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孕酮检测在异位妊娠诊治中的价值分析
2019-05-24崔淑芬
崔淑芬
【摘要】目的 探讨在异位妊娠患者的诊治中通过采取血清孕酮检测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异位妊娠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产检的健康妊娠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抽取两组受试者的静脉血,以放射免疫法对血清孕酮水平和血清β-hCG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孕酮水平为(32.89±18.62)noml/L,对照组孕妇的血清孕酮水平为(81.29±25.33)nom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妊娠患者与对照组正常孕妇之间的鉴别与诊断当中,敏感性是63.86%,特异性是86.14%,而阳性预测值是85.61%。结论 血清孕酮检测具有检测简便和快捷的优势,在正常孕妇与异位妊娠患者的鉴别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异位妊娠早期诊断临床方案加以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异位妊娠;血清孕酮;检测;价值
【中图分类号】R71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7..01
异位妊娠属于产科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异位妊娠的临床发病率呈递增趋势,也是导致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约占妊娠孕妇死亡的9%~13%左右[1]。异位妊娠患者容易出现误诊,为了降低孕妇死亡率维护孕产妇安全,提高异位妊娠诊断的准确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2]。本次研究将针对异位妊娠患者的诊治中采取血清孕酮检测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异位妊娠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27.6±0.3)岁,孕周3~16周,平均(6.7±0.2)周。另选取同期产检的健康妊娠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7.3±0.9)岁,孕周4~16周,平均(6.4±0.4)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分别抽取两组受试者的静脉血,4 mL,常规离心血清后放置于-20℃的环境中保存在备用。观察组患者均接受甲氨蝶呤方案治疗,甲氨喋呤单次肌注,50 mg/m2,治疗7天后β-hCG的水平较治疗前低15%,则需采取第二次甲氨蝶呤肌注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第4和第7天以及之后的每周分别进行血清采集,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随访检查,直至患者的血清β-hCG水平<25 IU/L。以放射免疫法对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孕酮水平和血清β-hCG水平进行测定。而对照组孕妇仅测定血清孕酮值,血清β-hCG水平<5 IU/L,血清孕酮水平以47 nmol/L作为阳性的判定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孕妇的血清孕酮水平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孕酮水平为(32.89±18.62)noml/L,对照组孕妇的血清孕酮水平为(81.29±25.33)nom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血清孕酮测定诊断评价
依据Roc曲线,以血清孕酮水平47 nmol/L作为孕酮水平临界值,異位妊娠患者与对照组正常孕妇之间的鉴别与诊断当中,敏感性是63.86%,特异性是86.14%,而阳性预测值是85.61%。
3 讨 论
异位妊娠属于产科中的常见病。若异位妊娠发生破裂将引发产妇腹腔内大出血,对产妇安全产生严重威胁。针对异位妊娠患者常采取保守治疗,因此患者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中针对异位妊娠患者的检查方式主要包括超声检查、血清β-hCG水平测定以及后穹窿穿刺检查等。血清β-hCG检测需要在48~72 h之后得以确诊,这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极为不利[3]。而B超在异位妊娠患者的早期诊断中应用比较广泛,然而对于未破裂前的异位妊娠进行早期诊断仍存在一定困难。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异位妊娠患者的血清孕酮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正常孕妇,并且血清孕酮水平在孕妇的孕早期相对较为稳定,因而仅需单次取样,并在数小时之内得到检测结果。因此血清孕酮检测在异位妊娠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血清孕酮检测具有检测简便和快捷的优势,在正常孕妇与异位妊娠患者的鉴别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异位妊娠早期诊断临床方案加以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 岩,李凤梧.血清孕酮与β-HCG联合检测对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8,29(04):401-403.
[2] 蒋 敏,吴瑞珊,孟艳辉,何丽萍,梁惠民,苗竹林.血清孕酮和β-HCG检测在异位妊娠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医学,2017,18(10):34-35+67.
[3] 唐叶茂.MTX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及其对血清孕酮及抑制素A水平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13):1514-1516.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