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特点、影响因素与对策

2019-05-27禤倩丝刘冠希史文静张雪琴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医学类隐性学业

禤倩丝,刘冠希,史文静,张雪琴*

(1.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1436;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1 引言

课堂教学是高校专业教学的中心环节。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隐性逃课”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少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所谓“隐性逃课”,是相对于显性逃课而言的,指学生按时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1]。或者上课而不听课,自顾学其他课程或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也称作“到教室去逃课”[2]。已有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自控能力、学习目标、专业喜好、心理和精神状态、教师的授课吸引力、教学投入、课堂管理、课堂互动以及学校的课程设置、学习风气、教学环境、课堂管理制度等都可能是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3-4]。国外研究发现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因素主要为学生个性、课程类型与设置、班级规模与学习氛围、座位安排、教学手段等[5]。

对隐性逃课心理动机的探讨目前并不深入,曾红等发现核心自我评价对大学生隐性逃课倾向产生影响[6];支峭原等发现隐性逃课作为一种消极的行为模式,已成为高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一种焦虑,采取有效的认知应对策略十分必要[7]。了解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心理原因对于防止大学生隐性逃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特点以及认知风格和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并提出对策,为促进大学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对广州医科大学不同年级的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417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42份,有效回收率为85.07%。

2.2 调查工具

①大学生隐性逃课量表(Recessive Truancy Scale,简称 RTS)。苏明宏、倪小冬版等人(2015)编制,共28题,包括学业认知、学习习惯、自我调整、课堂认知和学习环境等5个维度,各维度的题目分别有5、6、7、5、5道,采用1-5计分,学业认知、学习习惯、课堂认知和学习环境的得分越高代表隐性逃课的可能性越高,而自我调整维度得分越高则代表隐性逃课的可能性越低[8]。

②认知风格的测量:采用北师大应用心理学系修订的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 Figures Test,简称EFT),分为三个部分,共9个简单图形和29个复杂图形,总得分<12分则认知风格为场依存型,≥12分则为场独立型,得分越高代表场独立性程度越高[9]。

③心理控制源的测量:采用Levenson编制的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量表的中文修订版[10]。共24题,分为内控型(I)、有势力他人控制型(P)和机遇控制型(C)等三个分量表[11]。

2.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运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主要使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完全随机方差分析、皮尔逊积差相关等统计方法。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

由表1可知,大学生隐性逃课量表的学习认知、学习习惯、课堂认知与学习环境等四个维度的各题得分均数均小于大学生隐性逃课量表中理论中值3分,其中学业认知维度的均值最低,说明大学生在学业认知方面比较积极乐观,出现隐性逃课现象的概率比较小。

大学生隐性逃课各维度的性别和专业差异见表2。男生在学业认知方面得分高于女生(P<0.01),即男生对学业的负性认知多于女生。而在学习习惯、自我调整、课堂认知与学习环境等方面,男女生无显著差异。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业认知、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得分均低于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P<0.01),说明医学专业学生隐性逃课倾向低于非医学类专业学生。

由表可知3,大学生隐性逃课在学业认知、学习习惯、课堂认知与学习环境等四个维度均存在年级差异。多重比较可以看出,在学业认知和学业习惯方面,大一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学生,说明大一学生对学业正面认知和学业习惯方面表现更好;在课堂认知方面,仅大二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说明大二年级学生课堂负面认知比大一学生多;在学习环境方面,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高年级学生,说明大一大二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正面认知好于其他年级。以上可以看出,低年级大学生的隐性逃课倾向低于高年级大学生。

3.2 认知风格和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

在342名被调查学生中,有98名大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场依存型(总得分<12分),占28.65%;244名大学生的认知风格(总得分≥12分)属于场独立型,占71.35%。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三个维度中,均分最高的是内控型(3.661),而机遇控制型(2.210)、有势力他人控制型(2.043)的得分较低,有294名大学生属于内控型、占85.96%,19名属于他人控制型、占5.56%,有29名属于机遇控制型、占8.48%。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属于内控型,更相信自己能够驾驭自己的生活、更关注内在因素的影响,有势力他人对其影响相对较小。

表1 大学生隐性逃课各维度的描述统计(n=342)

表2 大学生隐性逃课各维度的性别和专业差异分析

**P<0.01,***P<0.001

由表4可知,场独立型的大学生在课堂认知与学习环境两个方面得分均低于场依存型的学生(P<0.05)。说明场独立型的大学生对课堂和学习环境的认知好于场依存型的学生。

由表5可知,内控型的大学生在学业认知、学习习惯两个方面得分均低于有他人控制型和机遇控制型的学生,在学习环境方面的得分同样低于他人控制型学生。说明内控型大学生的隐性逃课倾向低于他人或机遇控制型大学生。

表3 大学生隐性逃课各维度的年级差异分析

表4 不同的认知风格大学生隐性逃课倾向的差异

表5 不同心理控制源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差异

表6 大学生隐性逃课与认知风格、心理控制源的相关性

从表6中可知,心理控制源中内控型与学业认知、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环境等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自我调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内控型的程度越高,学业认知、学习习惯及学习环境的得分越低,自我调整的得分越高,意味着越相信自己能驾驭自己的生活,隐性逃课的可能性越低;有势力他人控制型、机遇控制型分别都与学业认知、学习习惯、课堂认知以及学习环境等四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认为他人或机遇能够控制与影响自己生活的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可能性高。认知风格与隐性逃课的学业认知、课堂认知、学习环境等三个维度与认知风格得分达到显著的负相关水平。随着认知风格成绩的升高,学业认知、课堂认知、学习环境的得分将相应降低,意味着隐性逃课的可能性将会随之降低。认知风格得分高,则学生为场独立型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得分低,则学生为场依存型认知风格。

4 讨论

4.1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概率偏低,隐性逃课状况呈现出性别、年级和专业差异。男生因对大学学业的负性认知高于女生,发生隐性逃课的可能性高于女生,这与苏二梅的研究结果一致[12]。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相比,医学类专业学生对大学学业和学习环境的负性认知更少,学习习惯更好,因此其隐性逃课的可能性也低于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医学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更高,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的学习任务更难、更重,上课认真听讲,及时反馈更为重要。与其他年级相比,一年级大学生对大学学业和课堂的负性认知少,学习习惯好,所以出现隐性逃课的可能性最小。大一、大二年级的大学生对学习环境负性感知低于大三以上年级大学生,所以隐性逃课的可能性低于大三以上年级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大一、大二年级的大学生求知欲和纪律依从性更高,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外活动、社团活动、考研和实习筹备等非课堂学习内容增多,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4.2 大学生认知风格、心理控制源对其隐性逃课的影响

不同的认知风格会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状况产生影响。本研究显示,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大学生出现隐性逃课的可能性更高。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大学生更容易受他人、外界环境的影响,其对课堂认知、学习环境的负性认知明显比场独立型大学生多。当前,专业知识无用、上大学只为得个文凭、上课听讲不如自学等观点,或多或少影响着大学生[13],尤其容易影响场依存型的大学生,从而导致其隐性逃课的可能性增高。易亮等人的研究发现,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学生排除干扰信息的能力比场独立型学生差[14]。同时,部分教师对学生的隐性逃课采取默许的态度,教学模式比较古板、机械灌输教科书上的内容,也造成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大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负性认知增强。

心理控制源是人们对于行为结果或成败根源的心理认知。本研究显示,内控型的大学生对学业认知、学习习惯、学习环境的负性认知明显少于外控型大学生,因此其隐性逃课的可能性更小。内控型的大学生更容易从自身而不是外界归因,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清晰,从而不断修正对自我的认识,改善对学业偏差的认知,主动适应课堂,调整自己的状态,认真上课。

大学生隐性逃课与有势力他人控制型、机遇控制型都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说明大学生越倾向于相信有势力他人或机遇能够控制与影响自己的生活,隐性逃课的可能性越大。

5 对策

5.1 针对不同年级、专业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为了降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可能性,应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管理。对于低年级学生,应着重在提升其专业认同度上下功夫,引导其对大学学业、课堂进行正确认知,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课程兴趣;对于高年级学生,应更注重课程教学的实用性、拓展性,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和生动性,提供考研或实习、工作资源参考等,教育学生平衡好上课与其他重要事件。在专业方面,对于医学类专业,应注重学科之间联系的紧密度,安排好大量学科知识的学习顺序与进度;对于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他们的专业与职业联系往往并没有医学类专业学生紧密,不少学生缺少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应鼓励、指导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身情况明确自己的近期与长期目标,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等。

5.2 认识并重视大学生认知风格的差异,开展针对性教育

认知风格是影响隐性逃课的重要因素之一,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各具优势。引导教师和大学生了解认知风格及其利弊,有助于大学生取长补短,提升学习动力,减少隐性逃课。教师在教学中增加教学互动,调动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地吸引场依存型大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同时,加大课堂管理力度,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利于场依存型大学生自觉学习。对于场独立型的大学生,教师应强化其内在合理的学习动机。

5.3 引导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可引导学生对事情的主观、客观因素分析,对事情进行全面客观的认知后,引导其不断改进,增强对自身生活的控制感,进而使其逐渐培养、建立内控型的人格特征。同时,要及时纠正或改善大学生学业、课堂和学习环境等认知偏差,并引导其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从而进一步改善隐性逃课的情况。

猜你喜欢

医学类隐性学业
艰苦的学业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