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提问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2019-05-25吴进
吴进
【摘要】自主提问是数学学习的起点,是发展数学思维的载体,然而自主提问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实现,不仅对学生,对教师也是一项挑战。笔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了解学情,顺应自主提问的主体;创设情境,优化自主提问的氛围;预设充分,引导自主提问的方向;积极评价,促进自主提问的升华,不断优化自主提问的策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
【关键词】自主提问 思维发展 能力提升 数学价值
当下,有价值的数学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关键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教”,不再是纯粹地“灌输”,更多的是“帮扶”;学生的“学”,也不再是单纯地“输入”,更多的是自主地对问题进行剖析和思考。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提问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表面上看上去环环相扣,学生对答如流,但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否得到唤醒?“数学思维”是否得到发展?“数学价值”是否得到体现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为了更好地让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笔者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一列举》一课教学中,作出如下尝试。
一、问题为本。顺应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学习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持续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学生思维的开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时,内心会进发出各种各样的疑问。此时,学生们最本真的心境、最原始的状态就会在课堂中生成。
这时,教师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问“心中所疑”、答“心中所思”,那么学生就会融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深刻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开动脑筋、敞开心扉,“趣”由心生。
二、教法为辅。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学生自主提问的有效实现,需要教师更多地站在学生思维的角度、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做好“传道授业解惑者”。然而,在实际数学课堂中,设计再多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若没有恰当的“引导”,这也只能是教师的主观意愿,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做好“导师”呢?
(一)情境生动,问有所启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又是其自主提问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启发学生思考、产生疑问、提出疑问,进而产生探究问题解决方法的强烈欲望。
例如,在教学“怎么围面积最大?”之前,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让学生先充分感受到“围成的各种长方形花圃,它们的面积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如果你作为农场主,你会怎么选”。这时,学生会站在农场主的角度上,考虑到“材料一样,效益最大化”的问题,自然而然地会提出:“我想要知道怎么围,长方形花圃的面积才是最大的?”教师的提问看似开放,实则真真切切地让学生回归生活、面对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由此,学生主动地提出疑问、展开推理,自身会产生化解疑问的强烈欲望,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高了。
(二)预设充分,问有所导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形成。
而这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的呈现,离不开教师充分预设,因为没有高品质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智慧的生成。充分的“预设”,让教师能在课堂中灵活地调控“生成”,捕捉课堂之“灵”。基于学生自主提问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学生自主“生成”问题,是真实而美丽的,是稍纵即逝、可遇而不可求的,这就需要教师有智慧、有准备,做到学生问有所导,导有所依。
例如,在探究“怎么围面积最大”的过程中,在学生自己提出“怎么才能找到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后,学生会生成两种思考:一是“所有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最大是哪个”;二是“满足条件的长与宽最接近的是多少,它的面积是多少”。从“一一列举”这个策略出发,显然第一种思考是我们课堂上最想要的结果,但第二种思考就不恰当吗?恰恰不是的,只是规律被一部分学生提前知道了,若处理得当,学生思维则会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当出现第二种思考时,教师引导会有两种方案:一是忽视这种思考角度,选择第一种;二是“看来这个规律被你提前知道了,但是其他学生可能并不知道,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个猜想,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要进行验证,怎么验证呢?”这就要看教师预设是否充分了,预设充分的教师往往会选择第二种处理方法,虽然最后还是“一一列举”,但是学生却经历了猜想一验证的过程,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评价及时,问有所勉
在课堂教学时,有时即使我们精心创设情境,诱导学生自主提問,但是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却很少。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一是传统“填鸭式”课堂,导致课堂氛围过于严肃,学生对教师心生恐惧,不敢提问;二是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怕自己的问题得不到教师、同学的肯定。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及时肯定、激励学生提问,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畏惧“提问”心理的消除、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例如,在引导学生提出“怎么围”时,一开始,教师会提问:“如果你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你会碰到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不会直接提出“我想知道这个长方形花圃怎么围”,而是可能回答“围出来不是个长方形”“木条可能不够用”等看似“答非所问”的问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不用急着判定他们“审题不清”,这些问题看似不着边际,实则回归生活,这时,如果我们勉励他:“看来,你很有生活经验,在生活中,的确会出现你所说的这些问题。如果,正好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花圃,想一想,你还会碰到什么问题?”一句话,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得到了保护,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得到了赞扬,同时,学生的思想也得到了启迪,一举多得。
三、教学相长,助推数学价值内化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可以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初心,顺应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回归数学学习最原始的状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如何勾起学生自主提问的欲望、如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如何助推学生进一步内化数学学习的价值方面更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要使学生乐于思考,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需要教师不断思考、不断尝试、不断训练,努力还原数学课堂最本真的状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