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心电图的影响分析

2019-05-24胡小婷董双双

关键词:心理因素急性心肌梗死

胡小婷 董双双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心理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心电图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患者100例实施常规内科治疗路径,10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对策。分析两组的影响效果。结果 入院后24 h内,两组的QTc、QTd对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周末、2周末、4周末这三个时段值的对比中,两组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对策能够有效的改善心电图指标,助于疾病转归,值得应用。

【关键词】心理因素;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5..01

本文选取的是来我院就诊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心理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心电图的影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39~70岁。实验组中患者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龄40~70岁。手术类型为急诊PCI术95例,择期PCI术34例,药物保守治疗71例。

1.2 方法

分别于心理干预前(入院后1 d内),第1、2、4周未展开测评,对患者的心电图指标水平进行评定。其中实际的干预方策略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内科治疗路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融入心理行为干预。即:主要是每周三、六的下午三点半至四点半,通过责任医师、责任护士来实施综合心理行为干预行为[1]。(1)在首次干预的过程中给患者发放自行编制的AMI防治手册,给患者介绍AMI的发病机制、愈后,告知其影响因素,确保患者掌握相關的医学知识,尤其是最新的治疗进展和研究成果,确保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构建和疾病作斗争的自信心,治疗可以积极配合[2]。(2)给患者全面的介绍心理卫生相关的知识,掌握负面心理情绪对疾病出现、发展的影响和相关作用机理,确保患者可以正确的对待该疾病,防止恐惧情绪的出现。(3)实施相关的放松训练,按照个人的喜好听音乐、戏剧等,按照最新治疗的进展,实施早期康复训练[3]。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选择SPSS 16.0软件进行资料的统计与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x±s)表示计量资料,同时通过t进行检验。

2 结 果

入院后24 h内,两组的QTc、QTd对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周末、2周末、4周末这三个时段值的对比中,两组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类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最大的特点就是愈后不良、危害较大,患者一般伴随着极度的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若是伴随着显著抑郁焦虑情绪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会出现较高的心性碎死的危险度,同时致命性冠心病事件发生率也随之增高[4]。

本研究结果显示入院后24 h内,两组的QTc、QTd对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周末、2周末、4周末这三个时段值的对比中,两组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的来说,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对策能够有效的改善心电图指标,助于疾病转归,值得进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顾 凌,卞士平.根据心电图异常特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危险判定及预后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9):939-941.

[2] 王洋洋,陶贵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7,23(26).

[3] 陆 娟,谭兴普,冯砚瑜,等.心电图a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J].海南医学,2016,27(7):

1145-1146.

[4] 刘晓鹏,冯青俐,郑锐锋,等.非胸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 再通时间的院前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8(7):603-606.

本文编辑:赵小龙

猜你喜欢

心理因素急性心肌梗死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分析
影响孕妇羊水产前诊断依从率的心理因素分析
试析心理因素对投篮命中率的影响
军事谋略与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