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湿地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把金钥匙

2019-05-25

绿色中国 2019年3期
关键词:沼泽地泥炭公约

今年2月2日是第23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与气候变化。这一主题的设立为了突出湿地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以此提高公众认知,推动湿地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近年来,气温上升、海洋变暖、冰雪消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通过寻求科学的对策,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才有积极作用。

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农业开垦,世界上的湿地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据《湿地公约》首次发表的《全球湿地展望》报告表明,1970-2015短短45年间,全球35%的湿地已经消失,从2000年起每年湿地面积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湿地消失速度是森林的3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扭转湿地流失趋势,显得尤为迫切。

2018年,《湿地公约》各缔约国认识到湿地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商定了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泥炭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措施,以更好地借助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力量,来扭转气候变化。

湿地拥有卓越的碳汇能力,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专家认为,湿地类型多样,包含了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它们在抵御极端天气,缓冲、减少洪涝灾害,缓解干旱,以及吸收、储存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湿地中的沼泽地特别是泥炭地储存了大量的碳,在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是湿地大国,湿地保护与修复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通过建立湿地保护政策法规制度、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开展湿地调查监测、积极履行《湿地公约》、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和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等,全面强化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特别是自2014年起,我国启动了重点省份泥炭沼泽碳库调查,对分布面积较大的内蒙古、四川等11个省份泥炭沼泽进行碳库调查,目前已完成6个省份调查试点工作。2016年,原国家林业局制定了《林业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6—2020) 》,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计划和行动,转化为具体的保护措施,把“保持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纳入了行动总体目标中。如今,我国已进入从“抢救性保护湿地”到“全面保护湿地”的新征程,从国家到地方,湿地保护的力度在不断加强。

2018年10月,从《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传来好消息,我国常熟、常德、海口、东营、银川、哈尔滨6个城市摘得了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的称号,这张国际湿地城市名片将为湿地保护提供强劲动力。

保护湿地,从你我做起。我们要积极恢复湿地、保育湿地、合理利用湿地、不排干湿地、在湿地周边不私搭乱建,不丢弃废弃物。湿地是我们的未来,需要我们一起守护。

猜你喜欢

沼泽地泥炭公约
穿过一块沼泽地
穿过一块沼泽地
图书借阅公约
3观碱改性泥炭改良盐碱地新方向
泥炭地:神奇的“大地海绵”
预处理对泥炭孔结构的影响*
了解《生物多样性公约》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泥炭地的碳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