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艇机协同近岸岛礁搜救的模拟训练与分析

2019-05-26刘瑞钊胡传华

珠江水运 2019年8期
关键词:模拟训练

刘瑞钊 胡传华

摘 要:随时代的发展,海上旅游业不断发达,海上险情也愈发频繁,人员被困岛礁也时有发生。近岸岛礁搜救作为一种典型人命救助案例,已被逐渐重视起来。本文简要分析救助艇单一模式近岸岛礁搜救的不利因素和艇机协同搜救的优势,并对模拟训练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对今后的岛礁搜救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岛礁搜救 艇机协同 模拟训练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海边钓鱼、驴友野游等各类沿岸旅游活动也日渐频繁。然而人们在追求着旅游乐趣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安全问题。近年来,三亚救助基地每年接到的各类险情中游客旅游险情的比例已超过50%,人员因钓鱼、野游等旅游活动而被困岛礁的险情也不在少数。在参与的数次近岸岛礁搜救中,救助人员虽然将被困人员成功救回,但在救助过程中仍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风险。因此,尝试艇机协同参与救助,或许可以更安全、更快捷的将被困人员救起。

2.救助艇单一模式下近岸岛礁搜救面临的不利因素

近岸岛礁搜救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搜救情况,其最主要的搜救方式是通过救助人员游泳至被困人员身边,再将被困人员拉回至救助艇上。然而在数次实际救助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看似简单的救助却包含着不少困难和风险。

2.1现场水文气象情况不明

在一般情况下,发生此类险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遇险人员遭遇到恶劣的环境而难以自救。在实际的救助中,被困人员往往被困于峭壁之下或是礁石群内,附近水域内暗礁复杂、水深较浅,救助船艇在抵达现场后难以直接到达遇险人员身边。同时由于受到水深等因素的影响,前往现场的船艇普遍以小型救助艇为主,受现场风浪影响极大,稍不注意便会影响到自身安全。

2.2被困人员所处位置不清

在数次的实际救助中,被困人员的所处位置均不相同。险情较轻的处于岸边平缓的沙地与岛礁处;而险情较严重的往往处于乱礁之中或处于陡峭的岩壁之上,更有甚者因失足而被卡在岩缝之内。一般基地在接到信息时都只是大致说明遇险位置,而实际在现场搜寻时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被困人员,只能由现场搜救人员目视搜寻。例如在2015年3月2日南海救助局三亚救助基地“南海救301”参与的岛礁救助中,遇险人员因失足从峭壁上滑落,卡在岩缝中,若非当时有路过游艇偶然发现,根本就难以想象有人被困此处。

2.3被困人员伤势情况不定

一般情况下,被困于岛礁处的人员伤情并不严重,现场搜救人员只需为其做好安保措施,安全带回至救助艇即可。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遇险人员可能因失足坠落和被浪拍打至礁石上而受伤较重。现场搜救人员在为其穿戴安全用品,协助其下水游至船边和被船上救助人员拉上救助艇这三个环节中都可能会导致遇险者受到二次伤害。

2.4现场搜救人员安全难以保障

基于现阶段的岛礁搜救模式,现场搜救人员在发现被困遇险者后需要有专人携安保设备游泳至遇险者处,将其拉回至救助艇边。但在这一过程中,负责接救遇险者的人员需要克服浪涌起伏的影响,还要提防各类的明石暗礁的碰撞,甚至有时还要小心攀爬至高耸的礁石上,引导其上被困人员安全入水。这对于游泳接救遇险者的搜救人员无疑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行为。

3.艇机协同近岸岛礁搜救的优势

3.1减少外界环境因素对救助作业的影响

其一是在近岸搜寻被困岛礁的遇险人员时,从海空两方面搜寻更易于快速找到遇险目标。

其二是直升机可以停留垂直升降、也可以在半空不动(悬停)或向后飞行,不受地理条件限制,不受浪潮影响,抗风等级也超出救助艇。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甚至可以优先抵达救助现场,给予被困人员极大的心理安慰。

其三是遇险者所处位置不定,既可能身处狭小的岩缝之中,又可能身处圆滑的礁石上,艇机协同可以极大程度的减少救助艇单一模式下因地形原因而无法立即施救的情况。

3.2更利于被困人员的转移与医治

对于岛礁搜救而言,如何将被困人员最为快速的转移至安全区域以及将受伤人员最为快速的送往医院医治是救助成功的关键。救助直升机在此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远远大于救助艇。在现阶段的岛礁搜救模式中,如若被困人员受到内伤或严重外伤时是极难处置的,即使在接到被困人员后,由于救助艇环境较差、空间有限,也难以对受伤人员进行应急处理。相比较而言整个过程如若有直升机参与负责人员的转移和紧急处理,可以直接将伤者快速送往医院医治。

3.3减少现场救助人员的作业风险

在岛礁搜救中,由于需要救生员下水将安全用品送至被困人员身边,再协助将被困人员拉回至救助艇,恶劣的环境导致下水的救生员作业风险极高。在数次救助中,基地下水的救生员时有出现擦伤、碰伤情况。救助直升机的参与既可以实现救生员、安保用品等投送,也可以实现将遇险者转移至艇上或直接救上直升机,减少现场救助人员尤其是下水人员的作业风险。

4.艇机协同近岸岛礁搜救的模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2017年某日,南海救助局三亚救助基地救助艇“南海救511”与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救助直升机EC225首次进行艇机协同近岸岛礁搜救的模拟实操训练,主要对三亚的鹿回头角岛礁搜救多发地区进行实地勘察熟悉、悬停模拟在礁石上救人的飞行姿态并尝试进行艇机间人员投送和转移。在实际模拟实操中发现如下几个问题。

(1)直升机对常发险情的地点不甚熟悉,缺乏实际救助和飞行经验。

本次模拟实操中直升机到经常发生险情的三亚鹿回头角岛礁海域实地飞行考察,使机组人员对此处的岸边悬崖、水中礁石分布和形态有了更直观、感性的了解。区别于以往的海上搜救模式,让机组成员对直升机参与海上礁石区救援的风险有了一定认识,对能否参与海上礁石区救援的可操作性有了初步的评估。以鹿回头南侧海岸线岛礁为例,地形复杂,悬崖峭壁,机组成员缺乏此类飞行、救助经验,直升机悬停和救生员登岛作业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风险。

(2)艇机配合不够默契.

在本次模拟实操中,艇上救生员对与救助直升机协同救助的配合有了初步体会,艇上救生员对直升机释放的高绳的牵引作用、高绳尾端沙袋的配重作用(防止高绳在气流劲吹下乱飞)均有了认识,机上救生员基本掌握了从直升机空降到艇上的操作要领。但本次也是双方第一次开展艇、机协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遇到沟通不顺畅、相互难以领会意图的情况,缺乏前序共同培训和训练的情况下训练内容、训练步骤、操作方法与要领、联系手语、任务分工及注意事项等仍不够默契。例如在作业过程中,如出现事先协调没有讲到的事项,需先在无线电里沟通好,明确双方意图之后才展开作业,而现场的沟通环境条件有限,在沟通过程中会浪费较多的时间。

(3)救助艇空间有限,投送或转移较为困难。

“南海救511”艇长10.5米、宽2.74米,艇上有驾驶台和艇尾护栏,实际可用于直升机上人员降落区域的面积十分狭小,与常规直升机海上救助人员的情况不同。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利用高绳的牵引辅助作用,也才勉强能安全的完成人员投送。

(4)直升机对救助艇产生气流和噪音干扰。

直升机因为在接地落地的时候会由于旋翼而产生出巨大的下冲的气流并且和地面相互干扰并产生地面效应,并且这种地面效应是越接近地面越强的。而此次训练过程中,受直升机螺旋桨产生强大气流的吹袭影响,海面浪花飞溅到小艇驾驶台的仪表盘内和艇上救生员的脸上,严重影响小艇的操作和艇上人员的配合,救生员也明显感觉到了救助艇在此情况下难以把控。同樣由于直升机的低空飞行与悬停,所产生的噪音很大,普通的VHF声音在“南海救511”上难以听清,艇、机很难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5.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艇机协同模拟训练过程中存在的几个明显问题,我们需对此加强注意或重视。现就上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是继续加强救助艇和救助直升机的协同训练,改变救助直升机以往的常规训练,加大对险情常发地、礁石区的飞行及悬停训练,熟练的训练是成功救助的基本保障。

二是对机组人员和救助艇救生员进行相关培训,加强沟通交流,对艇机协同近岸岛礁搜救形成一套完整的训练及沟通体系,确定好应急沟通方式,对艇上救生员进行救助直升机通讯联系手语的培训。

三是对训练的艇、机进行合理的安排。相较于本次参与训练的“南海救511”艇和大型救助直升机EC225,较大、抗风浪等级较高的救助艇“南海救301”和中型救助直升机S-76D更能满足模拟训练的要求,也更贴合实际救助的需求。“南海救301”有着舱内外双驾驶系统,直升机飞行或悬停产生的浪花和噪音能被驾驶舱有效阻拦。

四是对艇上救生员的设备设施进行更新,为救生员提供防水防噪、能与直升机进行有效联系的通讯设备,同时为在舱外救生员提供防护面镜或防护头盔等。

6.结束语

尽管救助艇与救助直升机间的岛礁协同救助训练还处在尝试与探索中,也发现存在许多需要克服的问题,相信只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消除问题,今后将会找到更成熟、更安全、更快捷的救助配合模式,为岛礁或海上搜救提供更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周晓梅.旅游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孙朝朋.直升机在海难救助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4):24-25.

[3]宋寅.直升机海上救助的特点及方法[J].科技风,2014(21):218.

猜你喜欢

模拟训练
基于翻转课堂的模拟训练和临床实践对提高骨科住院医师急诊手术能力的影响
阿波罗飞船登月前的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装备故障注入系统研究
面向战役模拟训练的气象水文环境想定生成研究
作战实验与模拟训练的差异分析
医学模拟训练模型的环境保护设计现状及改进初探
初三模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