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城市形象的视觉表征与建构研究

2019-05-24胡恬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武汉发展

胡恬

摘 要:城市形象作为一种大众印象,反映着公众对于城市的整体评价,而且它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竞争力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各界的关注重视。每一个城市都面临着城市形象完善或者更新构建的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且一个好的空间环境对于人们的素质涵养、性格特点的形成有重大帮助。因此,武汉市的形象设计要特点鲜明,与时代发展同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树立一个良好的武汉形象,促进武汉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形象;形象构建;武汉;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城市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但是如何与时代接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让城市始终充满生命力、蓬勃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创新的历史性社会问题。武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古代历史中是军事重地,在近代革命史中是风云之地,现在的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带头城市仍旧有着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武汉城市的重要性,武汉才更应该展现一个良好的城市所具有的精神面貌,要不断创新形成其特有的、优良的城市形象。

一、城市视觉形象综述

(一)城市形象的内涵

城市形象可以说是对一个城市进行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城市形象包含非常广泛的内容,不仅涵盖城市具体的物质文化方面的内容,也包括城市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这就将城市比作了一个庞大的构成体系,包含了复杂而巨大的社会问题,比如城市建筑的特色是什么、民众对城市规模大小的看法和对于城市环境质量的评价、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涵养是怎样的以及城市发展的展望规划等。毋庸置疑,人们一直以发展的眼光去理解和看待一座城市,一座城市从形成、迅速发展到历史性的高峰阶段以及城市发展稳定期,这些阶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大环境影响,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而民众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城市产生不同的印象,来到一座城市一天、来到一座城市一个月、来到一座城市一年都会产生相应的不同感受。去不同的城市能够体验不同的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甚至还能产生超越感官、不同寻常的精神感受,将这些感受综合联系起来就是我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

(二)城市视觉形象的内涵

城市视觉形象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人们透过视觉观感去感受一座城市所产生的综合印象。城市本身的硬件条件比如特色建筑等是我们对于这座城市最直观的城市印象,同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视觉形象。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感官,我们通过眼睛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去体验世间的美与丑。当我们来到一座的新的城市,我们会通过视觉看到这座城市的特色建筑、马路道路、广场公园、广告海报、公共导视等,这些整体或者局部的视觉符号都向我们传递出属于这座城市的面貌,而我们的脑海中对此形成了一个初步印象。因此,特点鲜明、个性化的城市形象才能展现出城市特有的文化,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印象。对一座城市的形象进行构建不仅要深入调查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而且还要准确规划城市发展定位,而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学、美学、城市规划、视觉传达等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

二、目前武汉的城市形象

(一)未能推广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国文化包括楚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而武汉正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有着3500年的文化传承。武汉拥有大量的楚文化遗留物,比如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大量历史文物,东湖风景区的屈原纪念馆、行吟阁、楚天台等也是楚文化的代表性建筑。除了楚文化外,武汉还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中的古琴台所代表的知音文化,黄鹤楼、凤凰山、卓刀泉等地所代表的三国文化,也有着近代出现的码头文化,以及被現代文人诸如易中天、方芳所推崇的市井文化。虽然市井文化被现代很多人诟病,甚至认为武汉人民小市民气息浓厚,但正是这种市民文化使武汉与众不同,展现出武汉人民的豪爽直接的性格特点,使武汉更有人情味,充满生机。这些文化的组成使武汉成为一个文化丰富的大都市。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武汉虽然文化底蕴深厚,但人们对于这些著名的建筑的历史故事却知之甚少,比如大多数人对黄鹤楼的印象只停留在崔颢的诗句或者听闻“因山”“因仙”的两种说法,鲜少人知道黄鹤楼的最初修建来由于吴国的军事需要。而卓刀泉也只作为地名存在,很少人了解其背后的三国故事。昙华林则成了富有小资情调、年轻人乐于拍照的“网红圣地”。正是因为如此,外界不能完全感受武汉的独特魅力。

(二)地理环境优越,但市容欠佳

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处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与此同时,长江和汉水将武汉划分为三个部分,形成了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鼎立”的独特地理格局。武汉有着丰富的资源,素有“九省通衢”的美名,交通便利,也是中部六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并且有着“百湖之市”的美称,水资源丰富。在近现代历史中汉口曾作为港口以及租界,正因如此,武汉拥有了独特的欧式建筑和人文旅游资源。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也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同时,武汉还有因为地理环境所衍生的武汉码头文化、武汉方言文化、武汉“过早”文化等。

武汉作为一个交通发达、物质资源富裕的一个大城市,应该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民众心中一个适于居住并且喜爱的城市,走向国际并不断发展,却因为城市环境管理方面的疏忽,导致了许多人对武汉产生了“脏乱差”的印象,这在无形中使得武汉的城市形象不断地崩塌。

三、提升武汉城市形象的建议探讨

(一)加强武汉城市宣传,打响城市品牌

适当的营销宣传能够将城市的特色传递出去,吸引更多的民众,打响城市的文化品牌,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使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便利。

宣传推广武汉形象可以依托传统的大众传媒,建立起具有公信力、影响力的媒体系统。比如在关注度高、有影响力、权威的广播电视台发布并播放武汉宣传片,在报刊上刊登武汉城市宣传照,在公交车站和城市路口粘贴相应内容的海报,在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地铁轻轨等交通枢纽中心放送宣传广告。并且借助新媒体,在各大网站、论坛、微博、社交APP等平台上传武汉城市形象宣传片以及相关影音资料,创作武汉形象的相关主题曲,在各大音乐平台上免费试听及下载,同时官方可以开展线上论坛和开通官方微博进行民意调查,了解目前武汉城市形象在民众心中的面貌,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传播出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正能量。

通过事件营销可以吸引大众媒体的关注,提升城市形象的影响力。比如2019年武汉即将承办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军运会,这也将是世界军人运动会历史上规模最大、参赛人员最多、影响力最广的一次运动会。积极借势军运会,能够展现武汉的风采风貌,提高武汉的城市知名度。同时要在环境方面加强管理,制定完善的环境卫生保护方案,唤起和增强民众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根本上去减少垃圾的出现和破坏环境的行为,给武汉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城市形象。

(二)设计特色的城市导视系统

城市导视系统就是城市的导航,一个完善的导视系统能够更好地服务和便利人们的生活。一个城市的导视系统不仅代表着当地管理者的统筹能力,还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的视觉识别系统也越来越完善,它不但是服务人民生活的工具,更是展现城市美景和体现地方特色的标识。

武汉的导视系统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在设计导视系统时,制定相应的颜色基调和简单的几何图形,使城市视觉识别系统更简单易懂,方便记忆,从而让武汉城市的视觉形象更加鲜明独特。

2.合理设计具有武汉特色的建筑图形,如武汉长江大桥、龟山电视塔、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江汉关、古琴台、中山公园等,设计绘制好这些特色建筑图形就可以运用在公交车站站牌或者道路指示牌等城市导视系统当中。

3.绘制独特的武汉旅游地图。将武汉的特色旅游景点绘制成一本旅游手册,使它不仅仅是一本地图,也不是纯粹的旅游攻略,而是展现武汉魅力的载体。

除了以上的这些内容,还可以根据更多的方向对武汉城市的视觉形象进行设计,例如武汉的方言、武汉的老地名、武汉的名人、武汉的特色小吃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设计武汉城市导视系统中符号化的视觉元素。只有充分发挥武汉的地方特色,武汉的城市视觉形象才会更加富有生命力,使人印象深刻。

四、结语

历史的沉淀促进了武汉市城市形象的形成,城市建筑的革新代表了文化的变迁,市民的素质观念反映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帮助革新武汉的形象面貌,不但要保护其特有的历史印记,更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脚步,创建出一个生机勃勃、富有朝气的武汉形象。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会使更多人喜爱这座城市,武汉城市形象的不断塑造、改变会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加安稳舒适。

参考文献:

[1]周善东.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比较分析:建构比较城市学的基础框架[M].北京:中国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任平.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M].福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福建: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4]李尔尘.浅谈城市形象识别[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5]李丽莎,韩军青,钱秀杰.武汉市城市形象塑造初探[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S1).

[6]李王鸣,周金晶,余碧波.安吉城市特色研究[J].規划师,2003(12).

[7]李勇,徐建刚,王振波.城市形象研究进展及展望[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2).

作者单位:

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武汉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决战武汉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