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舒:待在荒芜的地方更舒适
2019-05-27林舒
这两年主要在拍摄的是佛塔项目,我将它们看作一种带有主观色彩的类型学摄影,这个专题也促使我一次次的旅行。去年我开始拍摄自己日常生活的区域,还在进行中,计划今年做成一本书吧。
2008年去了震区,其他的好像都忘了。當时是以摄影记者的身份跟着同济大学灾后重建组去的,所以是在地震的救援工作基本结束之后才去的,不是第一时间,团队主要是在做重建修复的工作。当时去的地方是在都江堰,大概有待了十来天吧。
我记得到聚源中学(现为都江堰市七一聚源中学,距离原址一公里,原址在地震中严重毁损)时所有的校舍倒塌,堆成一座废墟的小山,其中夹杂着无数内容,每一个碎片都能扯动你的神经,那是一种说不出的痛楚,只有凝重。要问这段经历对自己有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大概没有吧,我想它就是一次经历。
这两年每年会出门四五趟,都是因为拍照。最初我将摄影当做自己与外界接触的工具,但渐渐我的摄影越来越向内,这是一个矛盾,假如摄影对我不具备这个功能,我可能会抛弃它(最近我就感到了摄影的无聊),但我是一个内向的人,我本能的更关注摄影的内部,所以摄影现在对我来说也许意味着我必须面对这个矛盾,面对自我内部的对抗。
我比较关注拍摄物的氛围,也可以说是事物之间形成的互相渗透映照关系。不过在针对每个具体的系列拍摄时的关注点是不同的,我也时常被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细节吸引。
之前也在做《ALTERTRUE》杂志,这件事情中断了一阵子,其中兜兜转转,几度想放弃但其实心里一直没有完全放下。如今做一本这样非常小众的独立杂志的难度不言而喻,不过在中断的过程中偶有闪现的每一点希望的光芒,让我觉得未来或许能有新的进展也未可知。
《ALTERTRUE》创刊号-“荒野”里面的那批照片都很早,拍摄时间在2007-2008年左右,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工作原因,我常常在城市里四处游走,能发现一些隐秘而有趣的地方。其实所谓的“荒野摄影”并不是面对真正的荒野,而是指某种边缘化、意义不明的风景。这或许是与在此之后十分流行的景观摄影的最大区别。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个人的性格,待在荒芜的地方总觉得比较舒适,仿佛正儿八经地拍照是一件只能悄悄进行见不得人的事情。在那个时期,我对摄影还不具备很明确的创作意识,并且也不能觉知到这些照片将会成为一个时期的特征,这些都是现在回顾时才意识到的。
我在旅行时不太关注人
CHIC:最近一次旅行去了哪里?
林舒:福建,回家如果算的话。
CHIC:最不喜欢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
林舒:类似于南锣鼓巷这类全国统一模式又嘈杂肮脏的地方,待着特别容易疲惫,糟糕的气场。
CHIC:旅途中遇到的最有趣的人是?
林舒:我在旅行时不太关注人,也不会在途中结识朋友。
CHIC:想去而一直没去的地方?
林舒:神农架,小时候看过一些关于神农架抓野人之类的伪科学故事,觉得这个地方非常神秘。
CHIC:过去很久但到现在依然常常想起来的一次旅行?
林舒:2002年,也是非典的那一年,我一个人骑车从福建到了江苏,可能是我比较特别的一次旅行吧。
CHIC:有没有喜欢的旅行作家、文学或者电影作品?
林舒:《星际穿越》。
CHIC:突然被人问起2008年,要回顾那时候的事情,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林舒:有点恍惚,是不是写错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