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中国梦的新动力

2019-05-24张厚军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新动力中国梦新时代

张厚军

摘要: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承继历史、立足当代,不断深入认识党的执政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忘初心,高瞻远瞩,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创新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为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确立了行动指南,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描绘了建设蓝图,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携手共圆世界梦的时代最强新动力。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梦;新动力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2.003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2-0016-04

一、承继历史,立足当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拓展注入活力

科学的理论在实践中验证。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马克思恩格斯在书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阐述,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1]。由此开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式诞生。经由巴黎公社的实验、苏联十月革命的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从其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良方,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紧密结合起来,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首先从精神上领导中国人民由被动转为主动,用科学的理论领导人民大众开始了谋求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革命斗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并进一步展开谋求国家富强的瑰丽画卷。随着苏东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受最严重的挫折。邓小平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本质,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成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此基础上,我们党结合时代发展特点,进一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中华民族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加深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进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现实中得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用强有力的理论创新攻破了“共产主义终结论”的谣言,社会主义的旗帜依然高高飘扬在全球发展空间之中。

科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创新增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活力。马克思曾精准地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创新,正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提供着新的动力。

一是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发展和时代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既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又紧贴中国实际、立足中国国情、回应实践要求,指明了新时代发展的总目标与总任务,规划了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制定了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和战略步骤,明确了外部条件与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3],涉及内政国防外交、治国治党治军等重大领域,显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品质。

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一脉相承与创新发展,其核心内容、基本方略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认识与方法、战略与战术的统一,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开放性等显著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补充与丰富发展。

三是以独具特色的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焕发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成就上得到了外国共产党的充分肯定,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成功地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领导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獻。特别是俄罗斯共产党中央主席久加诺夫认为,中国共产党理论的力量与成果在于她以最好的方式将几个世纪里的中华文明的经验与现代国家建设融合在自己的国家政治与经济生活建设中,引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无可争议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成为这个时代的强大国家;中国共产党应该成为俄罗斯共产党的榜样[4]。这是曾经将科学社会主义变成现实的苏联共产党的后继者在对比历史和现实后发出的由衷赞叹,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充分肯定。

二、不忘初心,立意高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动力

初心既立,勠力前行。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依然没有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面对列强入侵、山河破碎、民族危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先进知识分子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工人阶级的斗争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高举共产主义的光辉旗帜,作为奋斗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中国共产党以《共产党宣言》提出的“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5]”作为革命指南,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完成了民族的解放与国家的独立,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又进行了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和基础。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在拨乱反正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列宁提出的“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6]”作为思想大解放的源起,走自己的路,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迎来了改革开放的飞跃发展。在党治国理政新时代,习近平以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出发,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主导思想进行了新发展[7]。激励人民群众焕发出攻坚克难的持续动力。

实践催生理论,理论增强动力。伟大的时代诞生伟大的理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了动力。

一是理论来自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完善体系。正如列宁所说:“理论在變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8]”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这是结合理论发展与创新实际作出的重大判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理论体系的主题进行高层次概括,以系统的观点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全面诠释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内在结构、基本特征,解决了以往主题分散的理论上的重大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更具科学性、系统性与丰富性。

二是在实践检验中确立指导地位。党的十九大会议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这一论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时代课题,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在具体实践上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等各方面作出政策指导。从理论上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在实践上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加了动力。

三是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激发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坚定信仰信念、强烈历史担当、鲜明人民立场、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等构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从“八个明确”到“十四条坚持”,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继承性、创新性、时代性、指导性与完整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郑重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9]”这是我们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的深刻认识,强调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三、紧扣时代,总体布局,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增添动力

每个时代都需要面对并解决自己时代的问题,对时代问题的准确把握并有效解决能够为思想创新和社会进步提供足够的发展动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总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作为发展着的理论,必须关注和解决所处时代存在的现实问题及主要矛盾,才有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

抓住时代主要问题、理清社会主要矛盾。这是党和国家确立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依据,也是制订正确路线与方针政策的前提。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概括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接下来,历次党代会延续了这一表述并进行重申。到十六大报告提出 “我国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性特征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阐述准确把握住新时代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重要特征,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行判断的科学依据和逻辑前提。

针对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一是牢牢把握住时代发展的特征。沧海桑田,社会巨变,经过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我国已经解决了较低层级的供需矛盾。从物质匮乏到产能过剩,主要矛盾已转化为需要和发展之间中高层级的供需矛盾,从数量短缺型过渡到了优质不足型,亟需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10]。因此,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既切合时代发展实际,又及时反映了新时代所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以及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从更高的层面上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也丰富充实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

二是增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脱离苦难,摆脱压迫,过上自由、幸福、和谐、富裕的美好生活,是人民大众发自心底的追求与向往,也是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极大地唤醒了人民群众心底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起坚定的信心和巨大的热情,充分彰显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凝聚力与推动力。

三是瞄准社会主要矛盾并提出解决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危机倒逼改革、问题倒逼改革。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突破思想上的阻力、利益固化的强大藩篱,转换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改革。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大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需求、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日益提高的要求,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是以清醒的认识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局势,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凝练出具有鲜明问题意识的时代判断,并将进一步指导伟大事业的实践推进。

四、高瞻远瞩,牢记使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增动力

“真正共同体”思想影响深远。马克思以“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来概括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形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了以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代表者自居的国家,但其所标榜的“共同利益”只反映了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正是在批判虚幻的政治共同体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要构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强调在个体都以人之本质真正存在的基础上构成“真正的共同体”。这一思想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持续深入进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创新与发展。这是依据世界形势变化做出的明智判断,摒弃了惯常的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以共商共建共贏来实现互惠互利的发展,体现出解决世界发展危机与难题的中国智慧。

一是继承并坚持了和平外交、合作发展的原则。新中国成立之后,首创式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原则,为1955年万隆会议议定南南合作奠定了基础。毛泽东1974年提出“第三世界”的观点,为发展中国家团结自救、合作自强、共同发展作出了探索与尝试。邓小平评价1983年在北京召开具有里程牌意义的南南合作会议时说这个提法很好。胡锦涛2005年提出亚非国家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并在联合国总部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内涵及宗旨,在国际社会的政治视野中融入进全新的宽容、和解、和谐理念。

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第一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2014 年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倡议构建包含利益、命运、责任的亚洲共同体。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大会上强调:“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总部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进联合国有关决议。10月,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至此,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亚洲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树立起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方式创新了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

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强实践动力。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世界,面临着复杂挑战、恶性竞争、霸权扩张等灾难性危机。而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主的不少国家仍然坚持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主张开展全球性协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齐心协力应对挑战。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本着回答“人类向何处去”这一哲学和历史命题的担当,融入了中华文明中“天下一家”的理念,又结合时代特点创新了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以实现合作共赢与共同发展为基本动因,从改革和完善国际秩序的角度,推动着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现在积极响应支持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已达100多个,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的已有40多个。为沿线各国带来了合作红利。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实践上的战略引领与理论上的开创意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10.

[3][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4]华迪,屈海齐.中国经验是许多国家的杰出典范[EB/OL].[2016-07-01].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7/01/c_129108896.htm.

[6][8]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275.

[7]时玉柱.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124.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52.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新动力中国梦新时代
新动力公司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