关键词在图中显示为较大的节点。根据主要关键词知识图谱发现,旅游气候舒适度方面研究主要围绕着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方法与模型、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气候变化对旅游舒适度的影响3个方面展开,结合表1高频关键词的数据可以确定旅游气候舒适度方面的研究热点。
2.2.1 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方法与模型 气候是旅游的基本资源,也是旅游地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业,包括3S旅游、冬季旅游、健康旅游和体育旅游[42]。此外,游客在选择休闲目的地时将气候视为重要因素[5]。我国研究者在研究初期,大多是对旅游地的气候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评价旅游地的气候资源。有些研究者通过模糊数学应用方法构建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指标,进一步分析旅游地的旅游气候舒适度。随着研究的深入,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大多开始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等经验模型。有研究者在经验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尝试构建新的综合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随着国际上气候舒适度模型的发展,由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委员会构建的通用热气候指数模型(UTCI)被我国研究者应用到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中。所有这些评价指标和模型已被广泛用于评估气候变化对国家范围以及区域和当地旅游业的影响[43-45]。
2.2.2 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区旅游业的影响受到国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者都致力于此问题的研究[46-48]。当前,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大多研究选用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某一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从研究选用的数据来看,大多研究采用气候观测资料计算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旅游地的气候舒适度进行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也有部分研究者选用网格气候资料,在GIS技术下计算网格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再分析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从研究的时间尺度来看,大多研究采用器测气象数据以来近60年的数据分析旅游气候舒适度,网格数据使用年限较短。从研究的空间尺度来看,多为中小尺度地区。大多研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不同地区、省区或城市的旅游气候舒适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还有研究者针对旅游风景区、沙漠和森林公园分析气候舒适度的时空特征。总的来说,国内有关旅游气候舒适度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采用的评价尺度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此外,研究者通过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不同地区的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综合区划和评价。
2.2.3 氣候变化对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影响 旅游业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并与许多其他部门(如航空,住宿,零售业)相互联系,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研究者关于气候变化对旅游舒气候适度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大多研究者将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相结合,进行相关分析,找出旅游气候舒适度对客流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旅游地气候的舒适度会影响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导致旅游地客流量呈季节性分布;另一方面,研究者尝试将旅游气候舒适度与游客网络关注度相结合,构建旅游气候舒适度与游客网络关注度的模型。此外,由于旅游利益相关方越来越多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旅游政策的学术研究正在逐渐增加。气候变化的挑战使得旅游业变得更加系统化,智能化,更具战略性和可持续。因此,研究人员越来越关注如何通过关注气候变化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研究,通过将网络分成一系列不重合的子群,可以探究该研究领域热点话题,研究热点即指在一定时间内,数量相对较多且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组文献所共同讨论的话题[49]。在对数据进行聚类处理中,Cite Space软件默认将文献记录中的共被引文献聚类,并从施引文献中提取词集用于子群标识。通过 Citespace 软件的Clusters功能导出节点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聚类(图3)。图3显示了聚类清晰且关键词聚类节点排名前10位的聚类,该图的聚类指标模块性Modularity Q=0.7728,Mean Silhouette=0.9024,这表明该10类聚类各自内部清晰,相互之间界限分明。图中聚类命名采用“TFIDF”算法命名方式,带#的为聚类命名,黑色字体代表该聚类所属的关键词。
从聚类结果来看,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主要热点话题主要有“舒适度指数”、“舒适度”、“时间变化”、“旅游气候”、“风寒指数”、“气候舒适度”、“旅游气候舒适度”、“相关性分析”、“网络关注度”、“气候变化”。其中,排在首位的是Cluster 0,“舒适度指数”成为权值最大的关键词,受关注度很高。通过二次文献索引和分析发现,该聚类涉及内容很广,但主要是探讨如何构建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标。结合表1可以看出,“温湿指数”、“风效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舒适指数”、“综合舒适指数”、“人体舒适度指数”均为旅游气候舒适度的评价指标,说明大多数研究都会采用旅游气候指数来评估预测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潜在影响。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在不断发展中,使用的数据种类越来越多,计算方法也越来越精细,这些进步使得用气候舒适度模型来评价人类的气候系统具有极大的科学性与可信度。其次为Cluster 1,“舒适度”成为权值较大的关键词,“气候舒适度”、“舒适度”、“人体舒适度”、“旅游气候舒适度”、“气候适宜度”、“舒适期”等关键词受关注度较高。舒适的气候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条件,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时空分布影响旅游者旅行行为和旅行决策。舒适的气候能够提高旅游者的游览兴致,增加幸福感和满意度,最终获得美的享受和体验,另外,气候还可以作为1个地区独特的旅游吸引物,为当地增加人气。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与反常气候频率的增加,气候要素对旅游的影响越来越大,该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再次为Cluster 2,“时间变化”成为权重值较大的关键词。“旅游季节性”、“舒适期”、“客流量月变化”等关键词都可以反映出,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中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气候是否宜人,是根据皮肤的温度、出汗量、热感和人体热量调节系统所承受的负担来确定的,主要取决于使人感到舒适的气温、湿度和风速3项指标[9]。已有的研究采用的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数据大多来自中国气象台地面观测数据,此类数据记录了自建国以来我国不同气象观测站点的气象因素,具有较好的连续性,能反映旅游气候舒适度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规律。因此,大多研究都会从时间变化的角度阐述旅游气候舒适性。第4为Cluster3,“旅游气候”成为权值较大的关键词,“气候资源”、“气候”、“应用气象”等关键词受关注度较高。大多旅游气候舒适度相关研究都发表在气象学领域的期刊,占发表总数的42.11%;其次为旅游领域的期刊,占发表总数的41.61%。说明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在大气、旅游领域具有高度优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变化和旅游的跨学科研究变得更为凸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研究者尝试构建不同城市气候舒适度与游客网络关注度的模型,说明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的热点话题由较为单一的研究转向多元化、多方位的研究,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2.4 文献作者与发文机构 论文作者作为一篇论文的主导者,是某一研究领域的主体,是学术观点的思想来源,论文作者自身研究的发展状况,以及论文作者之间的合著关系,与领域内研究的整体脉络走向和对研究趋势的导向性至关重要[22]。按照发文量及引用率的排名统计绘制发文作者图(图4),图中字体越大,说明该作者对这一领域对发文量和引用率越高。从图4可知,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领域发文量最多对作者为孙根年和马丽君,2位作者的发文量均在20篇以上,在图谱中最为显著,说明对该领域的贡献度最大;其次为王式功、尚可政、王琳佳、冯学钢等,发文量为4~5篇;其他作者发文量均少于3篇。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领域中,作者集中度较低,核心作者相关研究奠定了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的基础,而其他作者对旅游气候舒适度领域的研究大多引用了核心作者的方法和观点,如将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变与网络关注度相结合等。总体来说,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作者较为分散,相互合作关系较弱。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领域仍是值得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
论文作者所在机构,是承担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形式,主要集中于学术研究机构中。领域内核心作者或高产作者所在的机构,代表着该领域研究的核心机构,其观点和研究成果的提出,常常具有权威性和前瞻性,是诸多领域内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对象[22]。按照出现次数绘制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作者分布机构(图4)。其中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出现频率最高,即孙根年和马丽君2位作者所在的机构,是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领域发文最多的机构。其次是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4次)、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3次)。其他的研究机构均少于3篇。说明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机构较为分散,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也较少。研究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大多机构以气象、旅游和管理为主体的研究机构,其中研究气象的机构占的比例较多。说明我国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研究更侧重于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作用。
2.5 发文期刊 发表旅游气候舒适度方面的主要期刊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的会议论文最为突出,共有25篇论文在第30~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发表,其次是《资源科学》和《气象研究与应用》,可见大多研究者以气候学的视角对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研究。从发文期刊来看,旅游气候舒适度相关的发文期刊大多集中在气候学、资源学、旅游学和地理学领域,说明旅游多样化的知识体系影响着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研究,旅游气候舒适度领域的研究变得更加跨学科。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绘制出国内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用一个新的视角去探讨我国旅游气候舒适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现状。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1990—2017年期间,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领域的刊文量经历了“起步—发展—快速发展”3个阶段,随着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的国际关注度持续增高,旅游气候舒适度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的研究中,研究者尝试将旅游气候舒适度与网络关注度相结合,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视角由单一变得多元。其次,对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研究热点包括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方法与模型、旅游气候舒适度时空分布特征和气候变化对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影响3个方面。再次,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图谱分析,发现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领域的主要热点话题有“舒适度指数”、“舒适度”、“时间变化”、“旅游气候”、“风寒指数”、“气候舒适度”、“旅游气候舒适度”、“相关性分析”、“网络关注度”、“气候变化”。第四,研究旅游气候舒适度的主要作者有孙根年、马丽君、王式功、尚可政、王琳佳和冯学钢等,但作者较分散,合作关系较弱。主要的研究机构是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相互之间合作较少。最后,从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刊文期刊来看,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的会议论文刊文最多,其次为《资源科学》和《气象研究与应用》,旅游气候舒适度相关的发文期刊大多集中在气候学、资源学、旅游学和地理学领域。
我国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领域已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已有的研究内容不断的多元化,研究方向逐渐向多学科领域发展,但我国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研究仍存在着一定问题。首先,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以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模型为主,缺乏模型的本土化。由于我国不同地区间的气候差异显著,不同地区的人体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不同,因此,在评价旅游气候舒适度时应对经验模型进行本土化校准和适应人群的指标校准。其次,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仍然受到与数据(如可用性、兼容性、质量)和模型(如全面性、灵活性)等问题的影响。已有研究模型主要考虑温度、湿度、风速等对旅游舒适度的影响,缺少其他氣候因素的考虑,使得模型在应用范围上有局限性,以后的研究应偏向于构建一种适合于我国且具有推广价值的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再次,不同尺度的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迫切需要关注,因为该领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旅游景点、旅游城市、地区等中小尺度的研究范围,而国家尺度或者区域尺度的研究较少。最后,旅游气候舒适度的评价研究多以气候学研究角度为主,其他学科的视角较少。
本文使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国内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进行了分析,是对过去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的梳理和延展,有利于研究者把握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合科学知识图谱,旅游气候舒适度还可以在以下领域进一步的研究:(1)分析更多与旅游气候舒适度相关的英文文章,将分析结果与本研究相比;(2)结合不同的知识领域可视化技术,为研究者提供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的全域可视化地图;(3)科学计量分析应挑选重要的核心期刊进行二次分析,以便理解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所在。总体而言,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对旅游业在气候评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研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今后可以结合不同的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不同的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和指标来探讨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Scott D,Hall C M,G?ssling S. A review of the IPCC Fifth Assessment and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sector climate resilience and decarbonization[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6,24(1):8-30.
[2]Hamilton,J.M.,Maddison,D.J.,& Tol,R.S.Climate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A simulation study[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5,15(3):253-266.
[3]Giorgi F,Field C,Barros V. IPCC Climate Change 2013:Impacts,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Key findings and lessons learned[C]// EGU General Assembly Conference.EGU General Assembly Conference Abstracts,2014.
[4]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2013: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5]M a Belén Gómez Martín. Weather,climate and tourism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3):571-591.
[6]G?ssling S,Scott D,Hall C M,et al. Consumer behaviour and demand response of tourists to climate chang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2,39(1):36-58.
[7]Rosselló-Nadal J. How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14,42:334-340.
[8]Becken S. A review of 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 as an evolving knowledge domain[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3,6:53-62.
[9]马丽君,孙根年,李馥丽,等. 陕西省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资源科学,2007,29(6):40-44.
[10]田志会,郑大玮,郭文利,等. 北京山区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定量评价[J].资源科学,2008,30(12):1846-1851.
[11]马丽君,孙根年,谢越法,等.50年来东部典型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10):1963-1970.
[12]孙根年,马丽君. 西安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年内变化相关性分析[J].旅游学刊,2007,22(7):34-39.
[13]馬丽君,孙根年,李玲芬,等. 海口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年内变化相关分析[J].资源科学,2008,30(11):1754-1759.
[14]吴普,葛全胜. 海南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与气候的相关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9,28(4):1078-1084.
[15]余志康,孙根年,罗正文,等.40°N以北城市夏季气候舒适度及消夏旅游潜力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02):327-339.
[16]刘海洋,吴月,王乃昂,等.中国沙漠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资源科学,2013,35(04):831-838.
[17]侯国林,黄震方,台运红,等. 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5,35(9):2837-2847.
[18]席建超,赵美风,吴普,等.国际旅游科学研究新热点: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5):86-92.
[19]Fang Y,Yin J,Wu B. 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using CiteSpace[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7(3):1-19.
[20]Shiffrin R M,B?rner K.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J].Proc Natl Acad Sci.2004,101 Suppl 1(Supplement 1):5183-5185.
[21]Boyack K W,Wylie B N,Davidson G S. Domain visualization using VxInsight?;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02,53(9):764-774.
[22]Chen C.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4,101(suppl):5303-5310.
[23]Chen C. 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2006,57(3):359-377.
[24]Wang J,Liu Z.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n rural studies in human geograph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M].Springer-Verlag New York,Inc.,2014.
[25]Wei F,Grubesic T H,Bishop B W. Exploring the GIS Knowledge Domain Using CiteSpace[J].Professional Geographer,2015,67(3):374-384.
[26]韩玺,史昱天.四种国内情报学核心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对比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统计分析[J].情报杂志,2017,36(7):144-148.
[27]廖善刚.福建省旅游气候资源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93-97.
[28]王金亮,王平.香格里拉旅游气候的适宜度[J].热带地理,1999,19(3):235-239.
[29]李秀存,苏志.广西夏季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模糊综合评判[J].热带地理,1999,19(2):184-187.
[30]杨俊,张永恒,席建超.中国避暑旅游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J].资源科学,2016,38(12):2210-2220.
[31]蒲金涌,姚小英.甘肃省主要城市人居气候舒适性评价[J].资源科学,2010,32(04):679-685.
[32]余志康,孙根年,罗正文,等.40°N以北城市夏季气候舒适度及消夏旅游潜力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02):327-339.
[33]李双双,杨赛霓,刘宪锋,等.1960-2014年北京户外感知温度变化特征及其敏感性分析[J].资源科学,2016,38(01):175-184.
[34]孔钦钦,郑景云,王新歌.1979-2014年中国气候舒适度空间格局及时空变化[J].资源科学,2016,38(06):1129-1139.
[35]王胜,田红,谢五三,等.近50年安徽省气候舒适度变化特征及区划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01):40-45.
[36]邱粲,曹洁,林隆超,等.基于GIS的山东省旅游气候舒适度精细化评估[J].资源科学,2013,35(12):2501-2506.
[37]曹开军,杨兆萍,孟现勇,等.基于栅格尺度的阿勒泰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冰川冻土,2015,37(05):1420-1427.
[38]麻学锋,孙根年,马丽君.张家界市客流量年内变化与旅游气候舒适度相关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04):686-692.
[39]曹伟宏,何元庆,李宗省,等.丽江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年内客流量变化相关性分析[J].地理科学,2012,32(12):1459-1464.
[40]马丽君,孙根年,黄芸玛,等.城市国内客流量与游客网络关注度时空相关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04):680-685.
[41]马丽君,孙根年,杨睿,等.城市气候舒适度与游客网络关注度时空相关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06):753-759.
[42]Smith,K.The influence of weather and climate on recreation and tourism[J].Weather,1993,48(12):398-404.
[43]Moreno A,Becken S. A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methodology for coastal tourism.[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9,17(4):473-488.
[44]Vitt R,?gnes Gulyás,Matzarakis A. Temporal Differences of Urban-Rural Human Biometeorological Factors for Planning and Tourism in Szeged,Hungary[J].Advances in Meteorology,2015,1-8.
[45]Yan F,Jie Y. National assessment of climate resources for tourism seasonality in China using the Tourism Climate Index.[J].Atmosphere,2015,6(2):183-194.
[46]Giles A R,Perry A H. The use of a temporal analogue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impact of projected global warming on the UK tourist industry.[J].Tourism Management,1998,19(1):75-80.
[47]Harrison S J,Winterbottom S J,Sheppard C.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Scottish tourist industry[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2):203-211.
[48]Hares A,Dickinson J,Wilkes K.Climate change and the air travel decisions of UK tourist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0,18(3):466-473.
[49]侯剑华,陈悦,王贤文.基于信息可视化的组织行为领域前沿演進分析[J].情报学报,2009,28(3):422-430.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