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挫折教育之我思
2019-05-27杨笑笑杨澜
杨笑笑 杨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0-0254-01
在我执教的班级里,有这样一群孩子。因为家庭条件困难,本应该在父母陪伴下成长的他们,却不得不有自己的爷爷、奶奶去带。这些孩子不论是学习、生活,还是情感、价值取向都比别的孩子欠缺。这些孩子有一个响亮的、备受社会关注的名字——留守儿童。
也许对于城市中的老师来说,这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群体,但对于我,一个辗转三个乡镇、五个村小的老师来说,这是一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群体。就拿今年我所带的班来看,全班43个学生,其中留守儿童28个,这还是乡镇的中心学校,对于村小来说,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更大。这部分孩子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却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父母只能远走他乡,他们的成长历程中缺少父母的嘘寒问暖,循循善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儿童看待事物异常,价值观念、情感教育缺失,突出表现为自闭抑郁、情感冷漠。缺乏集体意识,性格懦弱、行为偏执、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甚至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学校教育来帮助他们解决、纠正。
对这部分孩子的教育,我们经常都是以鼓励、褒扬、关心等手段来进行教育,生怕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不适应心理,切实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爱。而对于他们受挫心理和承受能力方面的锻炼,向来都是薄弱环节。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挫折教育,成为了我们目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如何进行挫折教育呢,以我个人之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认识抗挫教育的重要性
曾有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当人们遇到挫折时,高达九成以上的人会选择五种反应:攻击、退化、压抑、固执与退却,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于10%。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態度”。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个性很重要,让孩子能微笑着面对挫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目标之一。
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农村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认为,孩子犯了错误、心理承受能力差,应该对孩子从正面加以引导甚至是保护有加。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导致在农村学生教育中,部分老师不敢管、不愿管的现象有所蔓延。因此,从家长层面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从而使挫折教育在教师、家长、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成为必修课显得尤为重要。
2.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勇敢面对挫折的信心
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周围人和事物的态度易受环境及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大都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和挫折,这时,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及时告诉孩子,经受挫折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人生的道路决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要有意识地将学生遇到的困难失败作为挫折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们遇到挫折不要害怕,勇敢面对,鼓励学生增强与挫折抗争的信心,提高克服困难和抗挫折的能力。
3.因材施教,增强孩子的信心和抗挫能力
挫折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引导受挫折的学生,让他们懂得挫折与竞争相伴随,要成功必须战胜挫折,从而培养学生受挫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由于人与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挫折产生的心理反映截然不同,因此,对学生的挫折教育要因材施教。首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进行教育,如果他们自尊心较强,要强、好面子,这一类学生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沮丧心理,对他们不要过多地埋怨、批评,而是应当点到为止,多加鼓励;对于较自卑的孩子,本来对自己的能力就缺乏信心,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对他们多加安慰,增强其自信心。其次,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进行教育,能力较强的学生遇到挫折时,应重在启发,让他们发现受挫的原因,放手让他们去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的学生,应该帮助他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制定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计划,使他们既能避免产生恐惧心理,又能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逐步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4.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老师,作为孩子的领路人,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着莫大的示范作用,因此,在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过程中,老师们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要让学生们看到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没有逃避和退缩,勇于面对,用信心和勇气感染他们,让孩子注意到自己是以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对待失败和挫。同时,适当的运用名人战胜挫折的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甚至是身边发生的挫折事件对学生进教育,进一步激励学生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勇气和动力。
* 本文为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微型)课题(课题立项号:(2018]PLG339课题题目:小学生受挫心理疏导的实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