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加耕: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019-05-27琴夏

莫愁 2019年14期
关键词:知识青年读书农村

文/琴夏

董加耕

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是现年79岁的董加耕每晚都不会错过的头等大事。新闻中报道现代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的新闻,总能唤起他18岁时和乡亲们一起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回忆。去农村,是他这辈子都不会后悔的决定。

董加耕生于江苏盐城农村,他从小品学兼优,14岁加入共青团任少先队大队长,初中毕业考进了龙冈高中,18岁被推荐入党。1961年5月,董加耕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哲学系。

去首都最好的大学读书,是当时很多青年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董加耕却放弃了这个机会,毅然回到家乡葛武公社董伙大队第四队务农,他说:“古话说读书越多越明理,读书让我懂得了要用知识建设新农村的道理。”

回到家乡后,公社要调他到邮电所工作,他却发誓“决不从第一线撤退”。为表明决心,他将原用名“董家庚”改为“董加耕”,意为加倍努力耕耘。

就在同一年,盐城遭受自然灾害,董加耕的父亲因误食了腐坏的茨菇汤而中毒去世。乡民生活的艰辛和父亲的意外离世,更加坚定了董加耕要留在农村的决心,立志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此后,董加耕被选为生产队长,他利用自己所学的农业技术,和乡亲们一道把古老的水沤田改造成旱田,秧、麦、棉、绿肥轮作,从一熟为三熟,当年粮食就获得大丰收,还让水乡第一次长出了棉花。从此,这种耕种方式在全大队、全公社乃至里下河地区都得到了推广。

1964年1月2日,《中国青年报》刊发长篇通讯《董加耕》,并配发社论《到农业第一线是光荣的革命行动》。《人民日报》也发表社论:“董加耕所走的道路,就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所应该走的路。”同年3月7日,《中国青年报》“青年信箱”栏目登出董加耕的公开信《按照革命需要决定个人前途》。

一时间,董加耕的事迹被写入宣传画册、连环画、话剧、歌曲……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苏联、越南、柬埔寨等国家的慕名信件雪片般飞来。而他的个人志愿,也影响了一代人的选择,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高唱着“学习董加耕,立志干革命”的歌曲,投身到上山下乡的时代浪潮中。

然而,此后的命运超出董加耕的预料。1977年年底,回到了亲切又熟悉土地上的董加耕,好像种子回到大地,感到充实,浑身都有干劲。1982年春天,董加耕担任了盐城市郊区郭猛乡主管乡镇工业的副乡长,5年后又担任郊区乡镇企业局副局长。他一年四季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奔忙,跑基层,搞促销,东奔西走,风雨无阻。

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的董加耕,仍然风趣地表示,自己像是黄海之滨的一颗盐蒿子,历经了干涸与洪涝,潮涨潮落后依然不屈地挺立着。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董加耕这一代青年人的主旋律,每次他去乡镇中小学做交流时,都会被问到如何评价自己的经历,他回答:“人贵有志,志贵不移,观念更新,不改初衷。”

尽管岁月的波涛已归于平静,但董加耕身上体现出来的奉献自己、自力更生、乐观向上、实干奉献的精神,仿佛是一团篝火,时至今日依然熊熊燃烧。

猜你喜欢

知识青年读书农村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上山下乡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我们一起读书吧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读书为了什么
新农村 新一辈
为什么革命化就得劳动化
正是量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