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深化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政策文本审视

2019-05-24周意萍

浙江体育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全民计划目标

周意萍

(浙江理工大学 体育教研部,浙江 杭州 310018)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这是继在十八大报告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之后,再一次全面深入地阐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作为全民健身的法规文本《全民健身计划》是深化落实我国全民健身发展国家战略,由国家制定颁布的一种“滚动性”的纲领性文件。2016年6月15日,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1](以下简称《16版计划》)的通知,这是我国继1995年[2]和2011年[3]之后第三次颁布国家级的《全民健身计划》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全面深化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与推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举措。《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实施为贯彻执行国家体育战略,提升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水平,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与奥运战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相比,全民健身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16版计划》作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统领性指导文件,其执行效力将直接关系着全民健身发展的整体质量,关系着体育事业促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所颁布的前两次“全民健身计划”执行成效进行回顾总结,对《全民健身计划》的政策演变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进一步推进我国群众体育法制化进程。

1 《全民健身计划》出台的动因

1.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觉中央领导集体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体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20世纪初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体育界在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逐渐对群众体育形成了新的认识。1993年《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出一个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健身计划。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体育工作的法规文件,其中明确提出了“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规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年“明显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充分体现出全民健身事业在推动实现国家兴亡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全民健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决策,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服务于全民、利国利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民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力量。

1.2 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需要

1995年,我国相继发布《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两个国家体育发展战略规划,两个计划的发布,迅速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高潮,群众体育激情膨胀,竞技体育日新月异,屡创辉煌。《全民健身计划》作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的国家法规文本,为深化落实国家全民健身发展战略,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制定了操作措施,为全面提升群众体育发展水平,提升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再次推动了全民健身热潮,增强了全社会的体育意识。2008年8月13日,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将每年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促进了全民健身发展的常态化[4]。为了促使全民健身的法制化发展,保障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合法权益,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其以政策法规形式再次对《全民健身计划》做出了规定,指出《全民健身计划》由国务院制定,明确全民健身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保障等内容。”[5]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6]。为提高谋划新时期的全民健身发展规划,更好贯彻落实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国家体育总局于2010底启动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1-2015)》的研制工作,并且在2014年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1-2015)》实施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从而为科学制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6-2020)》提供了参考依据。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多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并指出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身体健康的基础和保障,而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也是体育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途径。纵观我国三轮《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台,均是建立在贯彻落实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的基础之上,从曾经的全民健身战略与奥运战略两条腿走路,发展到如今的全民健身、奥运战略及体育产业发展战略下的体育全面发展格局的形成,《全民健身计划》的阶段更替是在顺应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的现实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中不断完善与持续更新,是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的动态性法规保障与执行依据。

1.3 推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需要

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与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7]体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表现,全民健身正是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构成。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多次讲话中,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长期以来,由于对金牌至上的奥运战略的过度重视,在举国体制的保障运行下,致使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都倾注在竞技体育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全民健身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2014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为33.9%(含儿童青少年),远落后于发达国家[8]。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质量、分布及人均拥有量,同样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体育强国不单单是看竞技体育的成绩,更为关键的是评价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随着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体育产业发展的飞速崛起,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契机。全民健身关系着每一个公民的体育基本权益,保障着全体国民的身心健康发展,全民健身水平的快速提高,对促进我国体育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推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1.4 建设健康中国与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

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资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人力资源建设被纳入到优先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倡导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使命、新目标和新策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民健身是所有百姓民众增强体魄、促进健康生活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构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全社会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患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另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数约309万例,平均每分钟被诊断为癌症人数约6人、死于癌症的5人;总死亡人数中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比86.6%,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79.4%[9]。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发布的《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10]。由以上情况可见,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发展,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对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水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 《全民健身计划》文本内容的演变

2.1 目标设置审视

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全民健身计划》作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目标是促进国民健康体质的提高,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可见,科学合理的目标设置对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落实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通过对三版《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设置发现(见表1),1995版、2011版和2016版《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称谓上存在差异性。1995版提出了到2010年全民健身的奋斗目标,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全民健身目标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全面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标。2011版《全民健身计划》在规划的时间上较1995版的15年缩短为5年,在目标设置上也更加务实具体,将目标称谓分成考核目标与考查目标两类,考核目标以定量评价为主,强调全民健身发展的实效性与惠民性。2016版的《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直接以发展目标来称谓,表明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认识更加客观和成熟,预示着全民健身质量的提高,其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将是全民健身发展的阶段目标。

三版《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在性质上虽然一致,但是在目标的结构分布上还是存在明显区别。1995版用了318字对未来15年的全民健身发展奋斗目标、战略目标与体制机制运行目标进行宏观性的描述。第一版的《全民健身计划》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与《奥运争光计划》并行的两大体育发展战略规划,对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法制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版的《全民健身计划》目标构成上虽然细化,但对每一具体目标的达成上用“有所增长”、“明显增强”、“逐步加大”、“较大改善”、“建立框架”等予以描述,这种定性式的目标构成考核评价方式从侧面折射出全民健身战略规划刚步入法制化轨道,摸清全民健身发展的具体情况,获取全民健身的基础数据将是实施第一轮《全民健身计划》的首要任务。2011版《全民健身计划》用1 337个字对“十二五”时期的全民健身事业进行了目标细化,以具体数据明确设置了在规划时间内城乡居民健身人数目标、身体素质提高目标、体育场馆设施目标、健身活动内容目标、健身组织网络分布目标、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目标,这些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量化揭示了在北京奥运会后全民健身事业已经成为国家体育发展方式的重点内容,上升为国家战略。除了定量目标的构成,第二版《全民健身计划》还用“不断完善”、“发展壮大”、“更加丰富”、“更加健全”等定性目标对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和服务产业发展目标做出了规划。2016版是三版《全民健身计划》中以最少的237个字对目标构成进行阐述的,直接以发展目标统领整个五年规划的目标构成,有效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此阶段目标更加注重了全民健身的多元化功能目标,全民健身产业目标以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目标。

表1 三版《全民健身计划》在目标结构上的对比[1-3]

通过对比三版《全民健身计划》目标设置内容后发现,其演变特征呈现出从定性目标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从宏观目标到宏观目标与局部目标相结合,从宣传、发动、贯彻、执行逐步提高到以具体数据的执行操作层面,从全民健身内在发展目标到全民健身社会功能目标与内在目标相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目标设置的演变历程折射出国家对全民健身发展战略的调整,全民健身事业在整个国家体育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背景下的体育国家战略。为了全面评估《全面健身计划》的目标达成和实施效果,在2016版《全民健身计划》制定之前,国家体育总局专门组织对2011版实施效果的评估工作,其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超过预定目标,全国大部分省市区基本实现了全民健身的省、市、县三级政府的“三纳入”全覆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11]。然而,公众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也还存在新的期待,《全民健身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还面临新的挑战,例如还存在全民健身的区域发展、城乡发展和参与人群结构还不平衡,社会组织不够壮大,信息化程度不高,公共财政投入较低,社会力量的联动不足等问题。

2.2 实施措施对比

表2分别显示了三版《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实施措施,总体来看,这三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措施基本相同,都包含了“资金投入、健身活动内容、健身组织网络、体育设施、健身宣传、体质测评、法制保障”等全民健身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由于每一版《全民健身计划》出台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及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同,因而在采取的工作措施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第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2011版《全民健身计划》将实施措施分成了工作措施和保障措施两部分,每一部分措施都有详细的执行内容,而1995版和2016版均只用了对策措施予以描述。2011版《全民健身计划》之所以将具体执行措施分为工作措施和保障措施,其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1995版的《全民健身计划》作为我国第一份群众体育发展规划,由于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奥运战略领域,致使全民健身的工作推进相对滞后,其发展对策与具体措施也比较宏观。虽然在1995年我国同时推出了《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但是在具体落实措施上《奥运争光计划》都比《全民健身计划》要详实而具体。第一版《全民健身计划》在目标设置上略显宏观,还在于国家以前未对群众体育进行全面的现状摸底,致使第二版《全民健身计划》缺少可比较和参照的具体发展数据,因此,在做整体规划上就只能从宏观上罗列全民健身发展的实施措施。

表2 三版《全民健身计划》在实施措施上的统计[1-3]

其次,北京奥运会后全民健身呼声迅速高涨,“全民健身日”的法定化,《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出台,让全民健身很快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国家战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2011版的《全民健身计划》在措施制定上用了专门的分类和具体的内容来确定5年规划中的工作步骤。第二版《全民健身计划》的工作措施是三版《全民健身计划》中设置内容最多的,将全民健身的参与对象全部纳入其中,也将宣传教育、体质测评标准、全民健身运动会等活动主题加入规划之中。此外,为了确保规划工作的有效落实,第二版《全民健身计划》专门制定了保障措施,从人力、财力、物力与制度建设上确保全民健身工作的有力推进。

第二个明显的区别在于2016版《全民健身计划》增加了评价体系和创新机制。对比三版《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措施发现,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实践过程经历了从宏观发展到具体落实再到深化完善的发展之路。与前两份相比,第三版《全民健身计划》增加全民健身评价体系、创新激励机制和全民健身科技创新措施有几方面原因:其一,评价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规划目标,在对制定2016版《全民健身计划》之前,国家体育总局专门组织第三方机构对第二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获取了相关数据,掌握了规划实施的真实情况,为制定新周期的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新引擎,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论断,把创新发展提高了事关民族和国家前途民运的高度,上升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因此,将创新机制措施和科技创新措施纳入到《全民健身计划》之中就成为深入推进全民健身系统工程的重要举措和一项紧迫任务。

3 《全民健身计划》的历史功绩与存在问题

3.1 《全民健身计划》的历史功绩

毋庸置疑,《全民健身计划》的制定出台与有效实施对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某种程度来说,没有《全民健身计划》就没有我国全民健身事业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就不会有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地位。因此,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全民健身计划》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功绩。这些历史功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增强了国民健身意识,创建了良好的全民健身社会环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健身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百姓积极投入到健身浪潮中的热情,这其中与《全民健身计划》的科学制定与有效实施密不可分。从1995版的《全民健身计划》到2016版的《全民健身计划》的连续出台,在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健身活动的意识和热情,更广泛地激发了百姓积极主动地经常参加群众体育活动,营造了全民参与的体育健身氛围,为全民健身的普及推广和深入发展创建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1.2 促进了全民健身法制化发展。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晶,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全民健身计划》作为国家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对社会体育的健康有序运行与可持续规范性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从1995年第一版《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出台之后《体育法》的下发,标志着我国全民健身事业正式步入法治化的轨道。2009年起,每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的法定化,以及《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实施,到2011年第二版《全民健身计划》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逐步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政府的全民健身法规制度体系。随着全民健身法治进程的推进,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已经实现了省、市、县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到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到本地区财政预算、纳入到本地区政府年度工作报告的“三纳入”全覆盖。

3.1.3 增进了国民健康水平,提升了全民健身的社会功能。全民健身是增强全体人民群众体魄、提高健康生活水平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也是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没有全民健康也就不会有全面小康。自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以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日益增长,2014年年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比2007年提高了5.7%,达到33.9%,超过预期目标。城乡居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城乡居民体质监测合格人数比例为89.6%,较2010年增加0.5%,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出现积极变化,形态发育继续提高,肺活量稳步上升,耐力素质止跌回升,速度素质得到有效遏制,力量素质下降速度变缓[12]。覆盖城乡的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初步建立,不仅提高了我国体育治理能力,加速体育强国建设步伐,还进一步增强了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社会正能量以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凸显。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健身需求愈加强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众所周知,全民健身事业已经成为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点攻关内容,在颂扬《全民健身计划》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有必要正视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面临的困难,必定未雨绸缪不是一件坏事。

3.2 《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正视《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归纳《全民健身计划》在20年的实施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2.1 政策目标群体层次设置的多样性。《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群体即全体公民,不分地域、民族、城乡、职业、性别、年龄等,国家层面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政策目标群体对象是全民性的宏观目标。然而,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性,致使城乡之间的全民健身目标群体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过程和达成计划目标上均应区别对待。加之,民族差异、地域差异等的影响,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就需要将宏观的、抽象的目标具体化、层次化,从而使政策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为了促成全民健身既定目标的达成,就需要将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城市、农村两个对象目标群体分别制定相对应的规划,也要对游离于城乡之家的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纳入到统筹范围,让他们享受到公共体育政策应有的服务,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发展,从而体现出公共政策目标群体的细化与针对性,进一步促进政策目标的可持续性与长久性。

3.2.2 政策执行的社会联动不足。全民健身是关系每一位公民健康与幸福生活的基础工程, 然而,全民健身事业在实际运行中依然仅有体育部门唱独角戏,其他部门的配合支持联动不足。从《全民健身计划》的酝酿、起草、征求、公示、定稿等阶段可以看出,全民健身文件的制定主要依靠体育部门,在文本的内容设置上也大多局限在体育部门的运行范畴。然而,这种单一部门的垂直线性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全民健身目标群体的多样化和全覆盖,因为全民健身事业所涉足的是一个涵盖人、财、物、信息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参与与投入,仅凭体育部门的行政权限,很难达到调动所需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2016版的《全民健身计划》虽提出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思路,但是并未对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目标设置和任务分配进行明确划定。因此,在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对多部门的分工更加明晰,权责更加明确,促使协同工作机制常态化。

3.2.3 政策实施过程监管与成效评估不够完善。《全民健身计划》作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本,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管效力直接关系着政策目标的达成。事实上在对前两次《全民健身计划》的执行监管对比中发现,全民健身事业运行的过程监管主要依靠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完成,从对2015版《全民健身计划》效果评估的实施主体和评估过程也揭示了这一现象。然而,由体育部门单一完成的全民健身政策的过程监管和实施效果评估已经不能适应全民健身事业现实发展需要,同时,也不能适应小政府大社会的现实改革应然要求,不能适应国家社会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之举。因为全民健身关系着每一个公民的健康生活与生存发展,其运行牵涉多个部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需要建立科学、合力的实施监管和成效评估体制,倘若仅有体育部门来担任过程监管与成效评价的主体,就会使得体育部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同样又是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的主体,违背了公共政策运行的科学规律。因此,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估中应创新政策主体机制,畅通公民参与路径,扩大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介入,提高全民健身政策的社会公共认知和执行效率。

4 新时代深化落实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的设想

4.1 坚持依法治体,完善全民健身法律法规保障机制,提升全民健身执法效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拓宽社会主体法治道路,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新境界。全民健身作为体育事业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主要路径,推动全民健身的法律法规保障工作是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有效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修订《体育法》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全民健身的内容,提升每一个公民的体育权利得到依法保障。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与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时,要做好省、市、县、乡(镇、社区)的地方配套全民健身法规“四个纳入”,依法推动全民健身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在制定全民健身相关法规时,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将全民健身与医疗、卫生、旅游、规划、财政、养老、文化、健康、基层服务、社会保障等行业部门协调融合发展,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社会联动发展。在制定相关法规时,畅通公民参与渠道,提高公民参与度,要借助社会媒介、第三方专业监测结构等社会力量,逐步构建以政府管理为主,以社会监管为补充的双向全民健身执法机制与运行体系。构建多元化的法律援助激励机制,促进全民健身法律服务进基层、入社区,做好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法律纠纷预防与化解,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全民健身法规的良好运行还需要有效的法规执行,在全民健身法律法规的执行中,需要加强体育与公安、检查、法院、司法等部门的强强联合,畅通全民健身法规执行渠道,构建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常态机制,提升全民健身法律法规的执行效力。

4.2 调整与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提升大众体育健身供需之间的高效匹配

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地位确立揭示出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全民健身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事实上,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整体水平与与体育强国建设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全民健身供需之间的矛盾以及成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主要矛盾,要化解这一矛盾就需要全面摸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全民健身需求,不断调整与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之间的高度匹配,促进全民健身的均衡化发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改革需从以下几条主线进行推进:其一是政府要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通过部门的职能协调融合重组,提升全民健身管理职能运行绩效,以政策激励为导向,激发社会组织与机构投入到全民健身的发展之中,为全民健身事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发展提供动力。其二是加大全民健身人力资源建设。要整合与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资源,进一步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存量,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业务素质和指导能力;另外,要盘活社会体育指导员现有存量,大力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资源,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动态考评机制与激励机制,促进社会体育人才与知识进基层、走社区,促进全民健身人才资源的受众性与普适度。其三是摆脱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构建多渠道的全面健身资金融资路径。传统单一性的依靠政府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投入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要通过建立政策扶持、税收减免、信息共享、人才流通等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群众体育,努力创建市场机制配置全民健身资源环境,推动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全民健身发展新格局。

4.3 强化全民健身创新机制,搭建多元化的全民健身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理念位居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足以说明创新在国家发展新格局中的重要核心位置。深化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就需要强化创新机制,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从而有效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结构性改革。首先,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民健身发展全局出发,创新全民健身顶层设计。全民健身作为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实施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时需要对全民健身的各层级目标覆盖进行统筹规划,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予以关注,健身活动内容逐步丰富完善,监管评价指标进行科学提炼,积聚全民健身发展的核心要素等等进行创新设计。其次,创新全民健身体制机制,提升全民健身优势资源配置能力。改进全民健身政府管理方式,有效推动市场在全民健身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促进全民健身事业产业化发展。对全民健身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激发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资金投入主体的多元化,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发展环境,提高全民健身内在的发展动力,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为目标,搭建全方位式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平台。

4.4 建立多层级、多主体、多方位的全民健身监管评价体系,推进全民健身的均等化与标准化

完善《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的监管评价是全面达成计划所预设目标的有效保障,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均等化和标准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中要建立动态的健身工作管理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基层民众代表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监管工作平台,加大全民健身工作的媒介监督和宣传,发挥媒介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中的积极监管作用。在制定全民健身发展评价指标时,要认真总结前两版《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考核评价的经验教训,紧密结合当下全民健身工作的现实要求与发展内容,采用多层级、多方位、多主体的评价方式对全民健身工作水平进行全面立体式评估,突出评价指标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与可操作性。在具体评价考核中,要注重将全民健身工作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有机结合,把全民健身工作考核指标纳入到文明创建、争先创优、质量考核、述职管理、岗位考核等具体事务中,提升全民健身工作的多部门联动与社会关注度。对于在实施全民健身工作监管考核中的失职、渎职等不作为现象,要依法进行问责和追责,要以定期反馈、年度报告、专项工作社会公示等多种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告,提高全民健身工作的民众参与度,畅通民主意见反馈渠道,逐步推进全民健身工作的均等化和标准化。

4.5 紧密结合健康中国战略,加大媒介宣传力度,营造和谐共事的健身舆论环境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推动了全面健身的热潮,激发了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健身,主动健康的内在需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新的《全民健身计划》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离不开广大媒介的舆论宣传和对健身事业的正面报道。在新媒体时代,政府要积极引导媒介行业广泛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宣传和报道,运用多种形式的媒介对不同层面的全民健身政策、健身动向、健身知识与技能、健身活动等进行全面深入地多视角、立体式传播,推动全民健身深入人心、广为流传。同时,在自媒体时代,要加大民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的自我宣传,通过网络促进健身活动的及时高效传播,以健身活动为载体,以网络为工具,推动健身在人群联系、知识传播、技能交流与和谐社区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此外,要加大媒体的影响力,借助媒体力量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化开展,将一些深受百姓喜爱、健身效果较好的健身项目通过多种形式在不同场合、地域进行传播,带动健身知识的普及。媒体既要做全民健身的宣传报道者,也要充当健身事业展示的舞台和窗口,将基层百姓的健身活动与健身赛事搬上荧屏、走进新媒体,实时进行报道宣传,扩大全民健身的社会传播力度和效度,从而提升了参与健身人群的积极性和自豪感,也为调动和激发整个全民健身的热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5 结 语

体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全民健身正是我国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路径。《全民健身计划》作为国家切实保障人民享有健身、共享健身的法规文本,各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应该充分以此为范本,及时总结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发展历史脉络,全面梳理《全民健身计划》推进实施过程中的现实困境,紧密集合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依法治国方略,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化发展。

猜你喜欢

全民计划目标
全民·爱·阅读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