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高标准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上海民政改革创新之路
2019-05-27朱勤皓
文/朱勤皓
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上海正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和中央有关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根据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上海民政工作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质量领先、标准领跑、品牌领军,发挥上海民政在全国民政的“排头兵、先行者和制高点”作用,在民生保障和社会服务等领域为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贡献力量。
坚持质量领先,夯实民政事业发展的“奠基石”
近年来,上海民政工作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谋划的总体思路,秉承“质量第一”的理念,通过高质量的民生政策,不断夯实民生保障网;通过精细化的社会服务,不断提升各项为民、便民举措,构建和完善了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的民政工作体系,将党和国家对群众的关心更好地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民政各类服务对象。
1. 持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发布《上海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指导性文件,对本市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进行顶层设计,明确“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标准和规范,推进服务质量规范达标”的工作任务。开展了以全面提升养老院入住老人生活和生命质量为出发点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测和综合评价,对养老机构服务整合、动态、现场监测,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开。2019年,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测还将在全市推开,实现养老机构全覆盖,打造养老机构“安全、诚信、优质”的服务品质。截至2018年底,累计建成和运营18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815个社区老年人助餐点,并探索开展标准化试点。新建、改建5 828家标准化老年活动室,累计培育1 000家示范睦邻点,为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室适老性改造,同时研究制定相关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提升社区养老服务。
2. 加快提高“精准救助”水平
围绕“十三五”期间全市救助管理机构100%等级达标任务,规范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全市18个救助管理机构开展创建达标建设,并有9家达到等级达标要求。同时积极支持各级救助管理站参与市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通过试点示范全面推动救助管理质量提升。进一步提升居民经济状况核对能力,在实现核对机制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项目全覆盖的基础上,以核对机制的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开展标准化建设,加强精准化社会救助。
3. 不断增强康复辅助器具服务能力
重点推动康复辅助器具租赁市场的发展。到2020年,实现康复辅助器具服务网络在社区全覆盖。探索开展共享康复辅助器具试点,将老年人康复训练与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相结合,加快对康复辅具服务重点产品、管理、服务标准研究,开展DB31/T 714-2013《假肢矫形器装配机构服务规范》、《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规范》(2018年立项,预计2019年发布)地方标准及5项康复辅助器具团体标准的制修订。
4. 建立健全殡葬公共服务体系
编制《殡葬服务单位5S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和工作指南,在市属殡葬行业开展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质为主要内容的“5S”管理,提升全市殡葬单位服务质量。推动上海市公墓等级建设,建成一级公墓17家、二级公墓7家,11家经营性公墓通过ISO 9001质量保证体系和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殡葬代理服务、礼仪服务、美容服务等不断推出特色服务品牌,促进了殡葬服务理念的提升,推动殡葬服务持续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坚持标准领跑,牵好质量提升的“牛鼻子”
质量提升、标准先行,标准化是质量提升的“牛鼻子”,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对服务质量提升至关重要。上海民政自2007年成为上海市标准化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以来,就在民政部和上海市的共同推动下,不断增强标准化对民政事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目前,经批准发布各类民政地方标准共14项(其中3项获得市优秀成果奖),涉及社区事务受理服务、老年友好城市建设、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服务、康复辅具服务、殡葬服务等民政各领域,基本构筑了民政工作标准体系。
随着质量兴国战略对标准“领跑”提出的迫切需求,上海民政越来越意识到“领跑”标准对民政工作支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民政标准要实现“领跑”,就要打破更多倾向于指定保障型和基础型标准的思维,激励学术工作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由技术服务的领跑者变为标准的领跑者。
1. 加强民政标准化工作顶层设计
开展“上海民政标准化发展战略”实务性课题研究,形成了双课题研究报告,对各业务领域标准化工作做“系统化的思考”,为本领域推进标准化工作提供指引,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协同发展。制定《上海市民政局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本市民政形成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相衔接、覆盖民政所有业务领域、与本市民政工作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和基础性标准,标准的技术支撑和管理作用凸显,标准化工作推进管理机制健全,行业标准化服务与自律能力显著提高,标准化管理覆盖率极大提升。
2.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一批国内首创、行业先进的地方标准孕育出台。运用科研成果,发布DB31/T 583-2012《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绩效评估导则》地方标准,填补国内空白,为社区公益服务项目资助机构、购买服务、第三方评估机构,以及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提供了衡量评估方法。2012年来,实现了5.2亿余元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的社区公益服务项目资金的规范使用。同时,进一步提出《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指南》地方标准制定计划(2018年立项,预计2019年发布),用标准化手段使社区公益服务的“服务过程有序化、服务数量指标化、服务方法专业化、服务质量精细化”,不断完善多层次、多方式、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新体系,保障了社会资源的优化利用。
制定发布DB31/T 1100-2018《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与服务指南》地方标准,吸收了浦东新区塘桥街道和杨浦区平凉路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试点示范建设成果,统一和规范了全市230家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建设与服务,形成了“覆盖广泛、功能互补、工作联动”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网络体系,推动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还将积极加大上海民政标准的辐射力度,实现“企业标准—地方标准—国家标准”三步走,推动掌握先进管理服务经验的单位将企业标准上升为地方标准,优选质量高、实施效果好的地方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实现上海民政标准领跑全国。
坚持品牌领军,找准质量提升的“发力点”
品牌是质量的象征。长期以来,上海民政努力拼搏,持续扩大优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涌现了一批民政品牌项目和品牌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进一步实现质量提升,上海民政针对品牌发展存在的“低、小、散、弱”的问题,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对标卓越的全球城市,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把品牌领军做为质量提升的着力点。
1. 对标“四大品牌”行动计划,制定推进工作方案
对上海民政主要涉及的“建设国际老年友好城市行动”专项行动(隶属于“上海服务”专项行动)、“加强消费与养老产业联动,扩大老年消费需求” (隶属于“上海购物”专项行动)和“打响孝亲文化品牌”(隶属于“上海文化”专项行动)等内容,明确组织领导,落实任务安排、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
2. 对标“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开展试点示范
自2016年起,上海民政每年在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社会组织、殡葬服务等方面实施不少于16个试点示范点和实验点的推进计划,并适时进行总结,提炼经验,打造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化工作示范引领点,并注重发挥试点示范单位的辐射带动作用,服务品牌战略,促进民政类社会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目前已有徐汇区社会福利院、浦东新区重度残疾人寄养院等105家单位参加或完成国家及本市各个层级的标准化试点。
3. 对标“卓越的全球城市”,推动重点领域品牌建设
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行社区政务服务集中受理,制定发布了DB31/T 467-2018《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建设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明确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三一两全”的标准化建设要求,将全市220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67个分中心建设成为政务“便利店”,打造“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服务品牌。为更好地回应群众诉求,上海不断打造精细化民生服务,创新设立了社区“民生顾问”,搭建起基层为民服务的供需对接平台。目前,上海民政已在全市建立104个社区“养老顾问”,促进养老服务供需信息有效对接和养老服务资源优化分配,被评价为上海养老服务的“个性管家”和“私人定制”。在全国率先开展老年友好城市、宜居社区建设,发布了系列地方标准,2018年已实现老年宜居社区试点全市214个街镇全覆盖,使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在环境优美、居住舒适、设施齐全、服务完善、文明和谐五个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大力建设国际老年友好城市。
4.对标“全国民政制高点”,加强民政品牌队伍建设
上海民政不断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品牌建设。先后有4人被评为首席技师,建立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016年至今,已有3人当选为“上海工匠”,树立了民政行业的标杆和旗帜。同时,市民政局与上海开放大学合作成立上海开放大学民政学院,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大专班,不断提升本市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技能。
卓越的发展必须有卓越的质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民政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大力推进民政事业改革创新,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