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把握的两个关系

2019-05-24白莉莉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檀香山历史课孙中山

白莉莉

历史课内容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为的是让学生对中外历史有全面、综合的认识。但历史课本简明扼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构成了简练的课文。有些教师没有掌握教学技巧,要么照本宣科,把历史课上得索然寡味,要么过度展开,不能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笔者结合十几年的历史授课实践,谈谈历史教学中的两个技巧,以供参考。

一、处理好课文和拓展的关系

历史课文是对历史事件的准确的、简要的叙述,不可能感性化、形象化、具体化,教师在授课时如果“画重点”,或者照本宣科地念课文,这样的历史课堂不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教师的授课不能局限于课文,要适当拓展。教师要通过适当拓展,让历史课感性化、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能对当堂内容形成感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辛亥革命》一课的正文只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叙述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这一题目下的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极其简洁;又用了简短的一百多字介绍了孙中山的童年——立志當“洪秀全第二”和后来的改“医人”为“医国”,作为课文的补充。笔者在备课时,准备了下面一段文字。

孙中山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他和洪秀全以及后来的叶挺、叶剑英,还有从广东迁到四川的朱德等革命者都是客家人,客家人是不甘忍受异族压迫和穷困而选择不断迁移的中原汉人,他们身上具有为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而不辞辛苦的精神。孙中山的哥哥孙眉不甘忍受穷苦的生活,漂洋过海到檀香山打工,后来成为富商。孙中山在檀香山、香港、广州等地接受教育,他接受了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二十多岁时他从香港的西医书院毕业,为了救国,他在香山、澳门、香港一带行医,同时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化名“中山樵”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而这个化名成了后人敬仰的名字而广为流传。孙中山曾经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了关于救国的一系列改良的政治主张,但未被接受。很快,他变改良为革命,远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决心推翻清朝腐朽的统治。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得到海外华侨的纷纷支持。后来,他多次亡命日本、美国、英国等地,募集资金,多次回国发动起义。他大公无私,募集来的资金全部用于革命事业。

经过这样的拓展,孙中山这样一个无私的革命者形象仿佛浮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就拉近了孙中山和学生之间的时间距离,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学习历史的强烈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授课效果。

二、处理好讲读和阅读的关系

历史课讲读的内容只能算是“纲”,大量的史料才能构建学生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史料,教会学生有效地阅读。例如,笔者教学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时,这样导入新课。

时任国防部长的秦基伟在率团出访欧洲时,谈到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时,非常霸气地说:“别看麦克阿瑟‘派头不小,却未必经历过真正战争的洗礼。他们经历过长征吗?经历过长征的人,比谁都更懂得什么叫军人、什么叫战争。不信你把麦克阿瑟叫过来,我们两人一同到地狱里走一趟,我能活着回来,他未必。两万五千里长征对于中国军人是意志的锤炼,是10个西点军校也培养不出来的。”

中国革命是星星之火,最后形成燎原之势,进而燎出一个强大的新中国。蒋介石预料到了吗?他一直想扑灭这个星星之火,在日本关东军区区两三万人发动对东北的攻击时,国难当头,他却一直要“攘外必先安内”。但是,长征中的红军没有被他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消灭掉,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从那时起,意味着他必然要被这一群从地狱里回来的革命者打败。

本课教学结束后,笔者又布置了课外阅读——阅读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少将的《苦难辉煌》一书。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心,也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引入对这些史料的探索之中,历史课也就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

猜你喜欢

檀香山历史课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兴中会”性质简评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