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水橡胶坝静动力分析
2019-05-27李怀兵高艳伟
李怀兵,高艳伟
(1.兰陵县水利建筑安装公司,山东 兰陵 277700;2.山东省兰陵县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公室,山东 兰陵 277700)
橡胶坝由于其环保、造价低、结构简单、施工周期短等优势,在我国广泛应用。1957年美国工程师采用高分子合成材料在洛杉矶修建了第一座橡胶坝,之后我国也着手相关研究,并在北京右安门水道管理中予以成功应用。郭维东等[1]在工程实践中分析了径流量对橡胶坝下泄水流水噪声的影响,指出了优化尾坎高度与消力池长度的的方法;李洋洋等[2]在浐河流域的实践表明,选择橡胶坝在立坝时的水面线较塌坝时的水面线平稳,塌坝时具有延迟性与水跃现象;王洋[3]对辽宁中部城市非恒定流模型的定边界条件进行改进,加入动态边界后模拟河流橡胶坝河段的流态,表明其自然恢复性更好,适宜于河流景观构建。截至目前,我国的橡胶坝已建成约5000座,近年来更是以每年新建300座左右的速度发展。目前橡胶坝的发展趋势是,由小跨度到大跨度发展,由低位向高位发展。因此再增大跨度、增加高度后橡胶坝的静动力特性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目前已经有一些学者对橡胶坝的静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8]。本文基于ANSYS软件对坝体进行静力和风载作用下有限元分析。
1 工程概况
芦柞橡胶坝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内,是南水北调工程截污导流工程。橡胶坝坝高4 m,挡水高度4 m,正常蓄水位38.7 m,底板设计长度14 m,底板顶高程34.7 m,采用C25刚劲混凝土底板结构,边墩采用C25钢筋混凝土,长度同底板,墩顶厚1m,墩顶高程39.3 m。彩色坝袋,坝袋布厚3 mm,强度为120 kN/m。
对于坝高超过3 m的橡胶坝,往往采用的还是传统低矮橡胶坝的设计方法,无论是在静荷载还是动荷载的影响下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本文基于ANSYS软件对芦柞橡胶坝进行数值建模,分析加固和不加固下橡胶坝的稳定性,以及在动荷载作用下,橡胶坝的应力反应特点。并根据橡胶坝的运行情况提出相应建议。
2 坝体静力分析结果
采用ANSYS软件计算坝体的静强度问题,采用坝袋Mooney-Rivlin材料模型和薄膜结构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橡胶坝体加固和不加固坝体的强度问题。坝体的设计参数为:压力比 α=1.4、H1=3m、H0=4.2m,坝体长度为 15 m。
对于目前一些超高橡胶坝,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其抵抗外界荷载的功能需求,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坝体进行加固,分别计算加固和不加固坝体的等效应力。
图1 坝体最大应力变化图
由计算结果可知,未加固坝体最大应力为6.72 MPa,加固后的坝体最大应力为6.5 MPa,均满足设计要求。对于一般的坝体可以不进行加固处理,但是对于超高坝体,为防止坝体出现工程灾害,要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坝体的安全系数。由图1可知,坝体的最大应力在间距为0.5 m时,出现最小值,因此对于本工况下,建议设计间距为0.5 m时,能对荷载起到很好的分布优化作用。
3 橡胶坝风载作用结果
橡胶坝在承受风载作用时,由于其大跨度的特点,几乎不能承受弯矩,因此橡胶坝在承受风荷载时的轴力和剪力较大,进而导致其变形较大。采用非线性理论,通过ANSYS软件对橡胶坝进行整体风荷载受力分析。模拟坝体承受20 m/s的风速,通过风速简化加载函数:
计算得到坝体上风压随时间变化曲线见图2。
图2 坝体上风压随时间变化曲线
图3 X和Y方向上应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如图3所示,坝体在X和Y方向上应力随时间变化幅度较小,由此说明在风载作用下,坝体的动应力反应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因此动强度系数可取小一些。本文只对动荷载下,橡胶坝的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由于风荷载的频率与坝体的固有振动频率相似,因此导致坝体整体或局部剧烈震动,引起结构的失稳破坏,此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1)本工况下加固后坝体和不加固坝体均满足设计要求,但是对于超高橡胶坝为提高其安全性和稳定性,需要进行加固处理。在设计间距为0.5 m时,坝体的受力分布较为均匀。
2)在风荷载作用下,坝体整体的动应力反应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因此设计中动强度系数可以取小一些,但是对于在动荷载作用下坝体的震动问题还需深入研究。
4.2 建议
1)橡胶坝袋容易受到尖利和有头角物体的损坏,故应划出橡胶坝工程的管理范围和安全区域。制定橡胶坝运行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宣传落实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管理和保护范围内,禁止“四乱”(乱倒垃圾、乱占河滩、乱采砂石、乱修建筑物),督促清淤除障,保障行洪安全。
2)迎水面设立水标尺,加强水情预报。在重点监控范围内规划“三线”(橡胶坝管理范围线、保证水位线、警戒水位线),给橡胶坝管理提供依据。
3)加强工程观测,如坝身沉降、坝基渗漏、水位变化等,并作好记载,编制并实施工程维修计划,当工程发生重大险情和重大事故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报告并提出抢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