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关书境,城市记忆
2019-05-28毛先唯编辑yoyo
文 毛先唯 编辑 yoyo
城市的气象、长江的苍茫,孕育了书法家独特的艺术风格。2018年12月8日,“汉关书境——徐本一戊戌小品书展”在江汉关博物馆开幕,书法家徐本一与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共话“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留驻于腕底
展览汇集了徐本一30余幅风格迥异的书法精品。以其独特的书法视角,以扇面、斗方、书笺、条屏、对联、横批等诸多形式为载体,将武汉相关的城市记忆留驻于腕底,既有苏东坡、辛弃疾、岳飞、聂绀弩等古今名家吟诵武汉的诗词歌赋,也有《汉口丛谈》《竹枝词》等文献资料中关于老武汉的书写片段,更有走红一时的流行歌曲《在此》歌词,黄鹤楼、古琴台、晴川阁、长江大桥等江城景观和人文风俗尽入其中。
古人多用“骚人墨客”来称呼文人、诗人、作家等风雅之士。徐本一先生书“墨骚”二字别有意味,“墨”者,书也,“骚”,既指《离骚》、《楚辞》,也含有抒情感怀之意。他一直从事书法和文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在两者中找结合点,找共鸣。“墨骚”是徐先生擅长的大字行书,他说自己喜欢写大字,大字抒怀,喜欢那种酣畅淋漓的笔墨,善书者,尤善用笔,讲究一波三折,这幅作品用笔跌宕起伏,通过顿挫绞转来丰富线条的变。
《汉口丛谈》是非常重要的方志文献,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反映武汉地区的文化历史状况和城市发展的史书。徐先生摘录的这几篇内容都是老武汉人记忆中的城市模样。文字篇幅较长,书家用精致的小行书一气呵成,易于观者识读。徐先生行书辨识度极高,格调高古,取法晋唐,笔墨中亦多有宋人韵致。
几帧花笺,文气十足,内容是抄写的最新网红歌曲《在此》,满纸烟云,古琴萦绕,梦回今朝。艺术从来都是是相通的,音律也罢,文学也罢,书画也罢,其生命力始终来自生活,来自我们的情感。音乐的旋律,文学的辞藻,书家的笔墨,触动心弦。同为武汉人,共饮长江水,一曲《在此》,唱出了你我的乡愁;一篇文字,道出了你我的故土;一纸笔墨,书写了你我的天地。近代大儒辜鸿铭说过“书法是表达自由心灵的最佳方式”,书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激发创作灵感,这样的作品,才能和观者之间进行情感的沟通,传递审美的共鸣。
展览中,张之洞的诗算比较大幅的作品了。书法爱好者都很熟悉徐先生这类形式的作品,自由、浪漫、流畅,展现了书家娴熟的技法、精妙的控笔能力。
圈内人士在交流探讨的时候,经常聊到徐先生的书法状态:已逾古稀之年,然其指腕翻腾、锋颖绞转间丝毫不见迟疑,结体跌宕多姿,张合有度,线条疾涩枯辣、张力外溢。
守护细小的城市记忆
展览现场,以“城市记忆”为主题,徐本一与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进行了书法艺术和武汉地方历史的跨界对话,探讨了在艺术创作中的城市记忆,以及怎样将我们的艺术探索之路和近现代崛起的城市深度融合在一起。
徐本一先生觉得,每个人的城市记忆,都细小而微。他最早住在欢乐街,心中城市的声音是江汉关的钟声、城市的味道是烟草味。后来搬到杨泗庙去住,小学放学,就走在堤上望着涛涛的江水,一看看好久。有时候云雾压下来,江水成土黄色,水很急,能看到江豚一群群向上游去,便忘了回家。
这就是他年轻时候对于这个城市自然风光的一种记忆,所以现在总想把长江那种风浪的感觉写到书法里面去,散发自己的浩然之气。
何祚欢老师是在汉正街长大的,汉正街跟书法有联系。他记忆特别深的是,每天晚上家里铺面打烊后,柜台上学徒一字排开,一个人一本帖。汉正街做生意的学徒们的字帖,统一用柳公权,他也是从那里起手的,后来才学颜真卿。何老师学书法,一是因为有书法课,二是父亲管的严。
汉口的商家,老板多数是十二、三岁走出来的。惠州有一首民谣:前世没修,生在惠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汉口的老板也这样,所以一个个遗憾自己读书太少,都要自己的孩子往高处读。据何老师说,在他后面一批,凡是资本家出生的孩子高中就不给好学校读了,这个说法是有文件可循的,能看到在录取的时候有差别。于是,资本家关起门来要儿子读书,唯一的标准就是字写得好不好。
城市记忆的点滴在艺术家笔墨里,召唤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这个城市的热爱、对时代的热爱。就像徐本一先生的作品,不仅满足了其个人创作的精神快慰,也让观众在鉴赏和领略的过程中获得对于这座城市的深刻共鸣。
书法艺术首重笔墨语言。徐本一先生的笔墨,沉凝厚重与飘逸潇洒并举,他的作品上溯楚国古韵,下至当代新篇,写出了其自身对于诗词歌赋的灵魂感受,内容多选自历代骚人墨客以武汉为题的诗赋词章,字里行间深刻而优雅地表达了书家对于文字记忆的回溯,对于脚下这片热土的眷恋和对于美好生活的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