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曙光:让对联之花在银幕上绽放
2019-05-25傅海青
文|本刊记者 傅海青
列车飞驰。窗外是冬日疏荒的风景,山川树木飞逝而过,从北京到广州,魏曙光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旅程,为了首部对联电影《对联神童解大绅》的上线,他不知跑了多少趟了。
已过花甲之年的魏曙光像年轻人一样拼命,因为他心怀梦想。
上世纪80年代,在那个“富有活力”“富有钙质”的年代,作为渴望“梦和远方”的文学青年,他常有大大小小的文学作品见诸报刊。1982年的一天,他和好友遥远先生聊天时谈及对联,两人一拍即合,决心把丰富多彩的民间对联故事搬上屏幕。于是两人克服困难,开始了电视剧《联林珍奇》的创作和拍摄。于1988年完成了《联林珍奇》剧本写作,1990年在广西桂林完成了电视剧的前期拍摄,年底在上海完成了后期制作,1992年全国各大电视台播出。
编剧制片人 魏曙光
《联林珍奇》火了,魏曙光默默立下誓愿:一定不能辜负中央领导和广大联粉的期望,要将对联传奇故事继续写下去,形成一个自成门类的对联影视系列。于是他四处采风,到处搜集和摘抄对联资料、民间对联故事和革命故事素材,从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到广州的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他一泡就是一两个月,摘抄笔记和复印资料积累了厚厚的几大本。在此基础上他开始了对联传奇系列第二部的构思。
他的生活已出离了上班族的轨道,1992年底,他下海了,南漂广州。行走在街头,有挨挨挤挤的人群和丰富物品带来的温暖和舒适感,也有陌生的异质感和没来由的不知所措,但他无比坚定地与新的生活摩擦着,在写作中成就自我。编写对联故事,是唯一让自己愉悦的事,对生活的点滴感悟,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他都能用对联的思维加以描述。
为了专心创作,他关掉了在广州开办的尚有盈利的广告公司。广州夏天炎热,他舍不得开空调,搭条毛巾伏案疾书。那时电脑还不普及,写稿还是手写,写完草稿后再用稿纸誊抄。后来他买了台家用电脑,可是打字速度太慢,他到打字店请打字员帮忙。就在最后一稿即将修改完成的时候,电脑竟然坏了,全部文稿丢失,这下他欲哭无泪,只能重整旗鼓继续战斗。剧本完成后,在听取几位导演、作家朋友意见的基础上,他又将剧本改成了50多万字长篇对联传奇小说,2006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这部对联长篇小说《铁血联情》和据此改编并已在广电总局网站备案的对联电视连续剧剧本《今世联情》凝聚了他太多的心血。本刊2006年曾连载过这部作品。
由于顾虑此类型影视作品没有市场,会亏本,投资机构都望而却步。电视剧融资、筹拍一直在原地踏步。“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投资大,可是投一部小体量的作品还是力所能及的。”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将《联林珍奇》的少儿部分改编成一部电影,欲让对联之花在大银幕上绚丽绽放。
魏曙光为自己崇高的想法激动着,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魏曙光只好反复、耐心地和妻女交流。
五十八副巧联趣对,在一次次的出句
对句的机锋对答中,尽显汉语无穷魅力
电影《对联神通解大绅》剧照,主演郭子琛(7岁)
“每个人都肩负起责任捐一滴水,那汇成传统文化的洪流是不可阻挡的。人是要有点梦想的,对联影视这座传统文化宝矿是几十年来我独具慧眼发现、孜孜不倦采掘的,若是放弃,将会是我终身的遗憾。
金钱是为人服务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在不影响咱家当下和未来生活的前提下,把它花在对社会有益的事上,是完全值得的。”
“母女俩听了我反复絮叨的肺腑之言,终于理解了我。”2016年魏曙光卖掉了广州的两套房子筹资300多万,投入到电影的拍摄中,使电影得以完成制作。
电影《对联神童解大绅》得到了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杨丽丽和本片第一出品单位北京东方全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张勇等专家和好友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解缙老家江西吉安的著名企业家陈万洵和吉水县委宣传部的领导同志也给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魏曙光对每一位支持者都深表感谢。
《联林珍奇》 珍贵的记忆
1992年起,《联林珍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各省市电视台以及香港翡翠电视台播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与此同时和随后举办的中央电视台对联文艺晚会、《联林珍奇》楹联书法展、“联林珍奇杯”海内外征联大赛等一系列活动,神州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普及对联文化的热潮。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环同志亲笔写信给予高度赞扬:电视剧《联林珍奇》是一部好作品。它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将我国历代名联、书法艺术、民族风情、名人轶事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故事性、知识性。它寓教于乐,寓庄于谐,雅俗共赏,令人回味,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风采,给人以启发,给人以智慧。它的播出,一定会对广大观众,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深刻的影响。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好作品出现。
《联林珍奇》在一代人心中种下了传统文化对联的种子。有不少青少年由此爱上了对联和传统文化,有的还因此走上了学习、继承、传播国学和传统文化的专业道路。至今仍有不少联粉自发建立的《联林珍奇》爱好者QQ群、微信群等在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