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联合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急性包裹粘连性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
2019-05-27艾斯卡尔阿布拉
艾斯卡尔·阿布拉
(新疆喀什地区结核病防治所内三科,新疆 喀什 844000)
胸腔积液是呼吸科中一种常见的疾病,部分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其胸水吸收能够得到治愈,而也有少部分患者由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体内的纤维蛋白与细胞碎屑沉积于胸膜腔内,从而造成了胸膜粘连、分隔以及增厚的现象,形成了包裹粘连性的胸腔积液[1],这种疾病不但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对患者的肺功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严重时甚至还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因此,为避免患者急性包裹粘连性胸腔积液转变为慢性,切实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2]。本次研究了80例急性包裹粘连性胸腔积液患者,分析了胸腔镜联合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急性包裹粘连性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了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80例急性包裹粘连性胸腔积液患者的研究资料,且在研究当中依据随机数字法的分组原则将其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男患者22例,女患者18例,患者年龄16~85岁,平均(55.24±9.23)岁;4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患者23例,女患者17例,患者的年龄在17~83岁,平均为(54.69±9.64)岁;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经过胸部B超与CT检查,确诊其胸腔积液为包裹粘连性,且病程均在2~6周;同时排除严重内科疾病、病变一侧肺内破坏性病变等患者,所有患者均能够耐受胸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基本资料与实验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在术前均给予常规检查。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胸腔置管,接引流袋引流。
实验组采用胸腔镜联合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在术前为患者肌肉注射5 mg西泮、50 mg哌替啶;并进行常规B超定位,让患者取健侧卧位,行常规消毒后,取B超定位点进行局部麻醉。随后切开患者皮肤1.5 cm左右,并使用血管钳钝性分离肋间肌直到胸膜,使用Trocra套管针由患者肋骨上缘垂直旋转进入胸膜腔内,随后拔除套管针芯插入胸腔镜,尽可能的将无包裹胸水吸出使脏器得到充分暴露,全面观察患者脏层、膈肌与壁层的实际情况;随后在胸腔镜下使用活检钳将纤维分离,并清理粘连带与坏死组织;术后,放置胸腔引流管,并连接水封瓶,在患者胸腔内注入20 mL生理盐水与10万U尿激酶,并指导患者改变体位以促进药物的吸收,在第2日开放引流;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重复注入,直到B超检测胸腔积液量变少后拔出胸引管。
1.3 评定标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引流量、胸膜厚度、胸水蛋白含量以及胸腔积液的消失时间;①其中临床治疗效果主要分为以下几项:a.显效:患者包裹性胸腔积液完全吸收,且没有出现胸膜肥厚粘连;b.有效:患者包裹性胸腔积液完全吸收,胸膜出现轻度增厚;c.无效:患者包裹性胸腔积液未吸收完全,且胸膜有明显的肥厚粘连;④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②胸膜厚度的判定标准主要以B超、CT下显示胸腔积液消失或拔除引流管后,行胸部CT扫描,选择胸膜最厚部位来测量胸膜厚度;③胸腔积液消失时间主要以胸腔置管的时间为起始时间,以拔除引流管的时间为终止时间[4]。
表1 两组患者引流量、胸膜厚度、胸水蛋白含量以及胸腔积液的消失时间对比()
表1 两组患者引流量、胸膜厚度、胸水蛋白含量以及胸腔积液的消失时间对比()
实验组 1142.37±412.53 2.11±0.49 25.34±12.08 6.07±1.68对照组 750.82±605.41 2.89±0.46 34.25±9.88 7.43±2.17 t 2.9274 6.3567 3.1272 2.7143 P 0.0049 0.0000 0.0028 0.0087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2.0版本统计软件做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配对设计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描述,计量资料以)描述,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后,40例对照组患者中,显效率为27.50%(11/40)、有效率为50.00%(20/40)、无效率为22.50%(9/40);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50%(31/40);40例实验组患者中,显效率为80.00%(32/40)、有效率为17.50%(7/40)、无效率为2.50%(1/40);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0%(39/40);由此可见,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患者共出现了3例并发症患者,其中皮下气肿1例、穿刺处疼痛2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0%(3/40);对照组共出现了2例并发症患者,其中穿刺处疼痛1例,胸膜反应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00%(2/4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大,组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40例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其引流量、胸膜厚度、胸水蛋白含量以及胸腔积液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包裹粘连性胸腔积液是一种常见的胸膜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胸膜内结合杆菌以及其他代谢产物之间出现了生态反应,从而导致患者机体出现了高敏状态,进而引发胸膜水肿、渗出与充血等炎症性的变化,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慢性包裹性积液以及支气管瘘等症状,不但对于患者的呼吸功能有着严重的影响,随着病情的发展,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通常引起这种疾病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脓性包裹性胸腔积液和结核性胸腔积液[4];脓胸主要是由于胸腔的化脓性感染,胸腔积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与细胞碎片,从而刺激了纤维蛋白沿胸膜表面沉积,导致胸膜分割的现象产生;而结核性胸腔积液其积液多为渗出性,其中含有蛋白质,若是长时间在患者的胸腔内,则很容易导致大量的纤维蛋白沉积,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5]。在现阶段的临床治疗中,通常会采用胸腔镜的形式,其具有微创、准确性高一级快色的特点,能够通过活检钳去除患者体内的脓苔与干酪坏死物,从而达到分离胸内粘连,疏通包裹腔的效果。但仅采用胸腔镜患者的康复情况不够良好,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胸腔镜联合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包裹粘连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治疗中[6];而胸腔镜能够在良好的视野条件下有效清除干酪样坏死组织、分隔纤维包裹与胸膜粘连,更加有利于提高患者胸膜的再吸收能力,减少胸腔积液的生产并减轻其对肺功能的损害;尿激酶是属于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其能够有效激活患者体内的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从而达到水解纤维蛋白的效果,并降低患者胸腔积液中的蛋白含量,使形成包裹的纤维蛋白膜受到破坏,有效促进了胸腔积液的引流,减轻了胸膜肥厚与粘连的症状[7]。两种治疗方式联合,通过胸腔镜能够有效使得粘连分离,而通过尿激酶能够分解纤维蛋白,以此来从根本上解决包裹粘连性胸腔积液的问题[8]。在此次研究中:40例实验组患者中,显效患者共有32例,有效患者共有7例,仅有1例患者出现无效情况,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0%(39/40);而在对照组中,显效患者共有11例,有效患者共有20例,共出现了9例无效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50%(31/40);由此表明,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40例实验组患者共出现了1例皮下气肿、2例穿刺处疼痛,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0%(3/40);40例对照组患者共出现了1例胸膜反应、1例穿刺处疼痛,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00%(2/4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大,组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中,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引流量、胸膜厚度、胸水蛋白含量以及胸腔积液消失时间分别为(1142.37±412.53)、(2.11±0.49)、(25.34±12.08)以及(6.07±1.68);对照组患者的引流量、胸膜厚度、胸水蛋白含量以及胸腔积液消失时间分别为(750.82±605.41)、(2.89±0.46)、(34.25±9.88)以及(7.43±2.17);由此可见,实验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胸腔镜联合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在急性包裹粘连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