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攻坚2019 陕西怎么干?

2019-05-24张永军

西部大开发 2019年1期
关键词:贫困村陕西贫困地区

文 / 本刊记者 张永军

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洛南县的草店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陕西全省人民的奋力攻坚下,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陕西省贫困人口已由2011年底的775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183.27万人,591.73万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已由此前的28.02%下降到7.54%。2018年预计将有101.7万人脱贫,相当于每年脱贫100万人左右。2017年,陕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265元,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97元,人民不仅可以吃得饱,还可以吃得好,陕西实现了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

从2017年的4县脱贫摘帽到2018年的23县即将脱贫摘帽,在这脱贫攻坚最关键的阶段,陕西正以前所未有的磅礴之力汇集成脱贫攻坚的陕西力量,让陕西农村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面对这些“硬骨头”,陕西集全省之力把更多的项目、资金、举措用到攻克深度贫困上,因地制宜,全力以赴,集中力量破解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同全省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

就让我们从陕西几个深度贫困县的典型案例中,来看陕西如何一鼓作气,打赢脱贫攻坚这场“底线任务”的战役。

精准分类,精细管理 将贫困群众镶嵌在产业链条中

商洛市镇安县是2018年全省计划脱贫摘帽的唯一一个深度贫困县。从近两年来镇安的脱贫成绩来看,地均人均产值双双飙升几十倍,仅剩数百人的村庄千余人规模回流,被视为脱贫攻坚中的“镇安现象”。

例如,在镇安县庙沟村,记者了解到,这个2300多人的村庄,原来土地平均亩产值仅为200至400元,深度贫困,导致人们纷纷选择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的竟达1818人,数百留守人员每年只能创造大约30万元产值,人均500元。

面对这一深度贫困状况,镇安县通过一系列的运作,把先进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植入到传统资源中,协调各路支持力量,在资金、技术、发展思路等各个层面对庙沟村进行了扶持帮助。通过向效率低下的传统产业开刀,发展了油用牡丹、桑蚕园和食用菌项目三大产业。如今,按照一家五口人两个劳动力的状况粗略一算:当地人均0.83亩土地,在效率得到提高后,计算上土地流转的收入,节省出的劳动力务工收入,五口之家的总收入普遍可以达到4万元,彻底实现了脱贫致富。最明显的结果是,原本外出务工的1818人迅速回流了1000多人,这其中还包括不少回乡创业的大学生,这些生力军的加入,让该村经济发展有了后续的人才支持,一下子有了生气。

这种变化,得益于镇安在脱贫攻坚中探索出“户分三类、精准帮扶”的办法,将贫困户划分为有劳动能力户、弱劳动能力户、无劳动能力户,坚持一户一个策略、一人一个办法,确保贫困户在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镇安县云盖寺镇花园移民搬迁安置社区

镇安县在精准脱贫中,所探索出的“户分三类、精准帮扶”思路,一是找准了帮扶工作的需求点,有效解决了过去帮扶工作存在的致贫原因研判不准、帮扶措施制定不实,“打乱仗”“搞应付”等问题,找准了“病因”,开准了“药方”。二是找准了帮扶工作的主攻点,有效解决了过去帮扶工作存在的主次不分、难易不清,“一刀切”“一般粗”等问题,找准了坚中之坚,明确了主攻方向。三是找准了帮扶工作的发力点,有效解决了过去帮扶工作存在的针对性不强、精细度不高等问题,找准了“缺项”,列出了“短板”,做到了一户一法、缺啥补啥,精准滴灌、精准施策。这让镇安成为了陕西省第一个计划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县。

就陕西全省来看,在精准脱贫工作中,陕西聚焦产业扶贫,支持深度贫困县设立产业扶贫投资公司,直接承接省级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确保到2020年,深度贫困地区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至少有1个中长期结合的产业增收项目。

紫阳县组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保障贫困户优先享受收益分红

深化“三变”改革,壮大集体经济 让贫困村有脱贫基础

柞水县下梁镇老庵寺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9户518人,贫困发生率达到50.04%,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近两年,他们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外地经验,围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确保贫困户逐年稳步脱贫。村上依托县白龙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一是将村上现有的停车场、旧活动室、闲置的校舍等集体资产,通过清产核资,折价160万元入股白龙公司。二是将5个小组133户的615亩土地、48户的10070亩林地,作为资产入股。三是将政府补助给贫困户的产业扶持资金110万元投入到光伏、食用菌等项目变成股份,让每个贫困户变成股东。目前,老庵寺村设置集体资产股、土地股、林地股、资金股、人头股5种股权,共计5255股。贫困户陶伦峰算了一笔账。他家3口人,有一亩半地投到公司,年底租金收入1200元、折股分红276元,人头股分红69元,资金股分红640.8元,加上本人在公司打工每月工资1000元,年收入达到14185.8元,人均4728.6元。

型钢柱中有3种规格为变截面形式,由于建筑布置要求,周边型钢混凝土柱从 +4.950 m楼面标高开始逐层向外倾斜,到 +15.630 m楼面标高恢复直立状态,斜柱顶端最大位移 1 500 mm,向外倾斜 17°。

又例如在紫阳县联合乡岔河村,2018年,该村采取支部引领、企业捐助、其他社会资本注入等方式,共筹措资金128万元,按照全村128户在册贫困户每户1万元的标准入股紫阳清叶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年底按年收益7%的固定股比分红,每户贫困户将拿到700元分红。紫阳县着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以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2018年落实资产收益扶贫资金8615万元,直接注入73个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领办市场经营主体,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像柞水县、紫阳县的这些深度贫困村,大多自然环境恶劣、立地条件差,发展产业困难大、路子少,村集体经济几乎没有、贫困户绝大多数除了土地要啥没啥,只有依托有实力、效益好的公司或专业合作社,通过投资入股的形式,把村集体和贫困户手中的“死资源”变成“活本钱”,才能为贫困村和贫困户提供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从目前情况看,陕西各地推进“三变”改革已初见成效,不断激活农村各类要素资源,让更多“沉睡”的资源活起来,不断增加贫困地区群众的财产性收入。与此同时,通过推进“三变”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稳定脱贫、长久脱贫奠定了坚实的保障。

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 成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基本策略

岚皋县佐龙镇蜡烛村,这个村原有贫困户150户,贫困发生率高达55.6%,原来全村7个村民小组仅有一条4.5公里的通村公路,3个村民小组没有通上公路,交通条件落后是最主要的致贫原因。帮扶干部彭蜀秦说:“路不通一直是这个村的大难题,有些农户种的魔芋,都在地里长了三年了,挖不回来、运不出去、变不成钱。像蜡烛村这样的深度贫困村,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补齐基础设施这个‘短板’。”近两年,村上借助金融单位包抓和全省向深度贫困村资金项目倾斜的机遇,不断加大水、电、路、讯等多方面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目前,辐射3个村民小组的“田坝产业路”完成修筑,解决了沿线110多户群众的安全出行问题,同时,也解决了500余亩土地的“退荒还耕”。争取帮扶资金61万元,用于改善水利基础设施,解决了650多人的饮水难题。加快村上网络通信建设,2018年实现了村上主要活动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集活动室、医务室、便民超市、电商服务站、游客接待室、文化广场于一体的村活动中心投入建设。贫困户丁义兵说:“村里的路通了、房新了,条件越来越好了,接下来就是我们铆足劲好好干,争取早日脱贫!”

通过这一典型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深度贫困村位置偏远、山大沟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普遍欠账较多,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是深度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先决条件。

为此,陕西加快深度贫困县公路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4A级旅游景区通二级以上公路,对不搬迁的贫困村全面推进村级道路建设。2019年,将全面实现深度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具备条件的深度贫困村通班车、通邮。并优先在深度贫困村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小流域治理等项目。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宽带乡村等工程优先安排深度贫困地区。这也是陕西从解决贫困的根源和“最大短板”入手,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下大力气增强脱贫攻坚“硬设施”和“软实力”,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把改善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共服务作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基本策略。

贫困户在岚皋县南宫山镇茶园务工,增加收入

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发展社区工厂 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脱贫致富

走进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松坝社区哈德宝毛绒玩具社区工厂,200多名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裁剪、缝制、填充,一道道工序井然有序。

39岁的残疾人程爱明是松坝社区的贫困户,自从家门口创办了社区工厂,他就积极报名参加培训,顺利进入工厂上班,既照顾了家庭,又拿到可观的收入。

据了解,2018年2月份,汉滨区谭坝镇以苏陕扶贫协作为突破口,积极引进扬州仪征哈哥宝公司在松坝社区创办安康哈德宝毛绒玩具厂,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增收。目前,工人平均工资1800元,最高拿到3000多元,是个富民增收的好产业。现在谭坝镇已经引进社区工厂4家,共吸纳103名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

据了解,为切实解决“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问题,汉滨区坚持“就业围绕扶贫转,岗位跟着群众走,工厂围着社区建”原则,通过保姆式服务、订单式培训,大力培育“新社区工厂”,助力脱贫攻坚。

汉滨区大力培育新社区工厂,让车间变教室,让师傅变老师,让农民变工人,让新社区工厂变成就业脱贫的主抓手,力争实现全区每个移民搬迁社区建成一个新社区工厂目标,使社区居民成为“产业工人”,让“小工厂”成为“大产业”。截至目前,汉滨区已在谭坝、大竹园、县河、沈坝等镇建成社区工厂31家,涉及电子、服装、鞋业、毛绒玩具等行业,辐射全区17个镇20个社区,吸纳就业2100人,其中贫困户560人。

而白河县冷水镇花湾社区,一栋栋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楼房映入眼帘,小区内路面干净整洁,活动广场、凉亭、休闲长廊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在花湾社区村民王新成老人100多平方米的新居里,沙发、电视、冰箱、空调等家电一应俱全。王新成说,他一家4口原来住在山上的几间土坯房里,每年汛期都提心吊胆。自从移民搬迁工作启动后,他山上的坡地和宅基地都流转给了企业,流转费加上政府的建房补助款,全家只掏了2万多元就搬进了新房。

据了解,在脱贫攻坚中,陕西聚焦易地扶贫搬迁、聚焦就业扶贫,对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应搬尽搬”。按照“四化同步”要求,同步开展安置点产业配套、就业安置、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迁出地宅基地腾退复垦等,切实解决好搬迁群众的生计保障和后续发展。重点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基本住房安全问题。同时,各地新增或补充的公益性岗位及各部门开发的公益专岗、国有企业建设项目和民营企业用工,优先安置吸纳深度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省内经济强县结对深度贫困县帮助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特殊困难家庭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适当降低招聘“门槛”。2019年,确保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1人稳定就业。

聚焦健康扶贫,织密兜底网络 让特殊贫困群众安稳脱贫

在陕西的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特困群体,或者身患残疾,或者因灾因病因学返贫,绝大多数是“两无人员”。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陕西最直接最管用的办法就是“织好网,兜牢底”。在这方面,有五保、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残疾补贴、老龄补贴,还有公益性岗位、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的入股分红等。陕西精准发力、集中发力,打造政策、项目、资金“洼地”,又加大政策的普惠性,让更多的非贫困村和非贫困户也能享受到“阳光雨露”。

上图:白河县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的徽派建筑

下图:签约家庭医生深入基层开展健康服务

深度贫困县镇巴县把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开山之斧”,聚焦健康镇巴这一目标,以新理念开辟健康扶贫“镇巴路径”。围绕减存量、控增量两个重点,全县同步推进硬件改造和软件提升,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大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深入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八大行动”,坚决遏制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创新建立统筹协作、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健康管理、督查考评“五大体系”,实行“2+2+1”(1名村医+1名村卫计专干、1名镇卫生院医生+1名镇公卫专干、1名县级指导医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全面夯实“4+X”(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补充医疗保障+爱心基金)医疗保障政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率达100%;大病救治2565人,慢病签约服务7861人,重症兜底保障94人,县域内诊疗率达90%以上;贫困人口新农合、大病保险报销5784.7万元,贫困人口住院实际报销比例由58%提高到86.6%,有效降低了贫困群众就医负担。

据了解,陕西在聚焦健康扶贫工作中,坚持精准治疗减存量与预防控制减增量并重,全面落实现有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救助政策和报销制度,对因病因残致贫返贫户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开展健康扶贫疾病预防控制“八大行动”,即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健康促进行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短板行动、重点传染病专防行动、慢性病地方病综合防控行动、妇幼保健行动、农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全面健身普及行动。

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全省建立服务到村的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总计14089个,累计为71.39万名残疾人建立了康复档案,筛查评估34.1万人,与33.5万人完成签约,24.56万名有需求的残疾人享受到了家庭医生提供的基本康复服务。

此外,在生态扶贫方面,陕西对深度贫困县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比照国家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把深度贫困县的生态公益林全部纳入补偿范围。林业生态建设项目资金和新增生态护林员等林业公益性岗位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鼓励深度贫困村组建造林合作社,建立用工酬劳、收益分配等机制,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

更重要的是,在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短板”,观念上的“深度贫困”。内生动力不激活,即便在其他方面使再大的劲,也是治标不治本,难以实现长久稳定脱贫。在这一点上,陕西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领头雁”,形成一批典型的做法经验。实践证明,越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越要发挥好基层党建的组织引领、服务保障功能。

猜你喜欢

贫困村陕西贫困地区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比亚迪集团扶贫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陕西音乐如何演奏?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