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地坑院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9-05-24郭全生程彬彬
郭全生 程彬彬
摘 要:地坑院是三门峡市陕州区的传统民居形式,20世纪70年代末的经济复苏促使该地区的村民开始建造地上住宅,并先后弃离地坑院迁移至地上居住,因此导致大量的地坑院荒废、倒塌、填埋,地坑院面临着消亡的危机。研究以地坑院变迁过程的诱因为影响因素,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地坑院缺陷因素、思想文化因素、生活需求因素、新建造系统因素、家庭因素、政策因素和经济因素七个主要影响因素,针对分析结果导出该地域地坑院振兴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地坑院;传统民居;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独有的民居形式,先民在地下挖坑,在坑的四壁凿洞,亦称“地下四合院”。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的三大塬区上分布着数百个以地坑院为传统民居的村落,“进村不见村,闻声不见人”就是对该地坑院村落风貌的独特描述。由于村民们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较普遍地认为地坑院是一种“贫穷”的居住方式,因此随着砖混结构的建筑样式的出现,村民逐渐抛弃地坑院移居地上。目前有人居住的地坑院其数量非常少且有下降的趋势,地坑院面临着消失的危机。本文研究地坑院变迁的影响因素,对于地坑院的保护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因素识别
采用文献研究法识别地坑院变迁的影响因素,经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研读、概括、总结之后,初步识别到56个地坑院变迁的影响因素,删除不适用于汉族民居建筑的影响因素、概括性较强的影响因素和对地坑院变迁影响较小的影响因素,保留35个相互独立且不具有包含从属关系的影响因素,见表1。
二、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将筛选出的35项影响因素设计作为地坑院变迁影响因素量表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的结果删除变量共同度明显低于其他原始因子且小于0.5的“消费观念”和“自然环境的改变”。正式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对这33项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其对自己从地坑院搬到地面上居住的影响程度如何,影响程度分为“影响很大”“影响大”“影响一般”“影响小”“影响很小”5个等级。问卷发放地点选择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镇南沟村,共计发放纸质问卷180份,有效回收156份,有效率为86.7%。
三、因子分析
在研究地坑院变迁这种涉及多个影响因素的复杂问题时,因子分析是非常合适的途径。
(一)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调查问卷质量的高低对于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调查數据进行有效的分析之前,要对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
信度分析是衡量问卷数据是否真实可靠的分析方法,本文采用α信度系数法对问卷结果的信度进行测试,克隆巴赫α系数越大表示问卷的信度越高。一般认为,α信度系数最好在0.8以上,说明该量表的信度非常好。如表2所示33个影响因素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47,说明问卷具有很强的可靠性。通常情况下,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来进行效度水平的测试,通过KMO值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系数来判断原始变量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一般情况下,KMO值要大于0.7,显著性系数小于或等于0.01,说明原始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地坑院影响因素量表的KMO值为0.779,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为0.000,说明该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表3)。
(二)因子分析结果
选择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因子初始解,33项原始变量的变量共同度均大于0.5,说明公因子对原始变量的解释程度较好。以特征值大于1的准则抽取7个公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0.445%,说明这七个公因子能反映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为使公因子易于命名和解释,以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轴进行旋转得到旋转后的荷载矩阵(表4)。
将提取出的公因子用F1、F2、F3、F4、F5、F6、F7表示,并对其进行命名解释如下:F1包含了地坑院出入不便、地坑院潮湿等8项,反映其自身存在的缺陷,命名为缺陷因素。F2包含了家电、交通工具等7项,反映了生活的需求,命名为生活需求因素。F3包含了从众心理、城市文化的影响等7项,反映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命名为思想文化因素。F4包含了建筑材料成本降低、建造技术更加方便等3项,显示了砖混建造系统的影响,命名为新建造系统因素。F5包含了家庭人口结构简化等3项,命名为家庭因素。F6包含了土地政策、宅基地政策和“填窑种田”政策,命名为政策因素。F7包含了收入增加和谋生方式变化2项原始因子,其反映了经济变化带来的影响,命名为经济因素。
由此可以得到促使村民们搬出地坑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坑院缺陷因素、思想文化因素、生活需求因素、新建造系统因素、家庭因素、政策因素和经济因素。因此对于地坑院的保护应针对以上结论寻找解决对策。
四、结语
地坑院自身存在的出入不便、易倒塌、卫生条件差、通风不畅、潮湿等缺陷是地坑院生活方式变迁的主要诱因,解决方案有以下几个方面:针对出入不便的问题可以通过现代建造技术加以改善,可适当延长出入坡道的长度、宽度或砌筑台阶;以砖铺砌檐廊、地面,同时在院中开辟菜园并加以多种类植物种植优化视觉空间;窑洞内采光可增加门窗面积、窑室内部空间以白色涂装来改善光照条件;窑洞通风差、潮湿的问题可以采用增加通风口的直径、设置机械通风装置和窑洞前部设置通风口并增设吊顶的方法。同时根据当下生活质量的需求合理设计起居室、卫生间、厨房、餐厅等空间,培育村民的保护意识,杜绝“弃窑建房”“填窑建房”等行为。政府应该全面担负起保护、传承的责任,制定保护政策、遏制毁坏地坑院的行为,有效宣传地坑院传承的内在价值,唤醒村民对地坑院的情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使村民自觉参与地坑院的保护、传承。
参考文献:
[1]何甜.浅析地坑院现状及其发展:以泾阳县瓦窑村为例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31)
[2]周真刚,杨艳.布依族传统民居的变迁研究:以镇宁高荡寨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3]崔松林.豫西地坑院的分布及成因解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报,2014(3).
[4]秦嘉庆.三门峡陕县窑洞民居保护与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10.
[5]黄丽. 基于BIM的陕县地坑院建筑信息模型的研究及应用[D].郑州大学, 2016.
作者简介:
郭全生,博士,河南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
程彬彬,河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土建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