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寓教于乐”教学模式探析

2019-05-27卢银霞李莉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3期
关键词:寓教于乐新媒体时代思政课

卢银霞 李莉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思政课寓教于乐是一种基于新媒体利用,让学生在愉快情绪体验中学习的创新教学模式,它是基于發挥情感作用、适应高职院校大学生特点和推进考核制度改革需要而产生的。为适应需要,应在关注学生需求、创新教学方式、实现价值认同等方面来有效推进。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寓教于乐;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要让思政课 “入脑入心”,提升教学实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求就成为了必然要求。

一、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中寓教于乐的内涵解析

寓教于乐的概念最早是由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提出来的,他认为教是目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可以说寓教于乐是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赋予思政工作中寓教于乐新的内涵,即在具体运行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借助互联网和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手段如蓝墨云、学习通、多媒体课件等,通过新媒体媒介如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使思政课的目标、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接地气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渗透进学生个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大学生在接受“教”的同时,也能享受获取新知的“乐”。

二、新媒体时代思政课实行寓教于乐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调动情感在思政课中作用的需要

众所周知,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由于学校和生源的特殊性,面临着比普通高校更大的挑战和问题。为了解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状况,2018年我们对我校2018级学生开展了一个问卷调查。在回答“您满意的教学效果是什么样的?”的问题时,有38%的学生选择了“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31.3%的学生选择了“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教学课程的知识”,27.7%的学生选择了“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只有4%的学生选择“学生在相关考试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可见,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更希望看到的是自身能在学习中积极参与,得到乐趣的同时掌握相应的知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在个体认知过程中具有促进或破坏的作用。一般来说,愉快、兴奋、喜爱之类的正面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过程,而恐惧、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则会压抑或干扰认知活动。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发挥积极情绪的正面影响,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效率。在学生对教学方式喜好度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喜好度按以下顺序排列:“课外实习式”>“ 讨论交流互动式”>“案例分析式”>“ 慕课+翻转课堂教学” >纯理论教学,由此可见,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当下新时代的特点,而“课外实习式”“ 讨论交流互动式”等“寓教于乐”教学模式却越来越受学生青睐。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实施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对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保持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基于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特点的需要

从2018年开始,高校迎来了第一批“00”后大学生,他们出生在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再迎合这批“00”后们的喜好,思政课堂中低头族现象越来越普遍,可以说 “老师上课的质量决定大学生手机的流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为8.29亿,位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大学专科学历网民占比为8.9%,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6小时。在 “‘手机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说法是否符合您的实际?”的问题中,100%的学生回答“基本符合”和“有点符合”,同时学生手机的用途呈现多样化,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打电话、发短信、使用社交网络应用(如微信)、上网浏览新闻、听音乐、看电子书、看手机报 、学习。这说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网络新媒体在给大学生获取信息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如大学生对网络依赖日渐凸显。课堂上随处可见低头玩手机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离不开手机这个“宝贝”,半刻不见就会心神不宁、坐卧难安。而新媒体时代的寓教于乐,充分利用了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与大学生们追求快乐的本能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教学的方式、方法,做到乐中有教,教中有乐。

(三)推进思政课考核制度改革需要

传统的思政课考核形式更多采用的是闭卷考试方式,而这种考核方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学生本学期对本门课程知识掌握的情况。但是对“知识”以外的东西,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能力、思想状况等却不得而知。因此传统的考试考核制度并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在 “您喜欢思政课采用哪种考核方式?”问题中,“试卷考试”占35%,“参加公益活动”占42%,“写论文”占5%,“社会实践调查”占10%,还有8%选择其他。针对我校《思修》课程以主题作品替代试卷考试的考核方式,53%的学生持“认同”态度,38%的学生“不认同”,还有9%的学生“无所谓”何种考核方式。由此可见,大学生们更希望采用侧重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方式,而这和基于新媒体的寓教于乐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三、新媒体时代寓教于乐教学模式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一)关注学生需求,达到“教”与“乐”的互动共赢

寓教于乐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乐学”,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各种需求,做到教师“乐教”与学生“乐学”相结合,从而达到 “教”与“乐”的互动共赢。首先,教师应更新观念,将学生放到平等的地位,关注学生的各种需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教师要做到“乐教”,自身应保持积极愉快的精神状态,并把这种愉悦的情绪、情感传染给学生,用幽默诙谐的言语、形式多样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增强大学生学习的快乐体验,增强思政课的教育效果。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就应巧妙的组织教学内容,让看似 “枯燥乏味”、 “教条性”的教材内容,尽可能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颖感受呈现。

(二)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

在“您认为提高教学方式的关键在于?”问题中,有77.7%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的提高关键在于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味的排斥或不加鉴别的全盘接收都是不可取的。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要转变观念,认真学习研究新媒体,增强新媒体的综合运用能力。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精美课件,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收集资料,深入思考并参与课堂讨论,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合理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作品展示”“红歌比拼”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递知识,只有课堂教学让学生“愿意听”“听得懂”,才能最终达到“入脑入心”。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前发达的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利用各项课程学习软件辅助教学。在“您认为教师使用新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对增强教学效果有帮助吗?”的问题中,35%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帮助,42%的同学认为有帮助 ,15%的同学认为帮助不大 ,还有8%的同学认为没有帮助。在“您喜欢在课程学习中使用移动APP吗?”的问题中,42%的学生选择“喜欢,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更自由灵活,获取更多资源”,35%的学生选择“一般,可以作為课程辅助”,而有18%的学生选择“不喜欢,没有太大用处”,还有5%的学生选择“讨厌,浪费流量”,综合以上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希望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当代新媒体技术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寓教于乐应更注重实现价值认同,避免泛娱乐化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由于采用的“灌输式”“填鸭式”和“纯理论式”的教学方法,使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成为学生“不爱听”“不愿听”“听不懂”的课程,所以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让学生 “听得进” 正确的理论的。但是当 “听得进去”成为可能之后,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上的就是要让学生“想得明白,看得清楚”,让学生能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真正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认同。然而,在新媒体时代,部分高校思政课堂在贯彻寓教于乐原则时,却片面强调课堂的吸引力,迎合学生娱乐至死的心态,使得思政课程呈现出泛娱乐化的趋势。在进行思政课时,虽然我们强调要“下接地气”,增强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高校思政课本身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其魅力在于对理论的彻底性诠释而展现出来的感召力、说服力。因此高校思政课我们不能仅仅将其目标定位在低层次的“听得进去”上,而应该以“下接地气”为切入点,发挥理论的魅力,将理论讲深讲透,做到“上接天线”。

参考文献

[1] 冯兰存.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青海教育,1998(Z2).

[2] 陈明.关于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的反思[J].出国与就业·就业,2009(18).

[3] 屈春芳,徐丽丽.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

基金项目: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卢银霞(1987- ),女,汉族,福建厦门人,思政教师;李莉(1982- ),女,回族,福建厦门人,思政教师。

猜你喜欢

寓教于乐新媒体时代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寓教于乐”理念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