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水北调 陕西贡献
——写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四周年之际

2019-05-24张永军

西部大开发 2019年1期
关键词:陕南汉江中线

文 / 本刊记者 张永军

陕西省汉中市,航拍汉江洋县城江段。

一千多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就像一条细细的血管,穿山越岭,延伸在现代文明的腹地。从丹江口水库开始,沿线碧波清水,北流无声。

如今,在南水北调中线总面积6.27万平方公里的陕西水源地,从城市到乡村,无论大街小巷,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发出同一个声音:“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他们,无一不对脚下或深或浅、或宽或窄的河流承担的庄严使命感到骄傲。他们,用自觉行动书写责任与担当,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做着巨大的努力。

清水北送 京津人民吃上了好水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以来,使天津市910万市民喜饮甘甜的长江水,结束了“自来水腌咸菜”的历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河流域进入枯水期,水质极其恶劣。泡茶,是苦的;熬粥,是咸的。“自来水腌咸菜,汽车没有骑车快,小白菜西红柿搭着卖”被老天津人幽默地称为“天津三大怪”。

中线工程通水后,长江水与海河水交汇,缓解了天津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天津新增城市供水量23亿多立方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水源得到有效补给,14个区居民全部喝上南水,基本上实现全市供水范围全覆盖。

提到北京的水,大家多半首先想到的是密云水库。确实,它是北京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也是唯一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过去,北京居民饮用的自来水60%以上都来自密云水库。

然而,随着北京用水量增加,密云水库库存一度降到6亿立方米,离死库容只剩下2亿立方米,市民生活用水面临困境。

2014年底江水进京后,北京市城区供水主力水源逐步由地表水、地下水置换为南水,部分水厂实现本地水、外调水双水源供水,南水占主城区自来水供水量的73%,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到1.2。同时,北京实施了南水北调来水调入密云水库的调蓄工程。

如今,1100万北京人喝上长江水,密云水库蓄水量也自2000年以来首次突破25亿立方米。首都的稳定、发展,有了更加坚实的水保障。

南水北调,利国利民;一江清水,润泽北方。

翻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资料,可以看到,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地占整个中线水源地面积9.52万平方公里的66%。其中,陕西境内的丹江、汉江年均入库水量284.7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年均入库水量408.5亿立方米的70%。

陕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所肩负的重要使命。陕西人民知道,好的水质,对于千里之外的京津人民来说,意味着什么。

陕西省境内的丹江

汉江洋县城江段,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

商洛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点水源涵养区之一,图为商洛市二龙山水库。

为了一江清水永续北上,近年来,陕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将治理与保护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理与增收相结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采取预防保护、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等措施,全面治理水土流失,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一是坚持项目带动,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实施丹江口库区水保工程、坡耕地综合治理,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同时,结合陕西实际,先后启动实施陕南避灾生态移民搬迁、汉丹江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秦岭主要江河源头预防保护、农村涝池塘坝水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水保重点项目覆盖全流域所有县区,年均治理水土流失及生态修复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二是推进循环发展,构建水源区保护生态屏障。立足生态功能定位,以建设生态屏障和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决关停排污不达标企业,因地制宜发展现代中药、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倡导生态种养,培育绿色无公害产品,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从源头上控制面源污染。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抓手,探索“层层设防、分级拦蓄、过滤降解、达标排放”的新模式,在陕南三市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46条,控制污染面积500多平方公里。据近三年监测显示,汉丹江流域10个水质监测断面中2个优于目标水质,达到1-2类,8个断面符合达标水质。

三是强化依法监管,法治水保稳步提高。近年来,先后颁布实施了《陕西省水土保持条例》《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汉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规章,出台规范性文件和制度规定131件。大力推进信息基础平台建设,在重点治理工程、生产建设项目中推广低空航测等监测新技术,初步构建了省、市、县三级监督管理系统,实现对生产建设项目实时动态监管。专门印发了《秦岭地区水土保持行动方案(2018-2020年)》,坚决遏制秦岭人为水土流失,守护父亲山、保护母亲河。近年来,仅陕南三市立项的生产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申报率达到95%,审批率达到100%,建设单位返还水土流失治理资金达10亿元以上,法治水保水平稳步提高。

水源地水质检测

四是创新工作机制,引领带动水土流失治理。按照系统思维、科学布局、示范引领的思路,以水保科技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实现“山青、水秀、产优、民富”目标。陕南三市建成4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14个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白河等3个县被水利部命名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示范带动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同时,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陕南28个县(区)民间资本投入近20亿元,建设示范基地17个,治理面积100多平方公里。

源头管控 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北方人都说“南水”好喝,一方面缘于汉江的水源好,另一方面得益于周边百姓将水库保护得好。2003年以来,陕南三市为了“一江清水供京津”的承诺,在“发展经济”与“保护水源”的抉择中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却鲜为人知。

陕南三市全面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不断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制镇及工业园区、移民集中居住区环保设施。“十二五”以来,陕南累计完成中央、省上水保项目投资178亿元,治理小流域655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万平方公里,促进了水源地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

2018年7月2日,安康市政府办公室收到来自北京市南水北调办的感谢信。信中说,南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为受水区开辟了新的水源,对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最高峰时,北京日用南水量占到城区用水总量的73%,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100万人。

安康市紫阳县,一江清水送北京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和汉江发源地的汉中市,汉江在汉中境内干流长270公里,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成以上,出境水量占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的60%,做好水质保护工作,容不得半点闪失。

据汉中市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为保护“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的生态环境,汉中市严控矿产资源开发,仅此一项,每年影响的利税就近20亿元。招商引资项目环境准入门槛较高、环评要求比其他地区更为严格,致使许多项目无法落地汉中,对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要控制化肥、农药面源污染,导致粮食、油料生产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农民收入。据测算,与陕西非水源区地市的经济发展增速比较,汉中低了2个百分点左右。

宁强县污水处理厂于2012年5月通过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该厂每年可以削减化学需氧量1095吨、氨氮100吨,从根本上改善了源头水质。

而作为汉江在陕西的出境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核心水源涵养地的安康市,汉江自西向东流经7县区,境内流长340公里,自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安康市就把汉江水质保护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和使命。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仅有2.35万平方公里的安康,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就达2.15万平方公里。

为确保一江清水北送,安康市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先后关停300多家污染企业,涉及产值300多亿元。全市累计投入108亿元对汉江实施大规模综合整治,瀛湖被列为国家15个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湖泊之一;投资1200万元建立安康市南水北调环境应急指挥中心,投资1000余万元在汉江入境、县界和出陕界分段建成了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对汉江在内的14条河流25个断面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情况;投资18.6亿元建成22个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厂和医废处置中心,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2%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39%。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

汉江汉中段

同陕南汉江水源涵养地的其他地市一样,商洛也面临发展经济与保护水源的两难困境。丹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之一,其中陕西段264公里全部在商洛市境内,流域面积达7478平方公里,占丹江流域总面积的44.5%,年均径流量约16.3亿立方米。

商洛市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做了大量工作,付出重大牺牲:生态保护直接导致该市每年减少各类税收收入约8亿元,并且年均减收幅度仍在持续加大,仅淘汰产能一项就影响到1万多人的就业和生计。据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陕南三市累计关闭污染企业240余家,停建和整顿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30余个,黄姜皂素加工企业由109家减到目前的20余家。

全民护水 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爱水、亲水、惜水,已经成为每一个陕南人的自觉行动。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这是历史赋予陕南人民的使命。

在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地三市的河流两岸、湖泊周边、城镇路口、高速入口,处处可见写有“保护河流人人出力,美丽乡村代代受益”“深化河湖长制,共护一江清水永续北上”的大型宣传牌。

2018年4月底,随着最后一批网箱从水库清理上岸,安康市瀛湖库区十余年网箱养鱼的历史画上句号,投饵养鱼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污染水源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生态“大账”摆在面前,百姓放弃了年产值超过3亿元的网箱养鱼产业,为的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水质安全。

瀛湖镇郭家河村党支部书记郭邦琼这样说:“养了十几年的鱼,虽然有些不舍,但这一湖水要送到北方,我们服从南水北调大局。保护水质,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政府帮助我们搞起了生态养殖,在山上发展柚子、高山蔬菜等产业,聘任一些村民为护河员,解了村民们的后顾之忧。现在再也看不到横七竖八的网箱了,瀛湖的水更清了,水质更好了。”

记者从环保部门了解到,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据瀛湖坝前水质监测数据分析,瀛湖水质已逐步恢复至地表水Ⅱ类,总磷、总氮浓度得到有效控制,瀛湖逐步恢复“原生态”。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涵养区的安康市,河(湖)长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如今,安康市境内340公里的汉江风光旖旎。让每条河流都成为好风景,已经成为安康人民的奋斗目标。

2017年以来,安康市上下齐心,多方发力,全民参与,持续提升河湖管护水平,目前编制完成汉江等“一河(湖)一策”方案,明确河长3244名、湖长234名,河道警长965名、湖泊警长188名,贫困人员公益岗位护河员3000名,形成了“河长(湖长)+警长+X”的河湖长责任体系。

在探索“三长治河”机制的同时,汉滨区、旬阳县、白河县等地也相继建立了“三长三员”“两长四员”等有效机制。专业化队伍和志愿者护河队伍相结合,形成了巡河护河长效机制。

旬阳县双河镇就有一支由当地妇女自发成立的女子护河队。在这支娘子军的影响下,全镇自发组建19支群众义务护河队,每月1日和15日步行数十公里,捡拾河道垃圾,维护生态环境。

此外,安康在市、县(区)全面建立河长制指挥中心和河湖信息化管理平台,重点在汉江干流及11条市级河长示范河流全面整合水量、水质、排污监测以及视频监控等信息,实现全市范围内互联互通。

而在汉中,全市现有各类水库344座,占陕西省近三分之一,其中大型水库1座(石门水库),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335座。另外,还有塘坝6037个,占全省塘坝总数的近三分之二。汉中市在全面落实河长制的基础上,已经制定《全面推行湖长制实施方案》,市内所有湖泊、水库实施湖长制,落实湖库属地管理责任,做到了全覆盖。

水源地保护 生态效益渐显

南水北调不光保供水,也保生态。

南水北调不仅是一条简单的调水线,更是一条践行“节水优先”、诠释“生态文明”的发展线。

陕南是我国中部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具有生态保护的职责,这决定了陕南的发展必须统筹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想要管好水,首先得从人管起,管好人的“吃、喝、拉、撒”,说白了就是要改变广大群众的生活习惯。陕西尤其是陕南三市,通过移民搬迁、两厂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管好了汉、丹江流域的人,管好了汉、丹江这泓清水。

为根治汉江、丹江流域洪涝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陕西投资280亿元,在汉江、丹江沿线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水资源配置和防洪设施一体化建设工程。同时,用十年时间,投资1139亿元,对60万户共240万人实施移民搬迁安置。

群众搬迁后,陕南三市立刻着手生态修复工作。“十二五”以来,陕南三市实施了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共完成造林507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209万亩。通过造林绿化和森林抚育,陕南三市森林面积已达63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

我们以镇安县为例,2011年镇安县启动生态移民搬迁点建设,将散居在水源地附近的农户集中安置。截至目前,该县先后实施生态移民搬迁3268户12140人,设立大型生态移民搬迁点93处。其中,云盖寺镇花园生态搬迁点是规模较大的一处,距县城17公里。在这个美丽的生态移民新村里,漂亮的小洋楼错落有致,凉亭里经常有老人坐在一起拉家常。

据了解,移民搬迁的主要对象是生态涵养区的移民户,生态移民搬迁极大地减轻了对生态涵养区水源、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每户搬迁以后可实现退耕6.5亩左右,增加林地11亩左右,又进一步促进了对水源的保护。截至目前,全县共增加林地37.24万亩左右。

为了让源头水更清,陕南三市对产业发展实行限制性措施,不允许水源地保护区有规模以上养殖企业存在,更不允许有工业污染企业存在。为防止污染物排放超标,洋县建立了企业环境、污染源、基础设施“三废”监控及节能监控等环境监控体系,农业及环保部门定期对企业进行监管考核,维护了洋县多样化的生态平衡。世界珍禽朱鹮已由原来的7只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只,朱鹮游荡区已扩展到周边7个县区。

同时,洋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有机产品聚集区。该县出产的有机产品品种多、门类全、地域特色鲜明,以稻米、黑米酒、红薯粉条等优质农产品为代表的有机产品已享誉全国,并走出国门。

循环发展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南水北调工程在建设之初,党和国家就确定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在10多年的建设和4年来的运行管理中,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者秉承“三先三后”原则,使东中线工程不但成为受水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成为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利器。

南水北调不仅让一江清水永续北上,还为雄安新区提供了水源保障。通过生态补水,白洋淀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在白洋淀上游,干涸36年的瀑河水库近年来重现水波荡漾。保定市徐水区德山村62岁的村民代克山说:“现在的河道,又变回了我们小时候的模样。”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南水北调生态补水行动。

在中线,中线一期工程近两年通过优化调度,利用汛期弃水连续向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受水区部分河湖实施生态补水,已累计补水11.6亿立方米。特别是2018年4—6月,中线工程首次向受水区部分河湖集中实施生态补水8.65亿立方米。生态补水使地下水水位明显回升,河湖水量明显增加,河湖水质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反响良好。河北保定市徐水区河道周边浅层地下水埋深平均上升0.96米,天津市中心城区4个河道监测断面水质由补水前的Ⅲ类~Ⅳ类改善到Ⅱ类~Ⅲ类,河南省郑州市补水河道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

安康瀛湖

南水北调,在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功不可没。沿线城市因南水而受益,陕西也因一江清水永续北上,走出了一条陕南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近年来,陕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并结合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全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力争“十三五”末,陕西长江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5%,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10%。

一是系统推进水保生态建设。加快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坚持新发展理念,遵循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改善我省汉丹江流域生态环境。夯实工作责任和任务要求,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山地灾害易发区等区域的生态修复,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抓好水保生态建设。

二是加快实施清洁小流域治理。坚持目标引领,就地取材、顺向演替,生物多样、机械作业,应用生态工法等近自然技术和措施,多保护、少开发,多自然、少人工,多柔性、少刚性,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维护河流自然岸线,构筑“山水林田路村”综合防治体系,实现区域环境同步整治、清洁健康和谐发展。

三是全力遏制人为水土流失。狠抓源头预防,严格水土保持行政审批和监管,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重点管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区域、敏感脆弱区域。结合“海绵城市、森林城市、绿色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城市水土保持,严格开发项目施工方案审批制度,落实蓄水、保土、抑尘、降霾措施,打造城市生态空间。

四是健全水保生态建设机制。推动建立水土保持协调委员会,完善水土保持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市县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构建“政府组织领导、水利牵头协调、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水保工作新格局。统筹项目规划建设,健全生态补偿和赔偿机制,落实河长湖长制,确保规划衔接、资金集中、措施同步、技术集成,整体推进、系统治理水土流失。

五是以水保生态项目助力脱贫攻坚。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项目倾斜、资金倾斜和政策扶持力度,探索群众参与建设机制,持续推进水保生态工程,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助力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依托实施水保项目,打造田园综合体、清洁健康流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电商营销、生态农业,开发生态旅游、休闲康养产业,拓展贫困群众创业就业渠道。

猜你喜欢

陕南汉江中线
汉江渡口——两代艄公的“价值观”
尴尬的陕南
陕南民歌艺术生存状态分析与研究
课本内外
课本内外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陕南民歌保护与创新研究
千里之外
汉江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汉江水墨石专题藏家通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