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政绩式改革”

2019-05-25郑嘉璐

华声 2019年4期
关键词:政绩官员干部

郑嘉璐

随着GDP在干部考核中的重要性下降,许多官员将获得政绩的希望寄托在了政策创新上。推动一项改革,承担一项改革的试点任务成为官员展现个人执政能力,进而得以升迁的一条路径。于是,“政绩式改革”出现了。

政绩“指挥棒”

为了调动基层改革的积极性,上级政府在设计年终考核、评比时往往会包括“政策创新”这一项,还会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一位在县委办公室工作的干部回忆,该县一项改革曾得到了省领导的批示,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结果不仅主导这项改革的部门在当年的考核中获得加分,该部门的负责人还被县里评为“先进个人”。加分和表彰只是回报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获得上级部门的认可,哪怕是给领导留下一个能干的好印象,都利于官员未来的提拔。

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选拔出最善于改革的官员:基层干部可以通过推进改革,展现个人的执政能力,从而在科层体系内得到升迁。

但在实践中往往事与愿违。晋升通道是许多官员行为的指挥棒,既然推动改革、赢得政绩能加速提拔,有些干部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为了改革而改革”,甚至把一些普通政策强行“包装”成改革,就为博取政绩。这种情况下,各地出现了许多“政绩式改革”“口号式创新”。

所谓“政绩式改革”,这类政策创新的目的是展现官员政绩,换得领导欣赏,所以不管改革的实质如何,都得加以精心“包装”,要“搞出名堂来”“闹出动静来”,还要尽量获得上级领导的批示。如果这项改革最终得以推广,更是再好不过了。

在实际工作中,这表现为提口号、造材料和邀请媒体宣传。一位街道干部坦言,同样是做工作,有时,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比闷头做事有用多了。他举了一个例子,市里推动社区网格化管理时。一个街道提出了“格中有我”的说法,得到了市领导的肯定,迅速在全市推广。但这位干部认为。其实每个街道的做法大同小异,这个街道只是提出了一个便于宣传的口号,便迅速成为了先进典型。

当然,总结改革经验、方便上级推广是必要的,用凝练、响亮的话语概括改革也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口号背后是不是有实质内容,改革经验是不是真的值得推广。“格中有我”概括的虽然是常规工作,有强行“创新”之嫌,但毕竟不是一句空话;更值得警惕的是,许多改革并没有实效,纯粹是为了迎合上级的“虚假包装”。

一些改革措施是好的,关键在于执行要实事求是,不图虚名重在实效。现在全国各地重视营商环境的打造,许多地方推出了“千名干部进企业”活动,这是支持企业发展的好事。

一位县级领导告诉记者,他们县组织部也开展了“千名干部进企业”活动,要求各级千部走访企业、为企业服务,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成为先进典型。

但在这位县领导看来,县里的执行是“雷声大,雨点小”。大多数党政干部并不懂企业经营,定期去企业“指导工作”,不仅提不出有价值的建议,还会耗费企业主的时间、精力。至于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只要税务、工商等主管部门把本职工作做好,尽量为企业提供服务,不要干扰其正常经营就好了。既然如此,为什么非要折腾县里的干部呢?很简单,不这样做就体现不出亮点,也就不能制造政绩了。

然而,“包装”一项改革会耗费大量的行政资源。首先要挖空心思搜寻响亮的提法,接着整理材料,总结做法经验,还要请媒体宣传报道,形成影响力后向上級主管部门汇报和寻求认可,一旦拿到上级的批示或肯定,还要召开经验总结会来进一步造势,再请媒体宣传一轮。

“创新锦标赛”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同一项改革却拥有好多个不同的名字。比如说浙江省最早开始探索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这项政务服务改革为企业和百姓提供了便利,是很有价值的政策创新。但这项改革在推广至全国后却多了几种叫法,比如有的叫“不见面审批”,有的叫“只跑一次”,有的叫“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有的叫“一门式一网式”,有的叫“一次办好”。

这些名字指的都是一回事,即使各地的情况有差异,但改革的关键之处都差不多,为什么不全都叫“最多跑一次”呢?

这体现出,地方官员中间正进行着一场“创新锦标赛”。有的官员存在一种心态:谁的创新项目多,谁的改革得到了推广,谁就在这场竞赛中拔得头筹,有更大的晋升希望;反之,只是向竞争对手学习,而不改头换面一下,不仅体现不出自己的工作能力,还认可了对方改革的合理性,是“长了别人的威风”。

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催生出许多重复性的改革。举例来说,同样是为社区提供居民服务,干的工作也一样,但有的街道起名叫“365工作法”,有的叫“蜂巢工作法”,有的叫“跑腿代办站”。每一项所谓创新都需要造材料、搞宣传,造成了资源的很大浪费。

即便是重复性的改革尝试,有的上级政府也会默许,甚至鼓励,两者实际上达成了一种“共谋”。以县乡两级为例,县级政府有动力鼓励各乡镇开展创新,乡镇开展的改革越多,县领导越有择优选择作为政绩的空间。重复“包装”不仅不会惹麻烦,反倒体现为该县在这一改革领域的“多点开花”。

锦标赛机制不仅出现在同级竞争对手之间,还体现为继任官员不愿延续前任的政策创新。许多地方都存在“新官不理旧事”的情况,新书记上任后,一定要提出新的工作纲领,以此区别前任,否则真出了成绩也不好算在自己头上。也因为这样,在“一把手”交接后,有的地市甚至要集中清理街上前任书记的工作口号,换上新的。用基层干部的话说,两任书记“爱修路的只修路,爱修桥的只修桥”,政策失去了延续性,到最后,桥和路都没有修好。

改革不能滥竽充数

随着GDP指标被淡化,财政数据造假的难度越来越大,政策创新成为彰显政绩的最佳途径。

结果是,那些敢于改革、具备真才实学的官员的确通过政策创新崭露头角,获得提拔;但那些滥竽充数、通过“包装”改革参与竞争的官员却没有被筛掉,甚至也得以晋升。而那些“政绩式改革”“口号式创新”往往只是精心“包装”的空壳子,耗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加重了基层负担,劳民伤财。

在基层资源紧张,地方财政捉襟见肘的今天,更要优化政策创新的评价机制和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让“政绩式改革”少一点,让因地制宜、大胆闯、大胆试的改革多一点。

摘编自《南风窗》2019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政绩官员干部
把“痕迹”当“政绩”不可以(漫画说纪)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森林城市不能沦为“政绩工程”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浅析晚清收藏家刘世珩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