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淳羽扇传统工艺的考察与探究

2019-05-25刘瑾怡

中国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埠头高淳羽毛

刘瑾怡

关键字:高淳羽扇 民间手工艺 埠头 制作工艺

中国素来有“制扇王国”之称,这件引风之用的物品据传最早由虞舜所制,经过历史的沿革和变迁,造型随着功能发生了巨大改变。高淳羽毛扇属于纯手工制作的传统工艺品,基本继承和保存了古时的传统工艺。[1]2007年,高淳羽毛扇制作技艺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淳羽扇的特别之处除了悠久的历史,其造型也有着别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属性。高淳羽扇的品种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全圆形羽扇“团团转”,另一类就是“埠头扇”。埠头通常是指码头,然而在高淳羽扇中,专指扇柄与羽毛连接的部位。因为在最后一道工序中,需要用麻线将毛杆扣紧、形成结头,这道工序在高淳方言中读作“布头”,故使用了“埠头”一词。实际上,在埠头与整扇的关系中,其功能与码头无异,连接羽毛与扇柄,同时起到固定与“遮羞”的作用,“埠头”已成为高淳羽扇的一个固定符号,也成为高淳羽扇的重要标志。

在羽扇的历史沿革中,从最初的实用功能,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埠头扇具有独特的样板性,尤其随着时代而产生的变革与创新,对于当下非遗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一、高淳羽扇文化源流

扇子的发展源于遮尘蔽日、引风纳凉的使用功能。从《说文解字》来看,其中“萐”和“箑”发音相同,其中分别对其解释道“萐,萐莆,瑞草也。尧时生于爆庖厨,扇暑而凉”“箑,扇也”。后来用竹子加工而成的“箑”,则具备了扇子的功能和意义。

晋代崔豹《古今注》卷上《舆服》篇:“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舆辇有翣,即缉雉羽为扇翣,以障翳风尘也。”“翟羽”便是指长尾野鸡的羽毛,所制成的“雉尾扇”又称“雉扇”,可见早在商周时期羽扇就成为具有障尘敝日功能的仪仗扇。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步辇图》中,宫女手中所持的两把长柄大扇就属于仪仗扇。[2]

唐代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中的帝王仪仗扇

湖北江陵天星观1号墓出土的羽扇残件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羽扇实物,其年代为公元前340年前后的楚宣王或楚威王时期。而此后的羽扇之兴,应是起于南方的吴、楚之地,西晋统一直接影响了羽扇在北方的使用。[3]到了南北朝时期,羽扇制作工艺日益提高,精巧雅致的羽扇在上流社会普遍流行起来。

据高淳的老人介绍,《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手中的羽扇便出自高淳,而这种鹅毛扇正是高淳羽扇中的一种。老人们将诸葛亮尊为羽毛扇师祖,代表了当地人对羽扇美好的期待。当地滨湖滩地,水草丛生,野禽水鸟成群结队出没其中,高淳人很早便知道取野禽的两翼对称结扎,用来扇风纳凉,这大概就是高淳羽毛扇的雏形。[4]

二、近代产业升级转型

随着明代市场经济的繁荣兴盛,高淳羽毛扇的生产得到契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同时,技艺不断成熟,制作日见精巧。每逢端午佳节,人们总爱将羽扇作为应时礼品,馈赠亲朋好友。民间给新婚女婿“送夏”,在各色礼品中少不了备几把漂亮的羽毛扇;高档羽毛扇精品也作为礼品送入京城,进入皇宫,为皇室所欣赏和把玩。嘉靖年间,高淳羽毛扇被列为贡品。从此,每到冬至后进入猎禽旺季,同行中便选出精干人员外出采购珍贵禽毛,保证“贡扇”的制作。[5]

高淳羽毛扇自列为贡品后,身价培增,驰誉遐迩。至明末清初,建立羽毛扇行会,行规行法日趋严格。[6]随着高淳羽毛扇声誉日隆,其制作技术逐渐传到了安徽、浙江两省,为这两省等地羽扇业的兴起和发展奠定基础,有的师傅甚至将全家迁到芜湖、当涂等地,在那里落地生根,将羽扇制作工艺代代相传。

现如今的高淳老街高淳区委宣传部供图

发展壮大之后的高淳羽扇,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如何实现产业升级。清朝末期,老一辈工匠已经开始了革新与改良。此时,前来我国经商的外国人逐渐增多,早在国内市场有一定声誉的高淳羽毛扇很快进入外商的视线,出口销量逐年递增。羽毛扇工匠在原有工艺上进行大胆的革新:一是在白鹅毛扇面上画花绘彩,增强艺术含量;二是将毛杆套接加长,代替野禽翎毛,制作椭圆形的高档羽毛扇;三是栽绒毛新工艺的创造。1914年,高淳羽扇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大放异彩,这对高淳羽扇业形成巨大鼓舞,全行业得以发展壮大,其中以芮大昌的芮大周、芮大湖兄弟的技术最为突出。1957年后,高淳羽毛扇开始大批出口海外,行销23个国家、地区。1972年,高淳县羽毛扇厂改组为高淳县羽毛工艺美术厂,羽扇作为主营项目重点开发。改革开放以来,高淳羽毛扇已发展到80多个品种,远销欧美。随着近些年高淳老街的复建和改建,到高淳旅行的人越来越多,沿途可见售卖羽扇的店铺。当下,羽扇已从主要用于消暑纳凉,进而成为人们把玩观赏、装点家居的手工艺术品。

三、高淳羽扇今貌

经过无数工匠的实践,以及产业的升级转型后,高淳羽扇无论是从技术改良还是产业策略中,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以埠头扇为例,其品种繁多,按扇子的形状分,有佛手形、石榴形、桃子形、花瓶形、蘑菇形等。形状全凭工匠根据羽毛的长短、质地和色彩的特性进行艺术构思,设计定形。有的时候,工匠也是在制作完成后再给成品取名。因此,相比湖州羽毛扇,高淳羽扇的创造性更强,但规范性较弱。即使产品的规格要求相同,因装潢色彩不同,品种也各不相同。例如,同样是铲形扇,但是不同的扇顶则产生了平光月、汉光月、圆光冒平月和凹平月之分:扇顶平齐的,为“平光月”;扇顶平而稍向上凸起的,为“冒平月”;扇顶呈弧形凸起的,为“圆光月”。

高淳羽扇中最为常见的铲形扇,按从左至右依次“冒平月”“平光月”“圆光月”。

制作羽毛是一项细致复杂的手工劳动,毛刷、缝衣针和铁槌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具体操作步骤有拣毛、桥竹扦、提扇子、开片、洗扇、牵扇、戳扇、修剪、接毛杆、打中、下道扦、扣扇、制柄、装柄、扎扣装埠头、缝线、栽绒毛、画花和配扇坠等。这些步骤必须依次进行,不能有疏忽马虎,否则就会影响扇子的质量。每一道都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具体的质量要求。而其中最有高淳羽毛扇特色的制作步骤有八个:

1.开片。即精加工组合扇坯的一道基础操作工序。先从码扇板上取过落手毛的毛片,拔出竹扦,再将一根根毛料穿到手钻上,然后取过起手毛,与落手毛比较,看看是否与之相匹配,若相匹配,就将落手毛从手钻上退下来,穿到起手毛的左边,两边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扇坯。

2.洗扇。一般在开扇结束,形成了扇坯,此时洗扇最适宜。

3.牵扇。即将洗过的扇坯用牵扇用马鬃做的软刷、猪鬃做的硬刷反复拍打,将毛茎和毛衣拍平。

4.戳扇。戳扇又叫打头道扦,即在毛杆的阻脚处钻孔,使羽毛不易滑动并形成一道弧形圈。

5.接毛杆。即毛杆的下面再接上一段,使扇体加长。接毛杆前先要废毛料毛茎上的毛衣撕掉,剪去毛茎上部细软部分。

6.扣扇。即在第三道扦的下面,用麻线将毛杆末端扣紧,使扇面张开成形。

7.扎扣装埠头。即将泡软的毛管皮裹住扎扣处,再攀上第三道扦两端的裸露部位,交叉扣紧,做成形似菱角的扇托。

8.缝线。即用棉线在毛茎部位将羽毛串连起来,适当收紧并拢,形成两侧微微鼓起的类椭圆形状态,使扇体修长而紧凑。

这八个看似复杂,实则一个都不能少的工序是一代代高淳羽扇匠人总结出来的经验,而产业的发展仅有在严守质量底线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腾飞的可能。高淳羽扇在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无一不是匠人们每日的辛勤劳作所打造的。

结语

近年来,虽然高淳老街的名气和客流量越来越大,但随着电扇、空调等降温家用电器的普及,人们对于扇子的需求越来越少,同时好的制扇材料也愈发难寻,尤其当扇子在当代失去其实用价值时,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伴随着功能性一同被淡忘了。如何解决后继无人的传承现状和文化价值弱化等问题,已经成为了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重中之重。由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统工艺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当下的重要任务,我认为可从三方面入手进行梳理:

开片

洗扇

戳扇

染色

修剪

接毛杆

扣扇

扎扣装埠头

缝线

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出土战国时期长柄羽毛扇

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出土战国时期长柄羽毛扇(复原版)

一是突出地域特色。当下羽扇的购买人群大多是在高淳老街旅游的外地游客,理由多是纪念自己曾于此地一游,故可以增加具有当地文化意味的装饰。例如,高淳的固城湖螃蟹十分有名,便可绘一螃蟹一螯钳住一芦苇于扇面,谐音“二甲传胪”,含有金榜题名的美好期盼。

二是个性化。个性化主要针对不同的收藏、购买人群的需求。当前,手艺师傅已经进行一些技术上的创新,例如将羽毛染上鲜艳的颜色以吸引小朋友,将其与折扇相结合使购买者便于携带,甚至会根据顾客提供的扇托进行特别设计。

三是增强互动性。对于传统工艺的发展来说,技术的与时俱进必然是首位的,而手艺的宣扬与传承也可与之相辅相成。手艺师傅可先挑选出制作工艺较为简单且不影响后续程序的步骤,带领参观者体验制作过程,互动的过程中既可以让参与者更为直观地了解这一传统手工艺,更让他们“亲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埠头高淳羽毛
深化“统、荐、联、树”四字诀 打造服务归国留学人员返乡创业高淳模式
高淳区人大常委会调研侨务“进三区”工作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让羽毛变成“无价之宝”
故乡的埠头
故乡的埠头
故乡的埠头
羽毛项链
远去的河埠头(散文)
吹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