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信息化翻译工具应用现状及能力培养

2019-05-24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年4期
关键词:译者工具错误

李 楚 菡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0 引 言

近年来,国内高校纷纷开设翻译硕士(MTI)和翻译本科(BTI)专业。自2013年起,面向非英语专业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也增加了段落翻译题型。这说明国家和社会更加重视普通大学生的外语应用和翻译能力。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PACTE)[1]的研究指出,构成翻译能力的6大子能力分别是:双语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the two languages)、语言外能力(Extra-linguistic competence)、转换能力(Transference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心理—生理要素(Psycho-physiological competence)和专业操作能力(Professional instrumental competence)。其中,专业操作技能是与翻译行业及职业所用工具相关的知识技能。传统的翻译工具是以纸质词典为代表的工具书及参考文献,方式直接,手段单一,因此历来对翻译工具的研究甚少。然而传统模式下译者不得不反复翻阅各类词典,不断书写、修改、抄誊,效率低,错误多。当今世界国际交流频繁,知识更新空前迅速,海量的翻译任务呈指数倍增长,手工翻译已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新兴的信息化翻译工具极大提升了翻译速度,改进了翻译质量,并正在颠覆以往的翻译实践模式。PACTE所指的翻译工具包括一切为翻译过程提供便利的资源及设备,如图书资料、纸质字典、打印机、扫描仪、文字处理软件及格式转换软件、电子词典、网络资源等。针对信息化翻译工具的分类,Austermuhl[2]详细介绍了文本传输、网上搜索、联机和脱机翻译资源、术语管理、语料库、翻译记忆和机器翻译。还有些学者将信息化翻译工具等同于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工具。广义上的CAT工具覆盖了通用软件和硬件,包括常用的外部存储设备、文字处理软件、桌面搜索工具、电子词典、电子百科全书、网络搜索引擎。另一类CAT工具则是翻译记忆软件,它们是为提高翻译效率,优化翻译流程而专门设计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也是狭义上的CAT工具[3]。综合以上观点,本文所探讨的信息化翻译工具为一切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资源的翻译工具。

在翻译教学领域,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翻译工具应用能力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已有研究主要涉及如何利用和开发信息化翻译教学资源[4-5]、如何构建信息化背景下的翻译教学模式[6-8]、如何进行翻译技术课程教学[9-10]。然而,相关研究侧重于探讨狭义的CAT工具,且多为宏观评议,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相对缺乏。此外,国内有关翻译技术的教学活动也只集中于少数知名高校的翻译专业研究生阶段。研究及培养广大本科生的信息化翻译工具应用能力依然任重道远。

1 研究设计

1.1 案例测试

为检验当前国内大学生应用信息化翻译工具完成翻译任务的实际能力,本研究选取了20名来自非重点大学的EFL本科生(英语专业学生14名,非英语专业生6名),共同接受一项翻译测试。受试学生均热爱英语翻译,并于2016年12月前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CET-6)。学生们被分为实验组10人(CET-6平均分553.3分)及控制组10人(CET-6平均分552.5分)。通过统计软件SPSS对两组学生的CET-6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概率值p=0.67>0.05,这反映两组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相当。

所有受试学生要求在220 min(4节课时)内完成一项汉译英的翻译任务,翻译材料是一篇题为《2010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的新闻稿,全文1 518字。其中控制组学生只能借助纸质字典进行翻译;实验组学生则允许在互联网环境下选择任何信息化翻译工具,但须在文中标注参考信息来源。测试现场由两名专业老师负责监督和观察,所有学生不得互相交流,每人独立完成任务后上交电子版翻译文件。此后,专业老师将每份文件中的翻译错误进行分类统计,以对比两组学生的翻译质量。

1.2 问卷调查及访谈

研究人员随后对213名非重点高校在校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0份),以进一步了解普通大学生对于各类翻译工具的使用效果、习惯偏好、学习方式及存在困惑。同时,为收集培养学生翻译工具使用能力的相关建议,笔者还邀请了10名拥有翻译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进行访谈。

2 数据分析与讨论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家Nord[11]认为“翻译错误必须从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的目的角度来界定”。功能主义将翻译视为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过程中任何不符合交际目的的译法都是妨碍翻译功能的错误。Nord由此将翻译错误分为4大类:①语言翻译错误;②语用翻译错误;③文化翻译错误;④特定文本翻译错误。本研究提供的翻译测试文本属于政府外宣题材,文体正式、严肃,词汇、句式及表达都富有中国特色。译者应充分考虑英汉语用习惯和文化思维的差异,以有效传递汉语文本信息为目的。根据Nord的分类框架,笔者将学生翻译中存在的错误细分为20项,统计了两组学生翻译文件中出现每项错误的数量。每处错误依据最明显的特征被归为某一项;除特别说明外,词类错误均按1英语单词计为1处;单人所犯完全相同的错误不重复计算。相关统计数据见表1(表中数字为每组学生所犯各项错误的平均数量)。

依据4大类型翻译错误人均数量的统计,只有在“文化翻译错误(中国特色词汇误译)”这一类中,两组学生所犯错误存在显著差异(p=0.015<0.05),控制组所犯此类错误的人均数量与实验组差距最大(8.2-3.9=4.3处)。其他细分项目中,单词拼写(p=0.044<0.05)、大小写(p=0.029<0.05)、专有名词误译(p=0.027<0.05)、信息错译(p=0.038<0.05)这4项也体现出实验组学生所犯错误明显减少。这说明信息化翻译工具有助于译者理解原文信息,习得更规范的术语表达。

然而,实验组的整体翻译错误率为控制组的93.6%(104.1∶111.2),错误总量统计检验表明实验组学生在翻译质量上并不具备明显优势(p=0.216>0.05)。多数细分项目中,实验组与控制组所犯错误数量相当,有的甚至还多于控制组。控制组学生存在的翻译问题在实验组学生中也同样存在。究其原因,学生们在应用信息化翻译工具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3方面症结。

表1 受试学生翻译错误统计表

2.1 语言基本功不足

尽管受试学生的英语基础优于大多数同层次的大学生,他们的译文中仍然存在大量翻译错误,并以语言、语用类错误居多。这说明学生们的工作语言能力与专业译员标准还有不小差距,利用翻译工具并不能直接解决译者的语言能力问题。从20世纪中叶起,机器翻译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但翻译本身的复杂性和机器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真正的全自动机器翻译离我们还很遥远[12]。由此可见,目前的信息化翻译工具虽能为译者提供便捷,却不能代替译者有效完成翻译任务,译者本人的语言能力仍然决定了翻译质量的高低。

2.2 深度搜索能力不足

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匮乏,很多学生在翻译中并没有检索、求证的自学习惯,甚至对于专有名词都全凭想象硬译、乱译。例如,实验组有学生将“科学发展观”翻译为“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首先查阅平行文本(parallel text)。“平行文本是在语言上彼此独立,但却是在相同(或相近)的情境下产生的不同文本。在翻译研究和词典学中,平行文本用来检验不同的语言如何表达相同的事实材料”[13]。通过比较平行文本,译者能了解信息传递的交际效果和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从而选择合适的措辞进行翻译。

图1所示是中国日报网站上有关“科学发展观”的英语平行文本。英文维基百科(见图2)中也能寻找到相应的词条。通过交叉检索中英权威网站的平行文本,译者便能确认“科学发展观”应翻译为“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然而在使用信息化翻译工具的过程中,学生普遍沦为各种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只会依赖某种常用的在线工具,缺乏多渠道查实官方译法的习惯。对于网络翻译学生们往往不求甚解,照搬照抄,较少考虑原文的深度内涵以及参考译文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规范。

图1 中国日报“科学发展观”英译网页截图

图2 维基百科“科学发展观”英译网页截图

2.3 信息化翻译工具知识不足

据统计,实验组学生对于信息化翻译工具使用率达100%,共计117项使用标注。实验组学生所选择的信息化翻译工具可分为4类(见图3):①桌面/在线电子词典(52项),例如金山词霸、有道词典等,是使用记录最高的翻译工具;②搜索引擎(43项),例如百度、谷歌、维基检索,以及旗下的电子百科全书网页和自动翻译平台;③便携式电子词典(17项),例如卡西欧、文曲星等电子词典,其中往往已收录多部权威英文词典;④政府、媒体、公司及社会团体的官方网站(5项),例如:中国日报、中国政府农业部网站。

图3 实验组学生信息化翻译工具使用类型比例统计图

实验组学生所选择的翻译工具均为通用软件,没有使用在线语料库(如COCA、BNC、Sketch Engine)和翻译记忆技术软件(如SDL Trados、Déjà-Vu、iCAT)的记录。此外,参与问卷调查的200名学生中无人近3年内经常使用纸质字典(0%),显然信息化翻译工具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外语学习和翻译练习中最主要的参考资源。学生们近3年内经常使用的翻译工具排名前三的依然是:桌面/在线电子词典(94%)、搜索引擎(79.5%)、便携式电子词典(32%),而学生们基本上“从未了解”(99%)在线语料库和翻译记忆技术软件。即便对于相对熟悉的通用软件,很多学生也自认为“缺乏相关工具知识和操作技能”(73%),难以发挥工具优势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绝大多数学生反映“缺乏有效解决翻译问题的翻译工具”(88%);受测学生几乎“从未接受有关应用信息化翻译工具的教育”(99.5%),只能通过自我摸索的方式尝试使用,而他们也都认为“很有必要”(100%)接受有关信息化翻译工具的系统培训。

3 教学反思与建议

3.1 教学理念——加强基础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意识

尽管当代学生可接触的翻译工具越来越多,但接受访谈的专业教师均对所教学生的整体翻译水平“不满意”(100%)。同时,问卷显示学生们认为使用各类信息化翻译工具时最大的困惑在于“难以筛选有效的检索信息”(95%)。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正确的判断力对译者而言是一大挑战。而判断力的基础来源于译者本身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以及对于社会文化常识的敏感度。由此可见,大学生翻译工具能力的培养需依靠基础外语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及专业英语教学中普遍侧重语篇阅读教学和语言知识讲授,在翻译专项训练方面存在盲区和误区。翻译要么被认定为是一类比较高深、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在基础外语教学中无须涉及;要么被认定为仅仅是一个双语转换的过程,掌握了单词和语法, 就能够翻译[14]。即便有围绕课文设计的翻译练习,这种形式下“翻译是作为增强学生外语能力的一种训练手段, 而不是训练目标”[15]。教师需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系统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双语比较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将翻译意识渗透于词汇、语法、句篇、文化背景等每一个教学环节,尽可能布置真实情境中的翻译任务以锻炼学生的翻译技能。只有加强基础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意识才能为学生的翻译工具应用能力奠定基础。

3.2 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尤为重要,因为翻译水平的提升需以长期持续的语料积累为前提,单靠教师课堂上的知识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形形色色的信息化翻译工具无疑已成为学生们便捷、丰富的外语自学资源库。Aoki[16]在其研究中指出学习者自主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技术支持,也需要心理-社会支持。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使用新技术手段,解决翻译过程中的困惑。例如,通过利用平行语料库的检索和统计,学生可自行观察和比较实用情景中的双语措辞,从而进行合理的翻译;另一方面,教师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信心和责任意识。其中包括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度调查的能力。

3.3 教学投入——提升配套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

如今国内外众多官方组织、翻译机构和专业译者已不同程度地应用信息化翻译工具开展日常工作,而学校的翻译教学与社会翻译实践需求却存在巨大落差。访谈调查中,教师们均认为“很有必要”(100%)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翻译工具应用能力。然而目前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主要面临两方面困难:①普通高校缺乏信息化翻译工具教学的配套硬件和软件环境;②教授翻译的高校老师虽不乏外语教学和翻译研究的经验,但大部分人对翻译技术感到陌生,欠缺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针对所在高校整体学情和现实条件,有受访老师建议:通用软件的操作技能训练需纳入本科翻译课程的教学大纲;翻译记忆技术软件的教学内容则可作为外语专业学生自选实习项目,邀请翻译服务机构专业人士开展深入培训。若将此提议付诸实践,学校须着力改善信息化教学设施,丰富翻译工具教学资源,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健全翻译技术师资培养体系。这将是一项长远、复杂的系统工程,但能形成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的良性循环,对于翻译学科发展亦大有裨益。

4 结 语

随着信息化翻译工具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译者的专业操作技能要求也水涨船高。合理应用信息化翻译工具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使用信息化翻译工具是大势所趋,然而这些工具本身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些翻译错误,更不能决定译者翻译水平。大学生在应用信息化翻译工具过程中普遍受制于语言基本功、深度搜索能力和信息化翻译工具知识水平。因此,高校教学须与时俱进,加强基础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意识,启发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提升信息化教学配套设施和翻译技术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教学相长,真正提高学生的翻译综合能力,为社会输送实用型翻译人才。

猜你喜欢

译者工具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准备工具:步骤: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巧用”工具
不犯同样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