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研究
2019-05-24梁启来
梁启来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技术系,浙江 杭州 310053)
0 引 言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但由于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新换代和操作系统升级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难学、难懂、概念抽象、感性认识差。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在课堂上学习的可能是5年前的内容,在实训过程中接触的可能是5年前甚至更早的计算机硬件设备,但走上工作或实习岗位时,面临的又是另一种全新的硬件架构或体系。因此,当前明显存在课堂理论、动手实践和社会实际脱节的问题。
改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快、更规范地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基本技能,提高拓展计算机维修能力,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显得更为迫切。根据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岗位技能要求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教、学、练一体化教学”,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解决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存在的问题,形成“任务驱动、分层次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贯通、过程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任务驱动、分层次课堂教学模式”是根据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任务之间要进行能力递进的设计。每个工作任务实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能力递进,并根据学生的基础,分成若干个教学层次,实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1 同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浙江省本科院校大部分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高职院校中近40家开设有计算机类专业,95%以上的专业开设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或相关的课程内容;浙江省本科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基本没有独立开设计算机与维护课程,教学内容分布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且以理论教学为主。经过笔者走访和实地调研,发现此类课程存在以下情况:①学生起点低、水平差距大;②学生缺乏兴趣,主动性差、自觉性低、依赖心理强;③学生自卑感较强;④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2 任务驱动、分层次教学法的设计与实施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教学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由浅入深,要求理论知识够用,突出实践技能和维修经验的积累、职业素质的培养。
1)教学任务的分解。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对从未实际动手组装计算机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课程基于用户购置一台多媒体计算机的需求出发,销售方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计算机硬件的选购,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进行计算机操作系统安装与更新及常用软件安装;在用户使用计算机过程中,以销售方为用户进行日常维护和用户计算机发生故障时上门处理为载体,将硬件选购、系统安装、系统维护、故障排除等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并结合计算机维修工技能大赛,参照计算机维修工、安装与调试员的职业标准,按任务驱动的要求将课程分为4个模块共14个教学任务(见表1)。
教师根据工作任务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分别讲授,使学生可以从14个任务中分时、分段理解,抓住重点,并将计算机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所看到的、所学到的统一。此外,学生每天都有不同的任务,可以使学生保持学习的新鲜感,提高学习兴趣。随着笔记本电脑的使用与普及,在教学中及时引入笔记本电脑的相关知识,可以保持课程的新鲜度。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掌握程度对每个工作任务进行相应的考核,以学习掌握为主,适当兼顾提高。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应更加注重实践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锻炼,结合本校所在杭州的地域特点,做好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校内,在实训室中充分展示收集到的不同时期的计算机硬件,如CPU、各种板卡,让学生亲眼看到实物,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变化、结构与性能。为配合教学,在实训室环境上要设置相应的展板,揭示整个实训环节的教学过程等;校外,更好的学习场所是杭州文三街的电脑一条街,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预算经费,要求他们在了解行情后,给出最具性价比的配置清单。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为他们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基于问题发现的课堂立体教学模式设计。
结合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为配合一体化教学法,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笔者采用课堂立体化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课堂立体教学模式
该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理论课持续介入为主的复合型课堂形式,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接受理论学习,在理论研究中提高动手能力,形成以理论为框架、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形式。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课堂示范、观摩、情景教学与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作为主要手段,按任务进行能力积累、能力递进与经验积累,使学生从理论到实际、从课内知识到相关专业知识、从个人专业定位到课程的专业应用都有了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该教学模式打破了常规教学模式,主张以学生为主导,学生先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碰到的一系列问题(如同一方法与步骤安装计算机,有的组就成功,有的组就不能成功),促使学生思考、交流或寻求帮助,通过学生讨论或教师参与帮助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观察力。只有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创新思维的培养与锻炼。
为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如计算机黑屏现象,可能由多种配件产生且相互独立的(见表2)。
表2 计算机黑屏现象分析
由表2可知,计算机黑屏现象可由多个部位设置引起的,且每一种故障部位都有不同的现象与细节。因此,在硬件故障处理任务中,每个学生分组设置不同类型的故障,让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处理故障,培养学生横向思维能力。
4)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将专业理论课和实践实训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把课堂学习过程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转换成以学生为主体,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了技能训练,实现了“教、学、做”一体。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这种方式的主要困难是要求指导教师有很强的课堂把控能力。
5)分层次教学。
由于学校实行计算机大类招生,在一个班级中存在普高生、三校生,有本省的、也有经济条件较差省份的学生,造成学生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能上的差异。为了实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不同,工作任务设计成若干个工作能力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包含一个基础模块和能力递升模块,每组任务考核的标准与等级有一定的区别,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选择不同的工作任务。如计算机组装任务,基础模块是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能力递升模块为若干个时间段内完成计算机硬件的拆装,学生根据本身能力选择相应模块或递进完成。
3 考核方式
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改变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采取分阶段、突出技能考核的方式。
1)任务完成情况。
根据工作任务,教师按照学生在每个任务与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技能与知识完成情况进行专项考核,主要包括任务完成情况、学生自评、组内与组间互评成绩。
2)基本技能综合测评。
结合计算机维修工(中级)的考试要求及计算机维修大赛的技能要求,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机配件识别、组装计算机并交给用户的整个流程,在考核过程中,发生的硬件故障、软件故障、网络故障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个环节主要考核学生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规范性与正确性。
3)职业规范评定。
这部分由两块内容组成:根据6S管理规范,考核学生能否按6S管理要求进行日常规范操作;考核学生对日常文档书写的规范与掌握程度。
4)能力递升模块评定。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完成递升任务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对递升任务的完成情况、完成质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分。此部分能力评分实行加分制,以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教学效果
采用任务驱动、分层次教学以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实训过程中,会经常发生学生希望教师在非实训期间对学生进行开放,便于学生进行练习。学生的提问与动手积极性得到普遍提升,上课玩手机、上网的学生日渐减少,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的学生增加。
5 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目前,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无法找到适合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教材,目前笔者基本采用校本活页式教材。另一个问题是,采用任务驱动、分层次教学,笔者强调三真环境学习,不采用机房淘汰的计算机作为教学的主要设备,而是采购市场主流配置的电脑配件,每年进行30%左右的更新。计算机经学生的多次拆装,会引起设备的损坏,虽然我们充分利用了设备招投标的保修期,解决了部分问题,但这种大规模、频繁更新的设备需求,无法在大部分院校得到推广。
6 结 语
任务驱动、分层次教学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的实践,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历年学生评课都得到了明显的反映,学生满意和较满意率逐步提高;计算机维修工(中级)一次通过率达95%。特别是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学生反映这样教学方法场景真实,每天都学会新的知识,每天能力都得到提高;也能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地位,通过完成任务增加了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