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疗效观察
2019-05-24李婷妤
李婷妤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接诊的面神经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中西医结合)与对照组(基础西药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RI潜伏期、CMAP波幅及痊愈时长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在RI潜伏期、CMAP波幅及痊愈时长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方法可有效缩短面神经炎患者痊愈时长,效果显著。
【关键词】面神经炎;中西医结合;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7..02
面神经炎是一种临床表现多为闭眼障碍、口舌歪斜等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疾病,又称面部神经麻痹、面瘫。近几年该病病发率持续上升,病发年龄段主要在25~45岁的男性群体当中。由于面神经炎疾病具有诊治难度高、病程较长且起病急等特征[1],以往单纯采用基础西药加以诊治,效果不佳,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程度不显。因此现阶段临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病,本文探讨了该结合方法对面神经炎患者的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接诊的面神经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中西医结合)与对照组(基础西药治疗),各30例。其中,观察组女10例,男20例,年龄3~70岁,平均(38.21±5.48)岁;对照组女12例,男18例,年龄4~68岁,平均(38.59±5.7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60例患者存在眼裂扩大、前额皱纹消失及面部表情肌瘫痪等情况,临床判定其符合面神经炎病症。②60例患者均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2 排除标准
①中途因故退出或依从性极差者。②严重抑郁疾病或有器质性精神障碍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基础西药,主要包括营养神经、扩张血管及激素等常规治疗,方法:予以患者每日三次口服维生素B6(国药准字H37021853,辰欣药业股份生产)治疗,每次20 mg;予以患者每日三次口服维生素B1(国药准字H14022071,山西太原药业生产)治疗,每次20 mg;予以患者每次三次口服地巴唑(国药准字H14023929,山西云鹏制药生产)治疗,每次10 mg;予以患者每日三次口服甲钴胺(国药准字H20030812,卫材药业生产)治疗,每次500 μg;予以患者每次一次口服泼尼松(国药准字H33021207,浙江仙琚制药生产)治疗,应晨起后顿服,每次30 mg,服用五天后应酌情降低剂量。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病况予以其一定的高压氧治疗。疗程一个月。
1.3.2 观察组
中西医结合,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患者电针、穴位注射及常规中药治疗。方法:①电针,取穴位置包括合谷双侧、颊车、地仓、翳风、牵正、四白及阳白等,采用频率每分钟维持60~100次的6805针麻仪进行相应治疗,时间应维持在半小时左右;②穴位注射,应用0.5 mg维生素B12与1 mg的加兰他敏混合液(一次性五毫升注射器)在患者上下智齿间口腔内膜乳突方向作相应注射操作[2],操作时长应维持在半小时左右,每日一次,疗程一周;③中药治疗,予以患者大风丸(国药准字H20064299,陕西中医学院制药厂生产)口服治疗,每日两次,每次9 g,药方组成包括独活、苍术、杜仲、桔梗、木瓜、牛膝、白芍、当归及木耳等。疗程一个月。
1.4 观察指标
观察测评两组面神经炎患者的RI潜伏期、CMAP波幅及痊愈时长指标数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面神经炎患者RI潜伏期及CMAP波幅指标
治疗前RI潜伏期及CMAP波幅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RI潜伏期指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MAP波幅指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
RI潜伏期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MAP波幅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面神经炎患者痊愈时长
对照组与观察组的痊愈时间均为(21.54±3.72)d、(15.25±2.14)d,观察组在痊愈时长指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面神经炎是一种起病急骤的神经科常见疾病,临床疾病表现多为患者面部板滞、麻木,出现皱额、闭目及鼓颊等症状[3]。有研究认为局部感染、神经功能紊乱是造成患者面神经通路受压的主要因素,从而导致患者出现面神经损伤,面部表情肌瘫痪等问题[4]。病理变化包括脱髓鞘及面神经水肿,病情严重时易有轴突变情况发生。目前针对面神经炎疾病的病发机制,西医上多采用营养神经、改善血液循环及糖皮质激素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降低面神经水肿。但由于该方法长期效果不佳,治标不治本,因此现阶段临床逐渐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面神经炎疾病进行相应治疗。中医认为面神经炎病机多是患者卫外不固、正气亏虚致使其风寒侵体,以至于患者气血不畅、经气阻滞,进而产生筋肌纵缓、筋脉失养症状[5]。因此中医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应从正虚邪中方向治疗面瘫,主要以疏调筋经、通络祛风为准则。本次研究采用大风丸对患者实施中药治疗,其中木瓜具有消肿、改善循环作用;白芍具有改善血流、消肿抗炎及通络止痛之效;独活、苍术及杜仲具有止痹痛、祛风湿之效;牛膝具有通经活血之效;当归具有止痛活血之效;木耳则具有补益气血之效,以上合用可有效帮助患者改善血液循环及降低水肿程度。此外再加以电针及穴位注射方法治疗,可有效缩短患者痊愈时间,疗效更佳。如上文结果所示,观察组治疗后RI潜伏期指标为(9.20±1.46)ms,CMAP波幅指标(1.49±0.35)mv,痊愈时长为(15.25±2.14)d,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结果对比亦能证明中西医结合方法在面神经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较基础西药方法疗效更佳。
综上所述,在面神经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若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可有效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消除患者局部神经水肿,且能大幅降低患者痊愈时间,较单独西医治疗更具安全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采辉,梁蔚莉.刃针治疗面神经炎恢复期临床观察及对肌电图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7,33(08):35-38.
[2] 周静珠,唐青青.耳管灸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09):32-35.
[3] 潘嫦敏,曾芳辉.益气通络方加减内服外用配合针灸治疗面神经炎36例疗效分析[J].四川中医,2015,33(12):120-121.
[4] 郭粉娥,王艳花,马军格.物理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09):947-949.
[5] 郑 俊,陈 可,周婷婷.面瘫康复操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5,14(01):22-24.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