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锣鼓半台戏
2019-05-24刘长宾
刘长宾
【摘 要】戏曲武场四大件包括板鼓(板鼓是板和鼓两件乐器)、大锣、铙钹、小锣,行内称为“场面”。除鼓是膜鸣乐器外,其他都是自鸣乐器。在昆曲中板通常选用紫檀或者老红木制作,要求音调门高,音色清脆、响亮为佳。鼓大多数选用木质柔软些的堂子,猪皮稍微厚一点,音高居中或更低一些,音色要求洪亮,有共鸣。板高鼓低是传统昆曲对板鼓的基本要求。大锣、铙钹、小锣统称三块铜,都是响铜(以铜为主原料镶入一定比例的银的合成金属被称为响铜)浇制成型,再经特殊的锤子敲制,最后一锤定音。其中大锣和小锣在昆曲中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分。铙钹大多数选用扇大一点的,音色要求锵镪有力略显浑厚和沉重。本文主要针对鼓板在昆曲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戏曲;武场;四大件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028-02
一、板鼓篇
板鼓为板和鼓两个乐器的合称,在昆曲音乐中的定位是指挥。但在昆剧中板鼓不仅是指挥,它完全可以胜任导演的功能。板鼓、剧中人物、剧情紧密相连,板鼓不仅要指挥整出戏的音乐,还要配合、引导剧中人物完成整出戏的剧情,帮助演员、剧中人物与观众完成互动。板鼓在昆剧中有三大作用,一是指挥乐队;二是掌控舞台;三是活态传承。
(一)指挥乐队。昆曲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板鼓需要分别指挥文场和武场。武场的指挥以传统的鼓经领奏三块铜,以不同的锣鼓经来配合演员的出场、身段、念白、唱词等完成整出戏的武场演奏。例如传统武戏《林冲夜奔》《扈家庄》《三岔口》等,都是以武场演奏为主,配合演员“唱念做打”,充分体现了剧中人物武艺高强、爱恨分明等英雄的气概。文场的指挥以板鼓掌控昆曲的节奏变化,昆曲是曲牌体,由不同的曲牌构成,以节奏来划分,包括散板、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和紧打慢唱等形式。板和鼓既是昆曲音樂中的板眼。板鼓以板配合鼓点子(鼓敲击的不同节奏变化)的节奏变化,指挥文场演奏轻重缓急和阴阳顿挫,以完成昆曲音乐部分。例如《牡丹亭》游园一板三眼的皂罗袍曲牌中,节奏型为4/4节奏,昆曲鼓点子记谱为“扎哆哆打”板为“扎”,鼓为“哆”“打”。细听能感觉到板鼓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整个昆曲文场的演奏不仅通过板鼓的“扎哆哆打”节奏的变化而变化,还能通过鼓板的“扎哆哆打”“哆哆”“扎哆”、“扎”或“哆啰”等鼓点子的变化而知道是散板或是一板三眼的节奏形式。随着戏曲的发展,戏曲音乐中加入配音、配器等。板鼓需要熟悉这些配音的感情、用途,指挥乐队演奏以配合演员完成表演。更要熟悉音乐中的配器,以更好地完成对昆曲音乐的指挥。
(二)掌控舞台。板鼓演奏者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掌控舞台。昆曲是个综合艺术,是演员、乐队、舞美所有演职人员同心的表现。鼓师是演员、乐队、舞美的中心,是这台戏的中枢神经,在舞台上演员刻画人物,表演身段,用演技感染观众。演员所需要的表现力,会在鼓师的配合掌控下,通过昆曲音乐、场面,以及舞美的灯光、音响配合,呈现在观众面前,以打动观众,感染观众,达到“四位一体”的演出效果(四位一体指的是演员、乐队、舞美及观众)。
有人会说,演出与观众有什么关系?其实,一场戏中的喜怒哀乐,戏剧本身要体现的感情,是需要观众认可的。例如《牡丹亭》“寻梦”一折,舞美的灯光暗淡一些,音乐悲情一点,给演员创造出一个少女失落、悲情的场景,演员就刻画出一个因寻找梦而失落,悲情的杜丽娘。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观众,只有观众也融入到剧情中,体会到杜丽娘的心情,演出才算成功。“四位一体”是说演出的戏剧和观众达到感情的互通。掌控舞台需要先掌控演员,掌控演员就要做到入戏和出戏。入戏是带演员进入场景,进入剧情,进入人物。出戏就是要鼓师在剧情转换或者情感转折时,带演员转换场景和帮助演员感情转折。如何做到入戏和出戏,这个是板鼓和其他场面的配合,通过锣鼓经的运用来完成的。
掌控演员还包括如何配合演员,配合演员需要了解演员的表演风格,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风格都不同,同演一出戏,不同的演员需要鼓师分别对待,每一个人对感情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如何让不同的演员表现出一样的戏剧情感,是需要鼓师掌控的。
掌控舞台还需要鼓师和舞美配合,包括场景变换、灯光变换以及道具使用等,需要鼓师和舞美的配合。比如传统的一场戏,鼓师开场锣鼓响起,舞美演职人员就要配合拉开大幕。一折戏结束,鼓师开出场景转换的锣鼓,舞美要在期间完成道具和场景的布置工作。一场戏结束,舞美工作人员要在鼓师指挥的尾声曲牌结束时关起大幕,这里不仅要求舞美演职人员熟悉锣鼓经和曲牌,同样要求鼓师了解舞美的工作程序,配合和指挥舞美演职人员完成舞台工作。
(三)活态传承。板鼓的演奏者,行内称为“司鼓”或者“鼓师”。为什么称为鼓师呢?是因为昆曲的传承特点而来的。众所周知,昆曲乃至中国所有的地方戏曲都是口传心授。不管哪个演员,和鼓师配合久了,他就离不开这个鼓师,因为他在舞台上刻画人物,表演的一举一动,鼓师非常熟悉,他们的配合非常默契,一旦换了鼓师他在舞台上会不习惯,也可以说会影响他的表演。所以前辈演员将戏传承给弟子的同时,鼓师的辅助教学非常重要,在老的活态传承中,板鼓演奏者一直担任老师的职务。活态传承或说口传心授不可缺少鼓师的辅助传承,因为演员传承的是表演、人物的刻画,以及手眼身法步和表演风格。乐队、传统锣鼓经的应用,以及如何配合演员身段、表现人物等是要靠鼓师来传承的。就昆曲的传承来说,从俞振飞到老的继子辈老师大多都是懂锣鼓经的,就算不用鼓师辅助传承,弟子们也能学习到戏曲锣鼓的应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好多教学也被商业化,导致活态传承“一边倒”现象发生,也就是说倒向了演员,演员作为明星被抬高了。忽视了幕后鼓师的作用。学生慕名找老师学戏,但是不会慕名找演员的鼓师学戏。如今的演员戏学会了,但是在锣鼓经方面是一知半解,回到自己单位演出,自己单位的鼓师,只能以演员为主。当然也不能全怪演员们的传承方式,这里面有其历史性,因为昆曲存在断代传承的历史,导致昆曲锣鼓经的传承失缺。举这个例子,是希望当代学习昆曲的学生能在学戏的时候多去请教下老师的鼓师,拾起传统,活态传承的昆曲艺术,不能一直缺失掉传统戏曲中锣鼓经的传承,一台锣鼓半台戏,没传承好锣鼓,每次学到的戏都是“半台”。这是很可悲的事情。
以上所述,主要从宏观把握板鼓在昆曲中的作用,板鼓的作用还有很多,笔者大体总结这三点,更多细节以及其他打击乐器的相关研究在未来亦会继续,希望通过拙文,让更多读者了解、重视昆曲伴奏中打击乐。
如今观众对戏曲不了解,盲目追求明星演员,很少会记起中国戏曲近乎完美的戏曲表演体系,从戏剧故事本身,到演员表演,再到乐队伴奏,以及化妆、舞美道具,是一个综合体,现在观众关心的是演员本身,以及音乐的优劣,或者是舞美灯光的呈现。至于戏曲本身的风格,特点、程式化或者规范的东西,观众不甚了解,一些有名的制作团队也是半知半解。中国戏剧的地域性,各个地方戏独特的特点,慢慢被大制作制作成“单场戏”(空费大时间、大资金,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演出一场就封箱的戏)。
希望从业者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为了昆曲这朵娇花,多多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国戏曲,了解昆曲,了解戏剧伴奏,了解戏曲打击乐。综合的表演艺术不能只了解片面,了解得越多,你会越喜欢中国的戏曲文化,越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